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定產品使用期限 催谷消費 環境付費
2018.01.31封面專題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解說
有一種銷售策略稱為「計畫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或稱為「計畫汰舊」,指的是生產商為了增加利潤,於是設定產品的使用壽命,當消費者認為修理費用比買新的還要貴時,便會換掉產品。
產品「被減壽命」事件
美國科技巨擘蘋果公司早前承認,刻意讓較舊型號的iPhone隨着時間降速,以縮短電池耗用時間,消息一出引發外界憂心,蘋果是否以不公平的方式,變相促使消費者升級手機──購買新型號。蘋果最初否認蓄意縮短產品壽命,反指是為了延長手機性能,因手機運轉速度較慢時,耗電量便會較低。不過,此做法已引起大眾不滿,指責蘋果涉嫌「計畫報廢」。
例子:鎢絲燈泡「改良」減壽
「計畫報廢」一直備受批評,消費者團體和環保團體均指責這種商業手法不道德。這種銷售策略由來已久,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在機械的幫助下,廠商可大規模生產,令產品成本和價格亦下降;為提升利潤,商人發現必須鼓勵消費,經濟才可不斷增長,而耐用的產品明顯與這個方向背道而馳,於是將產品設計在某一段時間內便會報銷。
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鎢絲燈泡事件。早年研發的燈泡壽命相當長,隨時可用上達2,000小時,正因太耐用導致銷量下跌,燈泡製造商於是組成聯盟,將所有燈泡「改良」至只有1,000-1,500小時的壽命,不依從的製造商會被罰款。此後,燈泡銷量果然上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該聯盟才瓦解。
例子:宣傳汽車如時裝換季
另一個例子,同樣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汽車品牌雪佛龍(Chevrolet)生產的汽車,因為比福特(Ford)的車更便宜更耐用,搶去後者不少生意;於是,福特將汽車宣傳成時尚用品而非單單是生活必需品,車主應該年年換新款,如時裝一樣,藉此吸引用家換車。
例子:墨粉匣有墨粉不能用
至於我們常用的物品,例如打印機內的墨粉匣,亦是「計畫報廢」的產物。很多時墨粉匣內明明仍有墨粉,卻不能運作,原來是匣子上的晶片裝置作怪;因為大部分的裝置已寫入「預謀過時」的自毀程式,其實只要改動時限設置,墨粉匣仍然可用。資料顯示,印表機公司在可更換墨粉匣上所賺取的利潤,遠高於售價通常低廉的印表機。
例子:智能手機限時淘汰
現代人不能缺少的「必需品」,如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計畫報廢」情況就更明顯。智能手機功能不斷推陳出新,有統計顯示,智能手機平均壽命不足三年,用家每一至兩年換新機已成慣例。一些大型電子產品供應商辯稱,電池的損耗,是為了防止因意外關機而令用家損失資料,所以用家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升級裝置;亦有指是因不斷改良的系統和應用程式不支援舊型號產品,所以必須淘汰。
例子:軟件加功能促銷
有電子業內人士表示,自從雲端服務興起後,近年陸續有軟件供應商把收費模式從購買後可「使用一世」,轉為按量收費的登記使用(Subscription),是一種與「計畫報廢」有着異曲同工的方法:不再以舊版產品失效而棄用,改以加強有創意的新功能,並只在新收費模式的版本中出現,增加誘因,讓用戶放棄原用產品改選購新版本。
影響:電子垃圾 污染環境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指出,自2014年起,全球的電子垃圾從4,890萬噸激增到6,500噸,增加33%,最大的原因就是「計畫報廢」的設計,以及回收系統不健全。許多公司的產品設計,利用增加消費者更換產品的頻率來提高銷售量,品牌雖短期獲利,卻造成電子垃圾急增。縮短手機使用周期,助長過度消費、加速資源消耗,同時亦是電子垃圾倍增的主因。環團認為,電子產業應落實循環經濟,提高材料回收及循環再造,改變綫性生產模式。
經濟學家認為「如果產品不更快報廢,工廠便沒工開,工人便要失業」,然而這種銷售策略帶來極壞影響,市面上愈來愈多不耐用、無法維修和用完即棄的產品。再以電子產品為例,每年製造大量不可回收的垃圾,坊間卻缺乏相應回收機制,結果加劇環境污染。
對策:立法與消費層面
