
千億盈餘 惹「幸福的煩惱」 理財角度 審視派錢論
2018.03.21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答案︰D
解說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月底發表《財政預算案》,估計17/18財政年度錄得盈餘1,380億元,財政儲備預計會高達10,920億元。庫房「水浸」,民間,甚至部分議員都不滿當局財政預算保守,未有繼2011年後再次「全民派錢」。香港如陷入「幸福的煩惱」,派錢與否各有支持者,正方認為此舉可直接扶貧、還富於民,亦反映不少市民不相信政府公共財政政策,政府管治威信受質疑;反方則質疑派錢振興經濟的作用,認為此舉短視,無助解決經濟問題,淪為籠絡民心的政治伎倆。
派錢訴求的背景
2011年香港通脹問題嚴重,市民和政黨均要求政府推行紓困措施,「派糖」惠民。結果,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財政預算案》中建議預留240億元,向合資格人士的強積金戶口一次過注入6,000元,估計受惠者超過300萬人。然而,市民普遍不歡迎此政策,認為強積金要退休後才能領取,遠水不能救近火,有政黨更組織遊行抗議。及後政府讓步,改為向全民均一派發6,000元。
今年政府有豐厚盈餘,社會再有呼籲政府派錢的聲音,如工聯會議員麥美娟建議政府應派錢不少於6,000元;惟「財爺」陳茂波認為,現時經濟環境下毋須派錢刺激消費,而派錢亦未能針對低收入人士,故未有採納派錢建議。
支持派錢訴求因由
低收入家庭直接受惠
支持派錢者認為,如政府沿用2011年做法,劃一向全港市民派發同等金錢,比例上低收入家庭較為受惠,亦可解其燃眉之急;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則認為,政府既然擁有額外資源,「派錢不涉及政策優次爭議,保證人人受惠」。此外,有論者指,相比退稅、免公屋租金或免電費等措施只惠及部分階層,全民派錢更為公平。
不信任政府理財政策
近年政府庫房雖然長年「水浸」,但不少市民仍不滿港府未有妥善理財,公共財政未能改善市民生活水平,加上公帑投資的基建如高鐵、港珠澳大橋亦屢屢嚴重超支,被批理財不善,因此認為,政府與其花錢投資未來,倒不如當下直接派錢,如科大經濟系兼任教授雷鼎鳴提及,「政府決策人並不英明神武,還富於民比留在政府手上可靠」。
此現象亦反映了市民不信任政府施政,對未來缺乏信心,當局管治威信備受質疑。另外,有人認為今年巨額盈餘並非常態,把短期收益用作長期投資或會加重政府未來負擔。
反對派錢訴求理據
投資未來 換取較大回報
雖然全民派錢能使市民直接受惠,但反對者認為,派錢政策短視,政府推卸規劃未來的責任,以蜻蜓點水式援助市民,無助解決社會問題,更變相削減其他社會福利開支。因此,建議政府着眼長遠利益,應投資未來和改善公共服務,未雨綢繆。例如現時香港醫療體系接近「爆煲」,人手嚴重不足,與其單次派出400億,論者反建議政府增加醫療開支以應付日益老化的人口,又或設立全民退保基金,構建社會安全網和降低未來社會成本;其次,投資教育如增加大學學位,為社會培養人力資源,使社會得益。
籠絡民心 質疑民粹主導
派錢屬直接籠絡民心之策,有論調擔心,派錢是鼓吹民粹,當局棄長遠規劃,屈服以「止痛餅」收買人心。民眾每年爭取派錢,政府未來只得逐年增加福利,長遠不利政府施政;加上今年《財政預算案》公布日子(2月28日 )臨近立法會補選(3月11日),有反對者認為,政黨僅為爭取市民支持而向政府施壓。此外,派錢行政費高昂,宣傳、銀行人手開支極高,如2011年的全民派錢,只是行政費用已花費近億元。
各地「派錢」政策 各有動機
歐洲:常規化鼓勵就業
歐洲各國失業問題嚴重,不少市民依賴政府救濟金,缺乏工作動力。為鼓勵市民求職,芬蘭政府去年初試行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UBI),每月向2,000名失業者發放560歐元(約5,400港元)。計畫假設人性傾向貢獻社會,測試當他們能支付基本生活開支後,會否再度就業,投入發展自己感興趣的事業;反對者則認為,該計畫會「養懶人」,如全面推行會使政府陷入財困。
UBI潮流席捲歐洲國家,但並非所有國民都歡迎政府派錢。如瑞士於2016年推行公投,詢問國民是否同意引入UBI,結果近八成選民反對議案,他們擔心推行UBI會降低國民工作意欲,引發辭職潮,政府更會以加稅和扣減福利以應付UBI開支。
亞洲:紓民困爭民心
香港鄰近地區政府近年時有派錢,如新加坡於2006、2008及2011年都曾直接派錢,今年亦以「紅包」為名,向國民派發100至300坡元(約600至1,800港元);日本政府為鼓勵國民消費,於2016年曾向2,200萬名低收入人士派發1.5萬日圓現金(時值約1,100港元)。
有指派錢能為政府爭取提升民望,如澳門自2008年起便連續11年派錢,政策漸成常態,有學者擔心若政府停止派錢會引起社會反彈;而馬來西亞政府的做法更具爭議,今年大馬正值選舉年,政府決定把向低收入人士派發的既有援助金由1,000令吉(約2,000港元)增至1,200令吉(約2,400港元),政策被質疑有政治動機。
Mindmap:派錢政策爭議
相關概念
社會安全網(Social safety net)
社會安全網泛指政府向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提供的最低社會福利保障措施,內容包括失業津貼、綜援、提供公營房屋、免費醫療服務等,由政府分發資源至不同公共服務機構,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質素。
強積金(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Schemes)
強積金全稱為「強制性公積金計畫」,此退休保障計畫自2000年起實施,強制18至65歲香港就業者與僱主共同供款成立基金,一般情況下,僱員要65歲後才能取回供款。由於強積金行政費昂貴而且回報偏低,計畫成效屢受非議。
相關新聞事件簿
支持派錢
‧低收入人士直接受惠: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等指香港財政盈餘豐厚下,應還富於民,促請港府派錢令市民直接受惠。(2018年2月)
‧2011年遊行爭取反預算案: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1年《財政預算案》中建議向強積金戶口一次過注入6,000元,市民普遍反對政策,政黨更組織「紫荊花革命」遊行抗議。政府其後讓步,改為向全民均一派發6,000元。(2011年3月)
