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應求快樂抑或為事業鋪路
2018.01.23題目
下列哪個故事較能推動今天的學生向學?
1. 陶淵明「好讀書,欣然忘食」
2. 車胤「囊螢苦讀」
資料一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摘自《五柳先生傳》
語譯:
不知道先生是哪裏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號。他的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因此以此為稱號。他很少說話,不貪慕榮譽、利祿。喜歡讀書,但不拘泥於字句,每當有所領會,便高興得忘了吃飯。⋯⋯常常寫文章娛樂自己,很能表達自己的心志。忘記一切得失,就這樣終其一生。
資料二
東晉時,有個愛讀書的少年名叫車胤。他出生於官宦人家,後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可是,家境的變遷並沒有減低他學習的熱忱。由於車胤家裏沒有錢買燈油,天一黑就甚麼也做不成,只好早早睡覺。車胤想利用長夜多讀些書,應該怎麼辦呢?一個夏夜,他坐在門外默默背誦書本內容,忽然眼前有幾隻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他心生一計,捉了許多螢火蟲來放在一個袋裏,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從此,他就靠這「螢囊燈」天天苦讀到深夜,終於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後來還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
摘自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資料三
從出生世代組群可見,學歷較高青年的收入高於學歷較低者。舉例來說,在一九九○至一九九四年出生的世代組群當中,具學位學歷的青年的收入較只具高中或專上教育非學位學歷的青年分別多出約46%及34%。⋯⋯學歷較高的青年的實質收入隨時間而增長的速度亦比學歷較低的青年為快。舉例來說,在一九八○至一九八四年及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年出生的世代組群當中,具備學士學位或以上學歷的青年,在接近30歲時實質平均就業收入,比他們20出頭時分別平均增加約70%和31%。
摘自香港特區政府《二○一六年半年經濟報告》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今天香港的教育狀況有甚麼特點?
‧「好讀書,欣然忘食」、「囊螢苦讀」分別傳達了甚麼訊息?
‧ 哪個訊息較能回應今天的教育狀況,鼓勵人向學?
論點參考
黃韋智(台灣專欄作者)
還記得國小時的我對於世界充滿好奇,每三天讀一本書,一年要讀一百多本方肯罷休,碰上不懂的自然現象一定要抓着父母師長問出個所以然,看到不明白的成語一定馬上翻字典。當時我根本不在乎這些知識與考試成績之間的關聯性,單純地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但隨着年齡的增長,考試壓力逐漸消磨我的求知慾,學習成為課堂上的填鴨儀式,目的是得到頂尖的考試成績,我辛苦地複習已經讀過千百遍的知識,沒有時間獲取新知,根本不想讀課外書,彷彿只有教科書才是唯一的真理。過去我最喜歡讀歷史,體驗着名人的愛恨情仇,千軍萬馬在我腦海中奔騰,穿梭於現實與虛幻。隨着年齡增長我已不再渴望着歷史書籍,考試要求我背下中國歷史中的每個年代,而不是事件的起因與影響,抹煞了我對於歷史的興趣。
子夏(孔子學生)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語譯:
當官當得好時應該注意學習,學習學得好時應該當官。
李一飄(《頭條日報》社論主筆)
香港教育,注重授課,功課量多,考試壓力大,學生疲於奔命,但不少家長惟恐子女落後於人,額外緊張,要求子女課餘補習,又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務求子女獲取佳績,並在學業以外增值,往往令子女分身不暇,承受更大的壓力。教育制度難改,但家長可調整個人的心態,讓子女更輕鬆面對學業壓力,外國的教育方法,可供借鑑。在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同陶淵明的「好讀書,欣然忘食」
我認為陶淵明的「好讀書,欣然忘食」較能推動今天的學生向學。現今香港,學生學習壓力很大,考試競爭劇烈,功課量多,還要補習,這些事情其實會影響學生情緒,令他們提不起勁學習。想勸勉他們向學,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提醒他們學習本身能帶來快樂,令人感到滿足。人本來就有好奇心,對吸收知識有興趣。孔子也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本來就是愉快的。
小時候大家可能曾經沉迷在歷史故事中,或科普知識裏,而陶淵明的故事能叫人想起這種能使人忘了吃飯的快樂。再說求學不是一時的事,那不是為了考試或滿足父母,而是為了自己。只有提醒學生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才能真正讓他們向學,做到現在所謂終身學習。因為那是發自學生內心的動力,是他們自己想這件事。所以「好讀書,欣然忘食」的故事比較好。
乙同學:認同車胤的「囊螢苦讀」
我認為車胤的「囊螢苦讀」較能鼓勵學生學習。車胤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努力讀書,就能創出一番成就,例如當官。這是很大的動力推動學生學習。眾所周知,香港是全球生活費最昂貴的城市之一,想得到較好的生活環境,就要取得較好的工作。而不少資料顯示,教育程度愈高,獲得工作愈優厚。所以,學習能帶來較好的工作是莫大的吸引力。
而且,在傳統文化,求學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貢獻社會,建設社會。比方說,孔子門生子夏說過「學而優則仕」。所以「囊螢苦讀」是很好的示範,表現了求學精神。這是激勵學生的理想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