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口下留情! 濫食濫捕 加速資源枯竭

2018.02.05
18401 18401

封面專題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現代中國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




答案︰D

解說

鯊魚與珊瑚礁︰鯊魚是海洋中主要的捕食者。當鯊魚從食物鏈中大量消失之後,海中的中型魚笛鯛數量會變得過多,並吃掉大量較小的草食魚類,導致這些過往幫助維繫珊瑚礁健康的小魚數量驟減,令珊瑚出現白化危機。

鯊魚與其他魚類︰海洋中的魚類為了可及早發現和快速躲開大魚,一般都有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鰭;鯊魚是其他魚類的天敵,當數目驟減之後,最新研究發現,海洋中其他魚類的形態亦發生明顯改變,如眼睛和尾鰭變小等。



過度食用 物種告急

新年將至,中國家庭的團年飯都會吃一些特別豐盛的菜式,比如鮑參翅肚等名貴海味,象徵富足;然而為了滿足過節的需要或日常口腹之欲,不少海產和動植物已因過度食用及捕捉而數量驟減,部分甚至已被列入瀕危名單︰



物種減少 影響生態

昔日紅衫魚是本地街市常見的低價魚種,十多年前開始因數量大減而身價倍升,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從「想清楚」才食用的海鮮類別建議,升級至「避免」食用的珍貴海鮮。在一般人眼中,其影響可能只是少了幾種餐牌菜式選擇,然而實際上,濫食濫捕對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又豈是少卻幾類物種般簡單?

物種滅絕的連鎖效應

當某類物種的族群數目減少至個位數,物種就會滅絕,連帶許多共生或寄生物種亦會跟着消失。一個物種的消失並非全球物種只減少一種,而可能是連帶有三種、五種或十種一併消失,連鎖效應隨時一發不可收拾。以海洋資源為例,由於人類過度捕撈,令海豹及海獅因食物短缺而數量大減,殺人鯨的捕獵對象轉向海獺;當海瀨數量暴減,海瀨的食物海膽便得以大量繁殖,繼而危害巨藻林……

因此,當人類過度捕捉諸如以海膽為食糧的龍蝦、蟹、鮑魚等,通過食物鏈傳遞「潟流效應」(cascade effect),影響遍及整個生態系統。

動物糞便大減令土地貧瘠

動物糞便有滋養土地的作用,但近年英美學者研究發現,因人類過度捕獵而令大型動物大量死亡,全球動物的糞便數量正急劇減少,進而破壞了地球上的養分循環,例如土地因缺少糞便作為養分而變得貧瘠。

警告2050年無魚可吃

目前海洋生物正因人類過度食用和濫捕而急劇減少。聯合國專家警告,除非減少捕魚讓魚群復育,否則最快在2050年人類便無魚可吃;國際《科學》雜誌的研究報告更預計,如濫捕趨勢持續,世界漁業資源到了2048年將徹底耗盡。事實上,現時中國九成近海區域已無魚可捕,而日本鰻鱺魚苗已因過度捕撈全面消失,每年須從中國和台灣進口養殖鰻魚。

別以為上述警告是危言聳聽,海洋資源在連鎖效應下已面臨枯竭威脅,例如美國東部海峰海灣的扇貝捕撈業,便因大型鯊魚遭濫捕,令其他較小型的鯊魚數量增加,把附近海域的扇貝吃光。當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食物鏈中的所有魚類和海洋生物都將受到威脅。

救救餐桌上的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是指由於過度濫捕或生態環境受破壞,令一個物種的數量變得稀少,並面臨絕種危機。現代社會生活富裕,餐桌上不當的食物選擇,大有可能令某些物種被人類吃至滅絕,並衍生種種生態災難。為了避免物種滅絕,人類正朝多個方向及途徑努力︰

制訂瀕危名單 立法管制

為了規管受保護物種因國際貿易而變得瀕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成員國在1975年實施「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確保瀕危物種受到保護。IUCN自1963年開始,亦為全球動植物編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各地數以千計物種的絕種風險,並將物種分為九個級別︰絕滅、野外絕滅、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未評估。

