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現代生活問題多 正視孤獨 建立溝通

2018.02.26
18496 18496

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公共衞生+全球化

主題:人際關係+生活素質+對公共衞生的理解+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解說

答案︰A、B、C也有可能。

孤獨並不止發生在某一年齡組別當中,雖然獨居老人比例較高,但人生不同階段的轉變、分離,亦有可能令人產生孤獨感。現代社會的許多特性,如家庭形式的轉變、工時長、流動性高,都容易令人感到孤獨寂寞。「孤獨」絕不歧視任何人。然而,英國傳媒BBC綜合了當地不同的調查,得出以下有關孤獨的數據:

‧超過24%家長間中或經常感到孤獨;
‧62%青少年有時會感到孤獨,5%更從未跟朋友度過周末;
‧80%照顧者會因照顧有需要的親人而感到孤單或被隔離;
‧33%的75歲以上長者,孤獨感不由他們控制;
‧50%的殘障人士會在每天中感到孤獨。

資料來源:http://www.bbc.com/news/uk-38760612



孤獨有害 健康受損

人一生中必有孤獨的時刻。「孤獨」聽起來像是個人之事,但當成為一種趨勢,一種持續的現象,政府便不得不正視。英國政府便開創先河,於上月任命「孤獨事務部長」,應付國內九百萬人面對的孤獨問題。

英國首相文翠珊形容這個社會問題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為何孤獨會成為社會問題?

英國:開新職位應對流行病

據英國紅十字會及合作連鎖超市CO-OP委託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六千五百六十萬名英國人口中,超過九百萬人表示他們總是或經常感到孤獨。該會形容孤獨和孤立就如「隱形流行病」,在退休、死別、分離等不同人生時刻,影響各年齡層的人。研究人員表示,醫生亦一直警告,孤獨問題是日益擴大的流行病,對身體、精神和情緒造成影響,與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其他疾病有關。英國最大的老人服務非牟利組織「老年英國」(Age UK)總監魯濱遜更稱:「孤獨對健康的影響,證實較每天吸十五支香煙嚴重。」

香港:獨居人數上升

事實上,孤獨不止影響英國,不難想像香港同樣有此現象,而香港是否同樣有需要以政府及政策層面應對此現象?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香港2016年有15.2萬名獨居長者(見表),其中有逾9萬名是女性。另外,整體獨居人數亦有上升趨勢,於2016年已突破45萬。



香港並沒有類似英國對獨居長者的社交狀況的調查,不過,有數字顯示香港長者的自殺率偏高(見學習教材部分),雖然孤獨感並非唯一原因,兩者卻有密切關係。

社會變化 產生隔閡

為何長者會感到孤獨?身邊人離去雖然是一大關鍵,但跟社會隔閡,感覺不到自己與其他人和整個社會的聯繫,才是更關鍵因素──隨年紀增長,身邊伴侶、朋友相繼離去;退休後沒有工作,或缺乏社會活動和社交場所;社區變遷或因重建計畫而搬離原有社區,令熟悉的人事物消失;因健康問題或行動不便,限制了日常活動和娛樂⋯⋯以上種種原因都可能令長者感到孤獨。

不過,對於壯年或青少年,孤獨感亦可以由人生中的大事或階段引發,例如患病、財困、子女離開,導致生活上突然轉變;親友或自己因工作或生活搬離原來共同生活的地方;升學轉至不熟悉的地方和生活圈子等。現代社會的生活轉變,令孤獨成為趨勢。

家庭形式轉變

相比五十年前,人的社交圈子縮窄了,家庭在社會上的角色亦減弱,雖然這並不一定代表家庭關係轉差,但家庭成員分隔異地、長工時等種種原因,令家人相聚的時間和機會少了。除了因子女長大離開父母生活外,離婚的情況亦較以前普遍,獨居者、不婚族和單親家庭亦愈來愈多。

社區發展及流動性

隨着年輕一輩長大成家或出外工作遷離,年長一輩亦漸老去,以往的社區面貌不復存在,新建立的社區關係往往不及從前密切。而現今到異地工作生活,甚至移民也很常見,即使不至於離開自己的國家,但因應工種和較佳工作機會到其他地區工作的情況甚為普遍;社會流動性高,身處異地與家人朋友見面自然減少,加上處境不同,未必能分享和分擔心事,長久的朋友關係也較難維持。

