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港產「空氣污染物」? 臭氧作怪 健康有難

2018.02.07
18421 18421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公共衞生


主題:能源科技的影響+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生活素質+科學、科技與公共衞生




答案︰B


解說


霧霾是空氣中有大量的懸浮粒子污染物,像微細的塵粒,造成的空氣污染有多嚴重,一眼就能看出,可是臭氧是一種氣體,沒有顏色,大量充斥於空氣中時亦不易被察覺。



香港空氣污染指數「爆燈」

去年年初,內地霧霾肆虐,受污染空氣南下影響,香港的空氣污染指數「爆燈」;一年過去,今年似乎未見霧霾來襲,大家可以安心迎新春乎?

錯了!香港的整體空氣質素並沒有改善,只是污染物的「主角」由可吸入懸浮粒子PM2.5造成的霧霾,換了是肉眼看不見的臭氧。



臭氧濃度有增無減

根據環保署資料,本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一般及路邊監測站)去年錄得屬高或以上的健康風險級別的日數,分別達四十四日及五十五日,按年上升六成八和七成七,西部地區如屯門、元朗及東涌等地更為嚴重。

中港兩地數據類近

過往,大家都認為主要是珠三角洲區域的污染物累積吹到香港,使本港空氣質素變差,但是環保署強調,大部分空氣污染物濃度都下降,其中一般監測站錄得的二氧化氮濃度減少一成五、一氧化碳濃度下跌約一成二、二氧化硫亦下跌一成一;相反,空氣中另一污染物臭氧,卻有增加趨勢,臭氧濃度按年增長兩成一至三成一。

類似的數據可見於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公布去年的監測報告,近年粵港澳減排措施見效,構成霧霾粒子的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PM2.5)的年均值較前年分別下降了百分之八和百分之六,但臭氧則較十年前增加百分之四。

臭氧對健康的害處


臭氧對人體健康有何害處?主要是損害人體的呼吸系統。假若處於高臭氧含量的環境下作一兩個小時的劇烈運動,已能影響呼吸系統;又即使是在低濃度環境下,活動六至八小時亦會使人感到不適。因為臭氧會刺激鼻、咽喉和氣管的黏膜,甚至損害肺功能,對呼吸系統敏感者,例如哮喘人士至為危險。

對於霧霾這類空氣污染,一般都可以用口罩隔一隔來避免吸入有害微粒,但臭氧是氣體,用口罩來阻隔的作用不大,所以醫生專家們都叫大家在臭氧濃度高的日子,應少出外活動為上策。

臭氧從何而來?

空氣污染物有好幾種,例如二氧化碳,大家都應該十分清楚它的來源,其一是經燃燒礦物燃料產生。那臭氧呢?它並非經過一些工業生產工序直接排放在大氣中,而是一種「次生產」污染物。同學看看以下程式:

臭氧=太陽紫外光+氮氧化物(NOx)/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看來有點複雜?其實很簡單,就是當氮氧化物(NOx)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遇到陽光,被其曬一曬,就會產生臭氧。







車輛增 廢氣難減

知道甚麼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後,相信同學都明白,在香港這個大都會,這兩種產生臭氧的「物體」都已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東西了。既然存在已久又十分普遍,何解臭氧在近年會成為空氣污染物的主角?

綜合多個環保團體的分析,本港在控制車輛排放廢氣方面不力是主要原因。二○一三年,特區政府曾公布一份《香港清新空氣藍圖》,當中提及「交通擠塞會令車速減慢並引致廢氣排放上升,加上車輛數目持續增長,即使採用較清潔的車輛,平均每公里的排放量仍有所增加,特別是在市中心,人口稠密,市民接觸空氣污染物的風險亦隨之上升。」

既然找出空氣污染物源頭所在,那政府在減少車輛數目或排放廢氣方面有何「策略」,以改善空氣質素?大家來檢視一下:

‧本港車輛登記總數八十一萬輛(截至2017年9月),比二○一一年增加十二萬輛以上,增長率一成八,其中八成七的增幅來自私家車;