國際社會一般關注的是「受威脅」物種,即「極危」、「瀕危」及「易危」級別,各國政府會依據IUCN的級別作出相關立法,例如香港有《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對受保護物種及野生動物如娃娃魚、穿山甲、黑池龜等出入口及買賣管制。其他國際條約還包括1993年生效,包含193個締約方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設立環境及海洋保護區

除了保護個別瀕危物種,國際間認為,只有保護整個生態環境,才能確保物種免受絕種威脅。因此在國際合作層面上,各地均朝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向努力。例如2010年在日本舉辦的「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大會」上,通過了《愛知目標》,當中提出要致力將受威脅物種的分布範圍納入保護區,又訂立十年行動計畫,要求全球在2020年底前,至少保護17%的陸地和10%的海洋,消除受威脅的物種所面臨的滅絕風險。

發揮消費者力量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除了立法管制或禁止食用瀕危物種之外,最有效的保護方式應該從需求着手,教育消費者作出明智的消費選擇,為保育生物多樣性出一分力。例如近年社會保育意識提高,愈來愈多人明白食用魚翅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在消費者對魚翅的需求大減下,愈來愈多本地食肆開始推出「無翅婚宴酒席」,標榜環保海鮮餐單。





Mindmap:過度食用野生物種的原因及影響



相關概念


潟流效應(Cascade effect)


一種通過食物網傳遞的連鎖效應。假如海洋頂端的捕食者消失,其影響便會層層向下傳到食物鏈的最底層,最終令整個食物網重組。以鯊魚消失為例,沒有了頂端捕食者,鯊魚的獵物如笛鯛等中階掠食者數量將會暴增,繼而吃掉大量小型草食魚類;當小魚數量大減,平日依賴小魚維持健康的珊瑚礁便會出現白化等死亡威脅。

海產足迹(Seafood print)

海產足迹和減少「碳足迹」的概念相似,建議消費者不要食用如藍鰭吞拿魚、魚翅(鯊魚)這些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改吃沙丁魚、烏賊等處於食物鏈較低層的魚類,以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理由是,一公斤藍鰭吞拿魚在食物鏈所代表的衝擊大約是一公斤沙丁魚的一百倍;吞拿魚成長一公斤所需的「原始生產量」可能達一千公斤的底層海洋生物,亦即需要消耗一千公斤的海洋低層魚類及微生物,才能夠產出一公斤的吞拿魚。

相關辭彙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海洋環境 Marine environment
‧野生生物 Wildlife
‧生態危機 Ecological crisis
‧生態失衡 Ecological imbalance
‧瀕危物種 Endangered species
‧天然資源管理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自然保護區 Nature reserve

相關新聞事件簿

吃到瀕危

‧禾花雀︰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把俗稱「禾花雀」的黃胸􆴷從去年的「瀕危」級別上升至最新的「極危」級別。禾花雀本是常見雀鳥,但因生境破壞和濫捕食用而數量銳減,在短短十三年內由無危變成極危物種。(2018年1月)

‧日本鰻魚︰日本本土的鰻魚苗捕獲量只有100公斤,是去年同期捕獲量的0.2%,而全球各地的日本鰻苗捕獲量,更只有去年同期的1%。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日本人每年要吃逾10萬噸鰻魚,佔全球淡水鰻魚消費量的70%,當中一半的消費量在夏天。(2017年12月)

‧青島海知了︰中國山東青島沿海沙灘棲息着一種當地稱為「海知了」的甲殼類生物,專家指牠是介於蝦和蟹之間的珍貴海洋生物,以腐肉和浮游生物維生,有潔淨海灘的重要生態功能,但近年來卻遭民眾大量挖掘食用,已瀕臨滅絕,不僅破壞海灘環境,也造成生態浩劫。(2017年12月)