政府:立法規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法國早於2015年通過法規「Hamon's law」,規定計畫報廢屬違法行為,若有公司被發現刻意縮短產品壽命,最高可罰年營業額的5%,主管階層最高可判處兩年有期徒刑。「停止計畫報廢協會」(Halte ál'Obsolescene Programmée, HOP)決定控訴Epson、HP、Brother與Canon,指控他們誘騙消費者在墨水匣用完之前先行更換,官方亦已着手調查。
打印機外,法國亦因為蘋果涉嫌「計畫報廢」一些iPhone型號,對蘋果展開調查;而意大利同樣進行調查蘋果和三星涉嫌縮短產品壽命,利用一些(技術)零件,讓產品性能隨時間降低,藉此說服消費者購買新版本產品。
消費者:行動說不
地球資源有限,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有責任加強保護環境的意識。消費者可以用行動向生產商施壓,如拒絕使用「計畫報廢」的新科技,或耐心的等待新科技成熟才購買,別貪一時方便;亦可嘗試維修物件,或改裝物件為其他用途,減少浪費,善用資源之餘,或可改變製造商的做法。
Mindmap:計畫報廢的運作與影響
相關概念
電子廢物(Electronic waste)
科技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加快,產品壽命短暫,全球電子廢物數量亦因而大幅增長。棄置的電子廢物大部分是由歐洲、美國、日本及其他主要的消費國家,非法出口至中國、印度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拆解、回收、再用。一些廢棄設備,含有大量有害化學元素,例如鉛、鎘、鈹和汞等,工人在拆解電子廢物時,接觸到各種有毒物質,嚴重影響健康,並污染當地的土地和水源。
相關辭彙
‧生產者責任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消費模式 Consumption Pattern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全球生產鏈 Global industry chain
‧壟斷 Monopoly
相關新聞事件簿
與電子產品有關的新聞
‧意大利反壟斷相關單位針對三星、蘋果兩大製造商,是否通過系統軟體更新來拖慢手機速度,意圖讓消費者因此購買新的手機產品,進行調查。(2018年1月)
‧iPhone電池降速一事,蘋果並未即時向消費者詳細說明,引起消費者憤怒及批評,蘋果後來提供換電折扣優惠,以及行政總裁庫克火速致歉,平息眾怒。此外,法國財政部證實,當局正就蘋果公司蓄意弄慢舊有型號手機,是否涉及「計畫報廢」和欺騙手段,進行調查。(2017年12月)
‧法國消費者團體指出,Epson、Brother、Canon、HP等公司,在打印機存有足夠墨粉的情況下,仍然提醒消費者進行更換,而日本打印機公司Epson成為第一家被法國當局以該法案調查的公司。(2017年9月)
環保團體的回應
‧綠色和平發布《2017綠色電子品牌指南》,根據能源消耗、資源再用和品質安全3項指標,為各家電子產品評分,並批評科技公司「計畫報廢」產品造成大量電子廢物,卻缺乏相應回收機制,加劇環境污染。(2017年10月)
國際組織的提議
‧歐洲議會內部市場及消費者保護委員會於發表題為《延長產品壽命:對消費者及公司的好處》的報告草稿,促請歐洲委員會鼓勵公司開發及製造堅固耐用的優質產品,以及提倡產品維修,特別是建立「產品可維修權」。(2016年12月)
‧歐盟七大環保組織發表聯合聲明,為銷售到歐盟的各類產品制訂環保建議,聲明要求業者着手減少生產「計畫報廢」的產品,建立循環經濟。(2015年4月)
國家立法的例子
‧法國通過法案,禁止生產商有意圖地令產品壽命縮短,以強制消費者須要重新購買,如有生產商違反禁令,該公司需交年度整體銷售額5%的罰款,以及公司高層最高可被判入獄2年。(2015年)
相關紀錄片
‧西班牙紀錄片《電燈泡的陰謀》(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講述了鎢絲燈泡「減壽」事件,亦解釋了「計畫報廢」的種種現象及問題。(2010年)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2017綠色電子品牌指南》以能源消耗、資源再用及品質安全三項準則評分,排名最差的4個品牌中,3個屬中國,包括Oppo、Vivo、小米。而華為、Oppo、Vivo、小米等中國品牌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智能手機出貨量就佔全球1/4,可惜環境責任表現卻總體落後。