反對派錢
‧派錢變相買票: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反對全民派錢,認為運用公共財政幫助有需要人士,他批評政客於補選前籲派錢是變相「買票」。(2018年3月)
‧派錢不能針對弱勢人士:特首林鄭月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等認為,派錢效果屬曇花一現,欠缺針對性。(2018年3月)
外地派錢例子
‧中東派錢阻革命浪潮:2010年茉莉花革命席捲中東,沙地阿拉伯和巴林之後大增福利,包括向國民派錢以安撫民憤。(2011年2月)
‧派錢刺激消費:
1.日本政府向來自低收入家庭國民發放15,000日圓(時值約1,100港元),減輕其生活負擔,希望刺激市場消費。(2016年9月)
2.台灣於2009年向市民發放相等於新台幣3,600元的消費券(時值約900港元),應對金融海嘯後的消費緊縮問題。(2008年11月)
相關辭彙
‧財政司司長 Financial Secretary
‧財政預算案 Budget
‧盈餘 Surplus
‧全民派錢計畫(6,000元計畫) Scheme $6,000
‧民粹主義 Populism
‧全民退保 Universal Retirement Protection
‧人口老化 Aging population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畫(簡稱綜援)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Assistance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兩則新聞
‧行政會議成員兼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表明不認同派錢。他指2011年派6,000元,很多人都用來買iPad,對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並無好處,認為可把財政盈餘用作投資香港,以促進本港經濟及生產力。(2018年2月27日)
‧立法會法律界議員郭榮鏗及會計界梁繼昌認為派錢短視,行政費用高,負責任政府應該有願景,將盈餘用得其所,如用在醫療、教育及福利等方面。(2018年2月21日)
資料B
某報刊的一則評論
本年度財政盈餘高達1,300億元,於是坊間紛紛要求像上兩屆政府般,向每名市民派錢。在這方面,不少建制和非建制立法會議員都樂得為民請命。以上次政府向每人派6,000元計算,假如今次財政預算照辦煮碗,總開支約450億元,相對財政盈餘是綽綽有餘。這個建議對民望不高的今屆政府和財政司司長,相信有莫大吸引力。向市民派錢是上兩屆政府或當了十年財政司司長的曾俊華的理財新招。除了不宜宣諸於口的「博掌聲」外,派錢有兩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是把政府收取的部分盈餘歸還給市民,其次是體現公平原則,人人受惠,金額一樣。(2018年2月23日)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A,試提出及解釋反對政府派錢的三個原因。(6分)
2.「派錢政策有助提升香港政府管治威信。」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多大程度認同這看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除根據資料,提出派錢政策短視、行政費高和無助香港長遠經濟發展三點外,亦要繼而解釋,如行政費包括銀行處理費用、宣傳費等。
2.同學要根據資料重點,提出派錢政策與提升香港政府管治威信的關係。管治威信泛指大眾對政府的認同度,同學應從不同角度衡量派錢對提升管治威信的作用,例如在短期內有機會能刺激消費,通過振興經濟提升民望;或從公共理財角度看,派錢缺乏針對性,無助從根源解決社會基層貧窮問題,暴露政府短視,長遠反使市民更不信任政府,無助提升管治威信。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部分內容
‧寬減2017/18年度75%薪俸稅(上限3萬元)、個人入息課稅、利得稅。
‧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人士,發放金額相當於2個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
‧向有需要學生一次過發放每人2,000元津貼,支援學習需要。
‧向一萬名中、小學生派發海洋公園入場券。
‧邀請關愛基金考慮為非領取綜援的非公屋低收入住戶(俗稱「N無人士」)推行短期紓困措施。
‧長者醫療券額外派1,000元,累積上限會由4,000元提高至5,000元。
‧增加2,469個資助康復名額。
‧研究重建瑪嘉烈醫院和屯門醫院、在伊利沙伯醫院現址興建新醫院,以及擴建北大嶼山醫院,預計可加設3,000至4,000張病牀。
多角度思考
1.解釋《財政預算案》的措施可從哪些方面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8分)
2.「香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保障基層市民生活」,你多大程度認同這看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問題重點為「改善生活質素」,故同學須以預算案措施對應,並指出政策有何作用,例如醫療政策如何有益於市民、學生免費遊海洋公園有何作用等。
2.同學應先定義「香港社會保障制度」,建議可歸納大項,如房屋、醫療、退休保障、安老等,再逐點分析現行制度是否行之有效。
參考資料
‧18/19財政預算案
https://www.budget.gov.hk/2018/chi/index.html
‧《政府盈餘千幾億,應否派錢?》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90125
‧關愛基金
https://www.communitycarefund.hk/b5/index.asp
載自2018年3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