生態變異

‧魚眼變小︰鯊魚是海洋中的主要捕食者,但近年因為人類大量獵殺,多種鯊魚瀕臨滅絕。西澳洲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當鯊魚數量明顯減少後,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影響,其他魚類的形態會發生明顯改變,如眼睛和尾鰭變小。(2018年1月)

漁業現況

‧不當補貼危害海洋︰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法務官維瓦士警告,全世界魚類和海鮮產品出口總值1,460億美元中,每5元的海產就有1元是補助來的,批評政府通過補貼助長捕撈,加速海洋資源耗竭。現時全球三分一的漁藏是以非永續的速度捕撈,40年來增加2倍。(2017年6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
指出資料A及B所表達的訊息。(4分)

2.就你在題1所述的訊息,主要是針對哪些對象而傳遞?為甚麼?(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A及B的題目是「如果我是熊貓/犀牛,你會關心我多些嗎?」,熊貓和犀牛都是大眾熟悉的瀕危動物,將牠們置於海洋之中,是想表達海洋生態亦面臨着和熊貓、犀牛一樣的瀕臨絕種危機,希望大眾對其他瀕危海洋生物有同樣的關注。

2.資料圖片主要針對大眾,因大眾作為消費者,可以發揮消費者的力量,拒絕食用瀕危海洋生物,從而令捕撈者失去經濟誘因,不再濫捕。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迦納是非洲西部的一個國家,這裏一種特殊的食材十分受歡迎——非洲大蝸牛。

蝸牛在當地人眼中是無可替代的,客人來了,大家圍在一起吃蝸牛,就像吃火鍋一樣熱鬧非凡。漸漸的,蝸牛已經成為了他們國家著名的國民菜餚,在路邊或者市場上,經常能看到賣蝸牛的人。僅僅迦納本地吃蝸牛的數量就大得驚人,每年的食用量已經超過1,500萬公斤,更不要說出口的蝸牛了。野生大蝸牛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據稱每只蝸牛每年可以產下1,200粒卵。但即使是這樣,也比不上人們吃蝸牛的速度。迦納野生蝸牛的數量在不斷減少,甚至快瀕臨滅絕。

資料來源:摘自《中國評論新聞網》文章〈非洲人把蝸牛吃到滅絕〉9-11-2017

資料B

擁有烏金別稱的烏魚子是不少老饕的最愛,也是許多民眾年節送禮的高檔貨,不過受到全球暖化、海域污染影響,加上政府沒有限制,漁民過度捕撈,近年來台灣烏魚捕獲量大量減少,今年一對烏魚子就要價3千元,比往年價格貴一倍。另外,象徵昌隆興盛的白鯧魚,漲幅也超過1成。

資料來源:摘自台灣《中時電子報》30-1-201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指出傳統飲食習慣和文化對生物多樣性有何影響。(6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分析野生動植物被濫捕的原因。(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從資料得知,蝸牛是迦納人的日常食材和宴客食品,是國家的國民菜式,當地傳統的飲食文化對蝸牛的需求量極大,野生蝸牛數量正在減少,正面臨絕種威脅。而烏魚子在台灣是傳統春節的送禮食品,因此需求量大,即使產量下降令價格上升,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需求仍然不減。然而,不當的傳統飲食文化會對野生物種構成絕種風險。

2.同學可自由作答。(提示︰濫捕主要出於經濟誘因,同學可以思考影響這些誘因的因素有哪些,並以例子作出說明。例如魚翅等不當的傳統飲食習慣和文化、人口大增令糧食需求增加、榴槤放題、生蠔放題等商業消費文化製造出來的濫食潮流、大眾缺乏食用環保海鮮等保育意識……)

參考資料

網頁


‧世界自然基金會  
https://www.wwf.org.hk/

‧聯合國報告︰全球不當漁業補貼 加速海洋資源耗竭
http://e-info.org.tw/node/205516

‧漁護署︰保護瀕危物種
http://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end/con_end.html

載自2018年2月5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黃鳳韻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