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財富是否衡量成功的標準

2018.01.26
18360 18360

題目
財富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
      長者安居協會在13年10月至去年8月期間,訪問逾2.3萬名就讀初中至大專學生,年齡介乎12至25歲。調查發現,74%受訪者認為一生中應追求人生意義或夢想,50%認同要珍惜時間;只有不足10%着重追求「金銀財寶」等物質和名利。調查又顯示,42%受訪者認為「成功的人生」就是「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23%則認為能夠過「無悔」的人生已算成功;5%認為「名利雙收」才是成功的人生;有不足4%則害怕「無錢、無樓」。
摘自《星島日報》2018年1月14日

資料二
      今屆「十大傑青」之一的新鴻基高級董事黃仰芳,昨在得獎後分享其過去人生經歷時,談到首次置業的感受。她表示,自己基層出身,畢業後以買樓為目標,27歲已成功上車,2004年以300萬在將軍澳購入900呎單位,而且在兩年內已供斷,現時擁有逾千萬物業。其「買樓論」隨即惹來不少網民熱議,質疑傑青是否「必須向錢看」。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0月10日

資料三
      偃兆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摘自《晉書.陶潛傳》
語譯:
      偃兆因為他(陶潛)親人年邁家裏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堪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朋說:「我打算當一個小縣的縣令過隱居的生活,可以嗎?」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為彭澤令⋯⋯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彎腰,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
‧以財富作為成功的標準有何可取與不足之處?

論點參考
孔子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莊偉忠(一田前行政總裁)
      我每次聽到「成功人士」就會「打冷震」,社會不斷強調「成功」,但「成功」不是講一個人有多少錢、屋有多大;而是他講的說話是否擲地有聲、有否傳世價值,所以會出書、講一己理念,至少想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印記。

林夕(填詞人)
       香港以前的價值觀,成功人士不是有錢就有權。我自己的標準,是善良、正直、光明磊落、問心無愧,這就是一個成功的香港人。

觀點舉隅
甲同學:同意財富是衡量成功標準
      我認為財富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因為財富能證明人的努力,並且能滿足人自身與他人的需要。現今香港乃一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通過勞動換取金錢、累積資本,人們必須有巨大的毅力與聰明才智才能成功累積一定的財富,就像香港首富李嘉誠一樣,白手興家打造創業神話,絕對稱得上成功。
      財富能滿足個人的物質需要,人們能以金錢換取物質,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不用承受現實的壓力,從心所欲,有豐裕的經濟條件做自己想做的事。除此之外,更能以財富接濟窮人,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運用自己的財富做善事,為社會帶來貢獻,可見財富能滿足個人需要的同時也能幫助他人,絕對是衡量人們成功的標準。

乙同學:不同意財富是衡量成功標準
      我認為財富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相反,成功應是基於人的道德追求與實踐。首先,在現今競爭力大且剝削嚴重的社會,財富的累積並不足以證明人的努力,許多人可能很有才能與修養卻未能換來金錢,可見以財富來衡量成功非常偏狹。
      如孔子所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永遠比他所擁有的金錢重要,孔子甘於貧窮亦不願以不義的手法求富,正如陶淵明順應本心而不為五斗米折腰,雖然二人生活淡泊,但都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並作下傳世之言為後人帶來啟發。道德實踐往往比財富更為重要,如德蘭修女照顧印度窮人、哲古華拉投身革命運動,他們為社會帶來改變與希望,凡此種種貢獻,均是財富所不能量度的。可見財富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

 

文:黃蕊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