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
2018.01.26「共享」作為內地媒體使用的流行語,大概源自「共享經濟」的概念。
2017年12月8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本次發布的十大流行語為:「十九大、新時代、共享、雄安新區、金磚國家、人工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天舟一號、擼起袖子加油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共享」(共同享有)這個詞早就是現代漢語的常用詞,由於「共享經濟」的緣故,賦予了新的內容。發布會上,作了詳細的說明:
共享是共享經濟中的核心理念,強調物品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共享經濟是公眾將閒置資源通過社會化平台與他人共用,進而獲得收入的經濟現象。2016年,共享單車的興起將共享的概念帶入了人們的視野。2017年,共享經濟更加發展壯大,涉及行業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種種創新發揮着人們的想像力,同時也是對社會閒散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的嘗試。
在內地,共享單車成為一時熱點話題,由於發展速度過猛,經營不善,單車亂放,好的、壞的隨處丟棄,「單車墳墓」已經成為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香港也將同樣面對如何妥善管理這個議題。
香港住房緊張,公營房屋供不應求。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畫」土瓜灣道項目合共53個單位,實用面積423至565平方呎。香港建造商會以象徵式1元收費協助其中24個單位裝修,料2018年2月底完工。社聯作為「中介」角色,把「共享屋」以低廉租金租給有需要人士。
在台北,「共生公寓」倡導「生活起居空間共享,不擁有也能使用」的理念,「玖樓」是其中的表表者。「玖樓」倡議者鼓勵室友在客廳交流互動,一起用餐、休閒,想獨處時也能關上房門,享用自己的空間。
「享年」不同「終年」
以「享」起頭的詞,《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收錄了7個常用詞:
享福:生活得安樂美好。例如:老奶奶晚年可享了福了。
享樂:享受安樂(多用於貶義)。例如:貪圖享樂。
享年:敬辭,稱死去的人活的歲數(多指老人)。例如:享年74歲。
享受:物質上或精神上得到滿足。例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享用:使用某種東西而得到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例如:拿出好酒供客人享用。
享有:在社會上取得(權利、聲譽、威望等)。
享譽:享有盛譽。例如:享譽海內外。
值得一提的是,「享年」不同於「終年」(一般用法:指人去世時的年齡)。上文提到,「享年」是個敬辭,顯示對死者的尊重。「享年」也可作「享壽」(更為典雅)。2017年12月14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離世,三地華文報紙表述略有不同:
台灣 |
香港 |
新加坡 |
台灣詩人余光中今天病逝,享壽九十。 《聯合報》 |
台灣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前系主任余光中,今日在台灣高雄醫院病逝,享年89歲。 |
两岸三地文学界巨擘余光中,昨天因脑中风并发心肺衰竭病逝台湾高雄,享寿89岁(虚岁90)。 《联合早报》 |
香港一些報紙媒體以及電視台,偶用「終年」。我認為,「終年」一詞用得不得體。一代詩人遠去,〈鄉愁〉依舊,〈等你,在雨中〉依然為學子所誦讀,雖各自演繹,但肯定是千古傳揚。在現代文學史上,有個名字,一光一中,萬世流芳。
知識窗
中國傳統文化中,陳設祭品,敬神供祖,是祭祀活動的主旋律,稱為「祭享」。古時候,賢人或有功於國家文化的人,附祀於廟(宗廟),同受祭饗,叫做「配享」,也作「配饗」。文言字詞中,享與饗通用,都讀xiǎng。享譽海內外的文字學家單周堯先生認為,「享、亨、烹 」原為一字。「享」之本義為「獻」,即以祭品奉祀祖先。在此之前,先要把祭品煮熟,故「享」既變為「亨」,又加火,成為烹飪之「烹」。因此,「享」、「亨」、「烹」原為一字,在古籍中經常互用。不過,「烹」既為烹飪義,則應當讀pēng。
考考你
俗話說,有福同享,下一句是⋯⋯
答案:有難同當
文:林建平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
‧普通話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MPTE)總監
‧國際漢語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MTCI)總監
‧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