生活忙碌見面少

香港以工時長見稱,加上交通時間,導致較少時間能跟家人及朋友共處。近年社交網絡媒體的流行,雖說多了更方便的途徑溝通聯絡,然而卻令我們更少時間面對面相處。





重建聯繫 對抗孤獨

雖然孤獨問題可帶來嚴重後果,但政策方面又可如何入手?首先該問,社會可以如何量度孤獨?獨居並不一定代表孤獨,要解決孤獨問題,未必要鼓勵大家共住,卻可以從其他方法着手,而重點是人與人的交流。例如,在社區規劃上,須關注公共空間的設置和設計,鼓勵獨居者在社區跟其他人多交流。

改善家庭關係 建立溝通

穩定而深厚的家庭關係仍然是治療孤獨的良藥,不過現代人因為各種原因容易跟家人關係疏離,英國政府於2014年已通過,在新政策推行前須先實行家庭壓力測試,評估其對家庭關係的影響,避免對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英國有些慈善團體以配對方式,讓一些青少年如高中生或大學生,每一至兩周定期探訪獨居長者,陪他們聊天吃飯等,從而建立深厚的關係。這種方式不止讓長者感到不那麼孤獨,參與的學生亦表示從中得益很大,一來關係是雙方的,他們同樣獲得一位較年長的朋友,二來亦能在長者身上聽取他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和建議。

個人力量出發 助己助人

相比政府或慈善團體,個人在對抗「孤獨」上的角色可謂更重要。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孤獨?英國傳媒BCC訪問了因為不同階段而感到孤獨的過來人,請他們分享並歸納出以下建議:



Mindmap:查找現代孤獨病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相關概念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為一種社會型態,當中人將自我視為獨立個體,社會或群體則由一群人鬆散連結成;這些人視個人喜好、需求、權利以及與其他人建立的契約為主要動力,將自我目標看得比他人重要,並重視理性分析與他人連結的利與不利。

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

「集體主義」為一種社會型態,一群關係密切的人將自己視為一個或多個集體中的一員(家庭、公司、部落、國家)。這些人先是被集體的常規所激發以及賦與義務;願意將集體目標置於個人目標之前;並強調他們與集體其他成員間的連結關係。

相關新聞事件簿

英國老人孤獨問題

‧120萬名長者感孤獨︰英國慈善組織「接觸老人」表示,英國有一百二十萬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持續或慣常地感到孤獨,這群被社會遺忘的人口中, 有三十六萬人一星期沒有與親友談過話,有二十萬人表示一個月沒有與朋友或家人說話。此外,大部分退休人士稱,他只能與電視做伴侶。(2018年1月)

英國對治現代寂寞病

‧任命孤獨事務部長︰英國為了應付全國九百萬人面對的孤獨問題,新任命「孤獨事務部長」。首相文翠珊形容這個社會問題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研究人員形容孤獨是日益擴大的「隱形流行病」。(2018年1月)

居家安老問題

‧研長者社區券聘外傭︰香港政府研究讓住在公屋的獨居長者,可憑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聘請外傭,以居家安老,補貼金額擬最高可達外傭薪酬一半即二千二百多元;但有支援獨居及隱蔽長者的資深社工批評構思不切實際,因一人長者居住的公屋單位狹小,長者與外傭無法共住在不足百呎面積空間,擔心會衍生更多衝突問題,認為政府增建安老院加大宿位供應,才是實際解決方法。(2017年11月)

‧獨居長者欠支援︰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指,香港院舍數量不足,很多長者居於社區,估計有近四成四長者居於公屋,當中有相當多獨居長者;理論上,政府推行社區照顧,例如社區支援服務及社工隊找出隱閉長者,但問題是社區照顧服務量不足,政策上也欠缺對體弱和獨居長者作出支援,以至獨居長者在家失救至死,甚至屍體發臭才被發現等個案,經常發生。(2017年9月)

獨居長者易患抑鬱

‧關注老人輕生問題︰一位姓梁的人瑞在家中自縊。老人清末出生,已107歲,曾經歷風雲變色的日子。她身體硬朗,已屆高齡亦尚可自理;四代同堂,平常生活快樂無憂。她自尋短見,令兒孫驚訝不已。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香港人生活忙碌,未能注意到(老人家輕生的)先兆。」不少香港人每天工作至少九小時,所以就算他們與父母同住,亦可能疏忽父母的情緒狀況。假如長者出現抑鬱的症狀如失眠、失去胃口,他們亦可能誤以為只是年紀老邁的特徵。(2017年8月)

