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經濟提升港人生活素質
2018.01.04一、試題 (卷二: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摘錄自2016年報章報道
中文大學訪問了逾600名就讀高中的青少年,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生自評國際視野平均值勉強及格;六成學生自評國際視野一般,兩成則指自己視野不足。研究結果反映本地高中生國際知識薄弱,學生國際視野及教育課程相對其他地區是「輸在起跑綫」。 |
資料B:綜合2016-17報章及網上新聞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概念在全球大受消費者歡迎,在外國,有人甚至還會出售自己的閒置時間,承接遛狗、取回乾洗衣物或組裝家具等其他事情。共享經濟着重以「分享」取代「擁有」,將以往鄰里分享閒置資源的做法,利用網絡平台其規模擴大,令整個城市都能納入同一個分享網絡之下,各種相關平台應運而生。Airbnb和UBER就是成功例子。UBER利用科網優勢,以低成本快速配對司機與乘客的需求,成為的士業的心腹大患。房主外出公幹數天,家中沒有人住,Airbnb便能讓旅客在此平台找到這些相對廉價而且可靠的房間。這種通過整合不同閒置資源重新分配的牟利方式,能製造雙贏局面。亦有本地青年創業人士相信,隨着Airbnb和UBER在世界各地捲起旋風式的共享經濟熱潮,多個出色的共享經濟平台隨之而出現,相信愈來愈多香港行業將會效法其共享理念。 |
答題
(a) 解釋可能導致部分本地青年欠缺國際視野的因素。 (8分)
(b) 「共享經濟消費模式可提升香港市民的生活素質。」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種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12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全球化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
關鍵概念 |
國際視野 文化全球化 生活素質 身分認同 世界公民 共享經濟 可持續發展 公民意識 |
相關議題/新聞 |
近年,「共享經濟」的理念從外國傳入,再在香港冒起,著名例子包括電召車服務「UBER」,以及便捷的共享單車「GoBeeBike」。共享經濟旨在「閒置資源的再利用」,通過分享以充分善用閒置資源,既可達至資源的「已有價值最大化」,又能創造新的價值。相關行業和服務方興未艾,但亦引起公眾關注其灰色地帶及對傳統經濟模式的衝擊。 |
題型分析 |
(a)題為「因素」題,考生須細閱及消化上述資料,推斷資料所述「部分青少年缺乏國際視野」的各種形成因素,並結合本港實況及相關單元知識(全球化/今日香港)。 (b)題為「多大程度同意」題,旨在考驗考生「延伸回應」的能力,構思作答時應結合「共享經濟」相關實例及本港實況。考生宜從正反兩面推斷共享經濟模式對港人不同向度的生活素質產生的不同影響,最終判斷這些影響是否偏向正面或反面。 |
三、作答方向參考
(a)解釋可能導致部分本地青年欠缺國際視野的因素。 (8分)
因素 |
解說 |
家庭因素 |
‧ 部分青少年可能限於家庭的社經地位不高,例如清貧家庭青少年享有較少學習資源、較少機會外遊等,致令他們對外面的世界認識不深,亦可能不了解國際社會實況/國際趨勢。 ‧ 國際視野之培養與外語(尤其作為全球語言的英語)的掌握有一定關係,例如熟習英語的青少年能自行閱讀外地知識和新聞;部分青少年可能受惠家庭的管教模式或文化資本,進而早日對各國文化有一定認識;而部分青少年可能因早年未能有效學習外語,影響到他們接觸外國文化的機會。 |
社會因素 |
‧ 香港社會普遍缺乏國際視野,大眾可能傾向關心本地議題、甚或忙於生活,「世界公民」的視野和身分認同感不高,此風亦可能在青少年身上體現。 ‧ 青少年亦可能受文化全球化的社會風氣影響,接觸外來議題時大多只傾向關心娛樂資訊,而非廣泛關注國際多元資訊。 |
教育因素 |
‧ 部分青少年可能限於時間或學業壓力而無暇留意國際時事或外來文化,無法培養國際視野。 ‧ 中學教育課程之中亦可能欠缺培養國際視野的內容/學校欠缺培養國際視野的空間。 |