‧原本為鼓勵使用較環保的電動車而推出的稅務優惠,在去年卻倒行逆施,電動車的首次登記稅優惠被大幅削減,新登記電動車大幅下降九成半,過去一年不足一百架。

小結:

車輛的廢氣排放是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長遠應該減少車輛的數目,以降低廢氣排放。最新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新加坡的排名終於超越香港,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的空氣質素太差。曾經,新加坡因車輛太多引起種種問題,叫人頭痛,但當地政府積極處理,今天新加坡年均汽車增長率是0.25%,而香港年均汽車增長率是3.4%。從這些數據,大家該明白為甚麼香港空氣質素多年來也沒有「起色」了。



Mindmap:香港空氣污染原因與對策



相關概念


臭氧(Ozone)


早期環保組織經常宣傳:要愛護環境,保護地球先生,因為地球的臭氧層穿了個洞,過多的紫外綫落在地面,地球上的生物就有免險!

從以上資料可見,臭氧是好東西,可阻隔紫外綫,但為甚麼今時今日又成為空氣污染的元兇?臭氧是保護人類還是危害人類,全取決於它的高度。

高空的臭氧是好東西,它能吸收紫外綫,保護地上生物。研究指出,高空的臭氧每減少百分之一,全世界因白內障而失明的人數就會增加約一萬五千、全球皮膚癌患者亦會增加、人體免疫系統機能會減弱。

接近地面的「次生產」臭氧卻是壞東西,因為它是經紫外綫照射其他污染物得出的「二次光學反應」產物,對人體呼吸系統有害。

相關新聞事件簿

香港空氣情況

‧污染指數又「爆燈」:一月十七日,本港多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錄得健康風險屬「甚高」水平,東涌和荃灣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更「爆燈」至最高的10+「嚴重」級別。(2018年1月)

‧氣象影響臭氧濃度:環保署解釋,本港空氣中的臭氧濃度上升,是受氣象因素影響。因為去年日照時數及氣溫皆較前年高,雨量及濕度較低,有利光化學煙霧現象,令臭氧濃度上升。(2018年1月)

本地對應措施

‧立新法例:當局正草擬新法例,在2019年起進一步管制船舶排放,亦會考慮增加使用天然氣的發電比例來改善香港空氣質素。(2018年1月)

‧新監測儀器:環保署在鶴嘴設立首間超級空氣質素監測站,號稱超級站的建築內會有多部先進儀器及激光雷達儀器,能更詳盡監察污染物,讀取資料,將於七月落成。(2017年12月)

其他地方的對策

‧首爾免費乘車:韓國首爾市政府宣布在七月一日實施新政策,當連續兩天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濃度超過五十微克/立方米時,市民可免費乘搭公車和地鐵,以鼓勵市民減少駕車減輕污染。(2017年12月)

‧新加坡凍結車輛增長:新加坡在二月開始,凍結私家車和摩托車的數量增長至零,會視報廢車輛數量再決定新發擁車證數量。(2017年10月)

相關辭彙

‧污染物 Pollutant
‧污濁空氣 Polluted air
‧空氣污染 Air pollution
‧空氣質素指標 Air quality objective
‧臭氧層 Ozone layer
‧廢氣 Exhaust gas

參考資料

網頁


‧別提PM2.5了——臭氧才是新威脅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50812/cc12ozone/zh-hant/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布最新「宜居城市指數」,澳洲墨爾本連續七年居榜首,香港排名再跌兩級至第45位,一向是競爭對手的新加坡首次超越香港,連升11級到第35位。

參與調查的學者指,香港同新加坡排名雖然相差10級,但各項指數的平均得分只相差1.6個百分點,新加坡教育制度持續改善,是促成排名急升的主因,相反香港因佔領中環事件後,社會持續爆發衝突場面,選舉制度改革未有定案,令居者安全感知下降,加上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是失分原因。不過他們對本港未來經濟發展保持樂觀。