綠色和平2016年與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共同研究全球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製造與回收過程資源效率,發現超過10億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耗用超過30萬噸資源,卻因現有的回收技術與效率不彰,循環再用的比例不及消耗的一半,而沒有回收的高價值資源,最終直接變成污染環境的電子垃圾。
Apple、三星和微軟的產品都讓消費者難以拆卸零件和維修升級,尤其三星推出新產品的數量和速度更是驚人,快速消耗地球的有限資源,也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發言人表示,電子業仍須努力改善產品回收方案,鼓勵使用者主動回收廢舊電子產品,研發更有效率的回收再造技術,邁向循環經濟一途。同時,消費者可分析其製造過程所使用的電力與材料來源,精挑、細選、長留,減少消耗地球資源。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多角度思考
1.「計畫報廢」與電子產品的銷量有甚麼關連?(4分)
2.電子垃圾對環境造成甚麼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製造商將電子產品設定「計畫報廢」,多數於一至三年內會「壞掉」,而商家亦會適時推出新款式,並將電子產品包裝成「時尚」產品而非單單的必需品,令趕潮流的用家不停換機,而一般用家亦會覺得維修比買新機相差無幾時,就會「換機」,變相增加產品銷量。
2.
換機頻率愈快,製造的電子垃圾數量便愈來愈多。電子產品中可能含有不容易分解的有毒物質,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可以經由水、空氣、土壤和生物體去到每個角落;當這些物質因為食物鏈累積於動物和海產體內,人類食用後,有機會影響神經及賀爾蒙系統。
此外,電子垃圾主要送到發展中國家處理,零件中的重金屬污染水源,如果要處理污染問題才排出大海,成本十分高,這些國家的工廠未必願意負擔,結果這些地區的食水長期受污染,影響健康。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捍衞計畫性汰舊的理由冠冕堂皇:「持續增長的需求與生產解決失業問題,撐起工廠、店鋪及所有人的生計。」飛利浦創辦人的曾孫認為「賣耐用產品就等着倒閉」只是迷思,因為計畫性汰舊建基於地球有無限資源可供我們的經濟無限增長,而大量便宜(但短命)的產品其實只是把成本轉嫁到環境,若我們要求廠商重新負上運輸時的碳排放、丟棄及回收等隱藏成本,他們就有極大的經濟誘因造出耐用的產品。
⋯⋯今時今日,各式科技產品推陳出新,換了外殼又是一件新產品,但回頭一想,人造潮流一浪接一浪,你追得多少次?
資料來源:《都市流行》11-8-2016
多角度思考
1.「計畫報廢是促進經濟的策略」,你是否同意此說法?解釋你的答案。(6分)
2.你認為製造商和消費者在產品買賣上需負甚麼責任?(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須表明立場,再以理據說明。
同意
‧「計畫報廢」即縮短物件的壽命,物件壞掉用家自然會更換,促進消費;
‧有時候用家對物件的「需要」是被「製造」出來的,如變成時尚品,是身分象徵,自然吸引更多用家購買。
不同意
‧地球並非有無限資源供應作為經濟增長的後盾,大量便宜但短命的產品其實只是把成本轉嫁到環境;在環保意識日益提高的今天,加上資訊流通,用家可以找其他方法代替。
2.同學作答時須分別指出兩者的責任所在。
製造商責任:
‧暫停製造「計畫報廢」的產品,改出產耐用品;
‧製造過程減少造成環境破壞,如留意運輸時的碳排放、丟棄及回收等隱藏成本等;
‧須分擔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棄置廢棄產品的責任,避免和減少有關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消費者責任:
‧不盲目追趕潮流而不停棄舊取新;
‧嘗試維修物品或改變用途,減少浪費;
‧留意生產商的製造過程,以行動作出選擇。
參考資料
網頁
‧《2017綠色電子品牌指南》
http://www.greenpeace.org/hk/campaigns/toxics/greener-electronics-2017/
‧科技產品「計畫性報廢」的真相
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fut/2016/06/160630_vert_fut_heresthe-truth-about-the-planned-obsolescence-of-tech
載自2018年1月3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