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以儒道思想鼓勵應屆考生

2018.03.16
18628 18628

題目
你會以何種中國傳統思想鼓勵應屆文憑試考生?
1. 儒家
2. 道家

資料一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摘自《莊子.養生主》

資料二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摘自《莊子.逍遙遊》

資料三
      孔子一生安貧樂道,在周遊途中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在周遊列國時,幾次被困,險些喪命,但他並不灰心,仍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有鄭國人說他「纍纍(頹喪、憔悴)若喪家之狗」,他欣然大笑,說:「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說:模樣是小問題。不過說我像喪家犬,確是這樣的,是這樣的!
摘自中國網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儒家和道家思想分別有甚麼特點?
‧應屆文憑試考生需要怎樣的鼓勵?

論點參考
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孟子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嚴振邦(好青年荼毒室成員)
      我認為儒家的一大洞見,就在於他們把「義」和「命」拉開來,指出其實我們做人行事,只考慮義的問題就夠了。當我們盡了所有努力,最後事情還是不如人願,這已經去到命的範疇,沒有值得埋怨之處。這是為「義命分立,以義安命」,因為我們把義和命區分開來,遇到命限時,我們只要盡了義,就可說是問心無愧了,故可以以「盡義」來安頓我們遇到「命限」之憂慮。

莊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觀點舉隅
甲同學:選擇儒家思想
      我選擇以儒家思想來鼓勵應屆考生。文憑試考生為考試準備了許久,可能有灰心和想放棄的時候,這時最需要他人給予動力鼓勵自己向前。
      儒家一套入世的價值觀正正能鼓勵人們努力向前。儒家講求經世致用,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做學問、修身,就是為了貢獻社會,實踐個人的品德。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年紀輕輕時便立志為學,即使其學術不被時任君主重用也沒有灰心,堅持個人理想。以儒家思想鼓勵學生讀書,將來報效社會,就能為灰心的學生提供努力的動力和意義。
      同時,儒家有安身立命、義命分立之說,即使命運所限而無法成功,只要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盡義,也能安然自處。這就能鼓勵考生即使考試結果無法控制,也可以全力以赴溫習,盡自己應有的道義,坦然自處。

乙同學:選擇道家思想
      我會選擇以道家思想鼓勵應屆考生。文憑試一試定生死,許多考生都面對巨大的壓力,他們最需要學習面對並紓解這種壓力。
     道家齊物、逍遙的態度,就最適合應屆文憑試考生。道家強調一切皆相對,沒有絕對的是或非,只要去除個人成見、變換角度、放下執着,則從無用之中也能觀照出大用。若文憑試考生抱持道家的態度,就能把文憑試的成敗置諸度外,不執着於考取最佳成績,變相能放下巨大的壓力。
      除此之外,道家思想講求養生。庖丁精通牛體結構,解牛時繞過筋骨盤結處,遊刃有餘。這種養生之道就能鼓勵考生在溫習或考試時,即使遇到瓶頸或困難的地方,不要氣餒,也不要硬碰硬耗費自己精神,而是小心翼翼找出問題背後的原理或者靈活變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文:黃蕊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