資料來源:「空氣污染政改爭議失分 全球宜居城市星首超越香港」《頭條日報》16-8-2017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A,2016年和2017年的「宜居城市」排名有何異同?(3分)

2.綜合資料A和B,香港成為宜居城市有何阻礙?(5分)

3.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空氣質素如何影響一個城市的發展?請以香港為例說明。(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2017年的排名跟2016年的排名幾乎一樣,只是在亞洲地區中,香港和新加坡對掉了位置,香港由2016年的第三下跌一位至第四,被新加坡超越;在全球排名上,香港下跌了兩位,而新加坡卻大升十一位。

2.綜合資料,雖然別的地方排名上升有其進步之處,例如新加坡的教育得分高,而香港的排名下跌亦有多於一種因素,例如政治問題影響安全感,但是正如學者分析,空氣污染嚴重絕對是失分原因之一,使香港在全球排名下跌兩位,又被新加坡大幅超越。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了解空氣污染對公共衞生的影響,對醫療體系帶來的負擔;空氣質素是吸引投資者和專才來港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由於風向分布是這個樣子,覆蓋香港東西兩面的氣團的來源就截然不同了,西部的空氣來自上游珠三角內陸一帶,東部的空氣則來自海洋。

再讓我們借助人造衞星圖片來檢視兩個來源空氣的分別,香港以東的海面空氣清澈透明,香港以西和西北的廣泛地區則一片朦朧,對比強烈,根據6日媒體報道,廣州正受霧霾影響,已發出了黃色霧霾預警。至於風向,雲圖中的雲街可能大致顯示,珠三角地區大致吹西北風,內陸霧霾隨風而下,越過珠江口,來到天水圍、屯門、赤鱲角、東涌,甚至跨過大嶼山去到長洲,能見度應聲而下,避無可避,香港東部則幸運得多了,低污染的海洋氣流撐起大局,能見度維持在高水平,這裏的居民難得在霧霾大軍壓境下,繼續享受清新空氣和良好視野。



資料來源:摘自「香港視野東西大不同」《草雲居》林超英網誌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7/01/blog-post_7.html

資料B

出街應考慮戴口罩!本港空氣質素惡化,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在中環、銅鑼灣、旺角等共9個地區達到甚高水平或以上;其中東涌更上升至10+,達到嚴重水平;各區的PM2.5最高濃度更較世衞標準高出5至8倍。

環保署解釋,本港今日天晴,有煙霞及吹微風。微弱的風勢不利污染物擴散,本港及珠江三角洲區域的污染物自昨日開始累積至較高濃度。日間的陽光有利光化煙霧現象,令臭氧及微細懸浮粒子在本港及其附近地區迅速形成。

資料來源:摘自「煙霞罩港東涌空氣污染爆表」《星島日報》22-1-2018

多角度思考

1.
綜合資料,指出香港空氣質素優劣的地理因素。(4分)

2.資料B的報道開首就請大家「出街應考慮戴口罩」,據你所知,口罩可以幫助香港市民應付空氣質素惡劣的問題嗎?(4分)

3.參考資料,你認為香港面對空氣質素惡化有何對策?哪些人/機構最適合擔起這個責任?(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本港地區分布和氣團的來源,東西大不同,西北地區主要受來自內地的氣團影響,加上來自珠江三角洲區域常有污染物累積,容易隨風吹到本港;相反,本港東部受清新的海洋氣流影響,吹來的空氣污染度較低。

2.一般口罩可以阻隔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即使對付PM2.5微粒都有效用,可是並不能隔開臭氧氣體。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必須從源頭做起。資料顯示內地珠江三角洲區域的污染物對本港空氣污染最大「貢獻」,此外,2012年粵港展開了減排污染物的協作,大大改善了本港西北地區的空氣,赤鱲角機場的視野朦朧時間,已由之前一年2,000小時,減至去年少於400小時,所以加強兩地合作是很重要的工作,環保署更是責無旁貸,而港府亦應檢視本港的車輛減廢工作)

載自2018年2月7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