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住、旅行的需求
2018.03.06題目
在香港,以下哪種生活需要最重要?
1. 食
2. 住
3. 旅行
資料一
我們想了解哪個國家的公民每年去國外旅行最多。所以我們利用世界銀行和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檢視從二○○七年到二○一六年間一百一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旅遊出境人數,找出哪些公民的人均國際旅行量最高。結果香港市民是世界上旅行次數最多的旅客,每個香港人每年去11.4次國際旅遊。儘管在最近幾年,香港經濟有放緩的情況。雖然經濟不是太好,香港人仍一如以往出國旅遊,那是因為香港人均生產總值相對較高,而且每年有十二日銀行假期,一些僱員還有更多假期。
摘自 MoveHub網站 2017年9月12日
資料二
香港人對香港食品充滿熱情,蓋過他們對政治、購物、賭博甚至股票的愛。這個城市是世界上最沉迷美食的老饕的家,生產多種令人震驚的食物,有傳統的,有融合不同地區的,一種比一種更叫人流口水。香港酒樓的種類和數量特別驚人。一些充斥嘈吵的廣東話,結合食客吃東西的決心,令空氣有一點點瘋狂的味道;一些豪華、安靜,侍應注意着你的一舉一動;一些是隱藏在山頂的寧靜綠洲⋯⋯香港甚麼餐廳都有。
摘自CNN Travel網站2015年6月15日
資料三
踏入一八年,樓價升浪仍未見減退,就連即將推出的新一批居屋亦水漲船高。⋯⋯據了解,房委會認為是次推售單位的地點具吸引力,而由於近期樓價持續上升未見放緩,市民對自置居所需求殷切,加上同樣鄰近港鐵站的凱樂苑及啟朗苑,附近土地近期均以創紀錄價格售出,即使在計入七折的折扣後,啟朗苑及凱樂苑平均呎價分別高達九千七百五十五元及九千二百三十四元,雙雙創出歷史新高,並較去年平均以每方呎七千七百多元發售的彩虹彩興苑,呎價足足高出二成六。
摘自《星島日報》2018年2月10日A01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根據香港目前社會狀況,食、住、旅行哪種需求最大?
‧根據傳統文化,哪種需要最受重視?
論點參考
仲長統(東漢政治家)
普天之下,賴我而得生育,由我而得富貴,安居樂業,長養子孫,天下晏然,皆歸心於我矣。
語譯:
如果天下間的人因為我而能夠生孩子,因為我而得到金錢、地位,居住安定,喜歡自己的工作,有能力養育子孫,過得悠閒安適,那大家的心就會歸順我了。
王學泰(中國文化學者)
中國有句名言:「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認為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吃飯。民間所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與飲食有關。 ⋯⋯中國地處溫帶,自然災害頻繁,人口又多,覓食艱難,飢餓時常威脅着人們,使人們不得不重視吃飯問題。孔子把「兵」、「糧」、「信」當作立國三要,還在《論語.鄉黨》中用了十之五六的篇幅談飲食,細緻到哪些肉該吃、哪些不該吃。⋯⋯中國人的「吃」絕大部分來源於農業,鬼神祭祀、人口繁殖、百事供給、民眾和睦、財用寬裕、民風醇厚無不仰賴於農業生產。吃飽肚子是一切的基礎。《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也就是這個意思。
董其昌(明代書畫家)
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
語譯:
畫家有六種品評標準,其中一種叫「氣韻生動」。氣韻不能學,那是天生就知道的事情,是上天賦予的。不過還是有入手學習之處。多讀書,多旅行,去除心中混濁的東西,內裏自然有深遠的意境,有所保障,隨手就能畫出傳神的山水。
觀點舉隅
甲同學:食是最重要
我認為在香港,食是最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食,這一點可以從不同層面看出來。舉例,古人打比喻說道理,常常會用到煮食,像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莊子說「君子遠庖廚」;中國人在碰面的時候,會問對方「吃了飯沒有」;開門七件事裏,每一件都是跟吃有關;俗語也有所謂「民以食為天」,反映食對中國人來說有多重要。
再說香港有「美食天堂」之稱,根據旅發局資料,香港有超過一萬二千家餐廳,中菜西餐,高價低廉,應有盡有。而在很多美食城市選舉裏,香港往往榜上有名。由此可見香港人很着重食,食是最重要的。
乙同學:住是最重要
我認為住比較重要。在過去十多年,香港樓價不斷上升,屢創新高。雖然當中牽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個必須承認是香港有很大的居住需求。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中國人向來追求安居樂業,希望有穩定的生活。早在東漢時已有人看出這一點,政治家仲長統曾經提出,君主如想獲得人民歸順,就要做到「安居樂業,長養子孫,天下晏然」。
住的需要十分重要。古時候,孟子母親為了孟子的學業,三次搬家;在今天的香港,父母也為了讓孩子入讀較好的學校,搬去心儀學校網居住。這些例子說明了,有沒有安定的住所、住在哪裏很受重視,比食、旅行都重要。
丙同學:旅行是最重要
我認為旅行最受香港人重視。香港人一向喜歡旅行,去年就有調查顯示,香港人是全世界出國最多的旅客。很多父母會帶子女去旅行,因為他們着重子女的教育。現今的教育主張全面發展,而旅行也是一種學習經歷。這也是俗語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喜歡遊山玩水,有時是為了抒發抑鬱,有時是為了體悟人生道理,有時純粹為了享樂,並會把經歷寫進作品裏。可以說,那是文化一部分,所以我會說旅行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