(b) 「共享經濟消費模式可提升香港市民的生活素質。」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種看法?解釋你的答案。(12分)
很大程度 |
很小程度 |
‧ 共享經濟的消費模式乃利用閒置資源創造新價值,有助社會減少資源的生產與浪費,例如二手物品交易網、共享單車等理念,均有益於資源的循環再用,實屬環保之舉。 ‧ 共享經濟的消費模式亦有利於社會建立分享文化和互相信任,通過用家與擁有者接觸,人際關係更形密切,在實踐資源共享過程中可望建立互助、權責分明的公民意識。 ‧ 共享經濟的消費模式亦提供了創業良機,創業者可善用閒置的資源(例如家居、時間、舊家具等)創造經濟收益。 ‧ 無可否認共享經濟仍屬新事物,短期內對提升本港生活素質成效成疑,但隨着全球化趨勢與社會風氣改變,長遠而言共享經濟模式始終有利於本港的可持續發展。 ‧ 雖然共享經濟模式(如UBER)有可能對傳統經濟模式(如的士業)產生衝擊,亦會引起爭議,但其實二者亦可互補不足,市民按自己需要自由選擇合適服務,二者在長期實踐後有望可以共存。 |
‧ 共享經濟的運作模式與傳統經濟模式產生衝突,甚至打擊原有/類似服務提供者的生計,如UBER電召汽車服務對消費者而言方便具彈性,但就令的士業界不滿搶佔生意,有損業界經濟素質。 ‧ 共享經濟行業興起,但本港之相關法例尚未配合,製造不少灰色地帶和爭議,例如UBER的合法性、共享單車泊在公共空間是否合理等,這些爭議亦可能涉及消費者權益和人身安全問題。 ‧ 共享經濟理念在港尚未真正普及,而其運作亦有賴本港市民具備自律的公民素質,以及接受新概念的視野,例如二手易物網或Airbnb能否普及均端視上述要素,故在提升本港生活素質方面成效未必似預期。 ‧ 無可否認人們可藉共享經濟理念和互聯網優勢創業並帶來機遇,但在風氣未普及下相信只有很少人做到,難言大幅提升港人生活素質。 ‧ 雖然共享經濟的理念是閒置資源的再用,理論上可達致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但在實際運作上部分共享經濟行業已變質為純商業行為,而近日路邊堆積過量的共享單車,不但有損市容亦有浪費之嫌。 |
四、作答提示
1. (a)題「因素」題提問內容橫跨「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青少年處境)、「今日香港」(教育水平)及「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各個單元的知識。同學作答時宜善用這些單元所學來的概念來建立論點,既從本港部分青少年特質思考,亦從本港社會實況及全球層面思考,由小至大,角度分明。
2. (b)題「多大程度題」是常見題目類型,同學往往在最後一段綜合考慮正反雙方理據再作綜合判斷。覺得這部分十分困難的同學,不妨謹記以下四個字即可:「長/短/大/小」──這四個字便直接回應了所謂「程度」(Extend)的提問要求,事物的影響或成效往往有長期/短期/大部分人得益/小部分人受損等情況,同樣「共享經濟」對提升生活素質的成效亦可循這四個「程度關鍵字」來思考。
3. 卷二延伸回應題往往考驗學生的舉例能力,(b)題尤其要求學生對「共享經濟」相關例子有充分認識。溫習鑽研DSE亦不忘留意身邊事物,UBER和共享單車都是容易接觸的例子;同學亦宜思考實踐「共享經濟」理念時「理想/理論上的得益」與「實際操作上的弊端」,從而建立正反兩面的論點。
五、延伸學習
官方資料
立法會議員就共享單車議題的提問及相關官員回應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710/25/P2017102400780.htm
網頁(RTHK通識網)
共享經濟概念解說
http://www.liberalstudies.hk/hongkong/ls_hongkong_92.php
新聞
《星島日報》2017年11月29日
UBER指共享汽車與的士的概念不一 冀政府盡快推出立法時間表
文:區尚儒
任教中學中文科及通識教育科,曾任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科借調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