獨居長者數字

‧統計數字︰政府統計處公布《香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16年有超過24.35萬名獨居女性,較2001年激增91%,當中近六成是55歲或以上;獨居男性有逾21.5萬人,增幅也有33%。(2017年7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多角度思考


1.
試描述資料A數字的趨勢。(4分)

2.你認為資料B的現象跟資料A有沒有關連?試解釋你的答案。(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回答須聚焦於數字整體的持續變化:
‧香港獨居人士的數目在2001年至2016年間不斷上升;
‧女性獨居人數上升的速度較快,由2001年低於男性的12.7萬上升至2016年的24.3萬,並超越男性人數。

2.
有關
‧香港獨居長者的數目偏高,佔整體獨居人士逾三成,而長者自殺率跟整體自殺率的差別,除了中國外,亦較大部分地區為大;
‧香港不少獨居長者的生活環境較差,較易有輕生的念頭;
‧雖然獨居不一定孤獨,但香港獨居長者較少得到支援,亦易被社區隔離;
無關
‧雖然香港獨居人士的數目偏高,自殺率亦偏高,但兩者不一定有關連;
‧沒有其他地區的長者獨居數字作比較;
‧資料B只有2012年的數字,不能看出自殺率的趨勢,難以比較。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個案一:

91歲的郭美松,是一名硬朗的「潮州怒漢」,獨居在牛頭角公屋,終身未娶。廿多年前,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去世,他從此舉目無親,加上中風不良於行,左手又沒了活動能力。困在家中,他只好開着電視,為屋內添些「人氣」,他以手掩着雙眼說:「呢20幾年,我都後悔(無結婚),我真係好孤單!」

這三、四年來,他要出門吸口氣,亦是奢望,要到樓下超市,更是不可能的任務。生活很苦悶嗎?「你呢句就講咗我成世人生嘅心聲!」他把房子喻作監倉,「我喺度住,講得好聽就話歎世界;講得難聽就好似坐緊監咁!」

退休前,他居於牛頭角下邨,在大牌檔工作數十載,做過老闆,相識滿天下,後來牛頭角下邨重建,他被遷至新居,鄰居大洗牌,他失去了「最後一根稻草」,「以前啲鄰居都會幫我買菜,好多朋友,𠵱家啲朋友搬晒,咩人都唔識啦!」

個案二:

雖然有4名子女,獨居的李婆婆謂心中的孤單,不足為外人道。10年前與丈夫分居後,最疼惜她的大女患癌去世,白頭人送黑頭人,她頓失依靠,長子忙於打理業務,每隔數月探望婆婆;而次女則甚少理會婆婆,么子則早已移民愛爾蘭,「個大女過咗身之後,佢哋(子女)好少返嚟食飯,好掛住佢哋!」

她的寂寞,丈夫及子女不甚了解,「講畀佢哋聽都無用,佢哋都唔明!」縱極不情願,她卻依媳婦要求每天到前夫家照顧其起居,結果夜夜失眠,晚晚「喊濕枕頭」。數年前,患有三高的她到醫院檢查,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

資料來源:摘自香港01《長壽之都恐變自殺愁城 12萬獨居長者絕望呼喚》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個案一及二,分別有哪些原因令長者感到孤獨?(6分)

2.政府或組織可如何改善或減少如資料中的個案的情況?(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個案一︰
‧未婚,無子女,相依為命的母親去世;
‧行動不便,日常起居需要他人協助;
‧社區重建,令長者搬離原有社區,失去人際網絡支援。
個案二:
‧與丈夫離異,長女去世;
‧其他子女因生活忙碌或移民,甚少跟長者聯絡;
‧患有抑鬱症。

2.同學可自由作答,言之成理便可。
部分參考觀點︰
‧社工定期探訪,跟進個案;
‧在長者居住的社區,鼓勵組織小團體,或輪流探訪長者,提供協助;
‧社區重建及安置,應考慮重建原有社區網絡;
‧於社區提供輔導及相應的精神康復服務。

參考資料
‧Mind HK:如何對待「孤獨感」
http://www.mind.org.hk/wp-content/uploads/2017/10/Loneliness-CNTrans.pdf

載自2018年2月2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游凝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