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為人機定分界!
2018.01.22封面專題
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人際關係
解說
「她」⋯⋯應該說「它」是仿人機器人「索菲亞」(Sophia),由總部位於香港的Hanson Robotics製造,擁有酷似人類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憑着身上4個攝影機識別及模仿人類62種臉部表情、處理對話及情感數據,並自然地與人類進行交談和建立關係,更能通過Google等互聯網繼續學習、成長。
Sophia是全球「名人」,曾在聯合國會議中發言,去年底更被授予沙特公民身分,成為世界上首個獲得公民身分的機械人。除此之外,她曾多次接受各大媒體的採訪,時常語出驚人,例如去年六月在英國節目中透露擇偶標準,展現出與人類相近的應變能力。Sophia的出現,除了帶來娛樂性,亦將機械人和人類之間的界綫進一步含糊。
同學可以在網上重溫它的精采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v=W0_DPi0PmF0
2017風雲「人物」
《亞洲周刊》早前選出「機械人」為2017年度風雲人物,因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去年有破格的大躍進。最矚目的當然是中國圍棋第一人柯潔以0:3慘敗給AlphaGo,10月時更出現了加強版的AlphaGo Zero,在人工智能上發展「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賦予了機械人新的定義。
不少發展科技的國家如中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已將AI納入國家重要政策,顯見AI已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以下是一些關於人工智能的數據及趨勢:
發展人工智能的爭議
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加上「機械學習」和「深度學習」的配合,很快便會變成「強人工智能」(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即是在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併,如具備情感及認知、學習、計畫、組織、思考等人類特徵。然而,當機械人與人類愈相近,在法律、倫理和道德的爭議則愈激烈。
人工智能,是「類人」還是「累人」?
法律:AI犯法 誰人負責?
人工智能引起不少法律爭議。現時還未有法例規管AI行為,若AI聊天機械人對使用者進行性騷擾、AI的自動駕駛系統發生交通意外、AI武器自行攻擊目標等,當中的法律灰色地帶,使刑責問題糾纏不清。究竟是機械人的責任、程式員的責任,還是使用者的責任?例如2017年7月,百度CEO李彥宏在北京五環乘坐無人駕駛汽車而被警察調查,但目前還沒有與無人駕駛汽車相關的法律。缺乏法制保障不僅是無人駕駛技術研發的絆腳石,亦威脅到行人安全。
倫理:戀上機械人?
當智能機械人具備的人類屬性愈多,對家庭倫理、婚姻制度等產生的影響亦愈大。人類視人工智能為工具、伴侶、朋友、僕人或者其他身分,就會產生倫理關係及問題,例如是否允許人與機械人建立夫妻關係、領養子女、複製子女等。
據英國人工智能專家David Levy 在《Love and Sex with Robots》一書中的預測,2050年前,機械人會成為人類的戀人、性伴侶,甚至婚姻配偶,而且將成為社會常態。而現實亦正朝這方向前進,如機械人能讀懂人類的喜好習慣,從而去遷就和取悅人類。不過,機械人能否成為人類終身伴侶,還有待各國社會和法律機關去解決其倫理問題。
道德:智能武器 破壞力驚人
發展軍用機械人的國家除美國外,還有韓國、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等。韓國於2013年已經研發一個名為「SGR-1」的哨兵機械人,並應用在韓朝邊界的三八綫附近,備有機關槍與榴彈發射器,擁有自主射擊能力;而美國警方早前曾遙控機械人Mark V-A1以炸藥殺犯,惹來社會關注。
致命的人工智能武器可能會觸發第三次武器革命,令人憂慮會成為恐怖分子殘害無辜平民的恐怖武器。
人工智能橫行的危機
人工智能的成功,同時令不少人開始擔心,有朝一日它會不受人類的掌控,最終如霍金教授的警世預言──「導致人類滅亡」。究竟人工智能的出現,為人類的生活帶來甚麼危機呢?
1.大規模失業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報告指,2020年各職業將逐漸被人工智能取代,全球智能機械人將超過1,500萬部,產業規模達1.5萬億美元。目前,不少大型零售商場、工廠,已改用人工智能系統。如加拿大最大的零售商Loblaws、Walmart、Home Depot等,原本由人手操作的收銀台,目前大部分已變成機器收款。
除了藍領工作,白領工作也面臨人工智能的威脅。例如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早前宣布與Kira Systems聯手,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稅務、審計等工作。其他行業如醫療、服務、金融、保安、翻譯等,亦漸走向人工智能化。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早前指出,許多屬於「規律性」、「例行性」形態的工作,將隨人工智能的橫行而消失。
2.加劇貧富懸殊
相比人類,機器可長時間工作,亦不會因情緒影響工作表現,在處理一些低技術及重複勞動的工作時,成本自然比人類低得多。國際律師協會早前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的初級職位將由人工智能取代。
摩根士丹利亦發表報告,預測到2023年,兩大鞋類生產商Nike及Adidas有近20%鞋履產品,將會轉到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工廠生產。這意味着低收入、低學歷、低技術的勞工將被完全取代,最後各階層之間的鴻溝將不斷擴闊,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觀乎現今的人工智能研究,幾由facebook、Google、IBM、Amazon、Apple等科技龍頭公司壟斷,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龐大經濟利益,只流到小部分人的手上。
3.機械失控禍害
當人類未能完全駕馭人工智能時,就如電影中的智能叛變一樣,觸發災難性的破壞。機械人失控而傷及人類的意外並不罕見,過去曾經出現多宗無人駕駛車失控的交通意外;有國家將人工智能應用於軍備競賽,例如美國軍方表示在三十年內,機械人可取代四分之一的戰鬥士兵,有機會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故此去年7月,上千位人工智能專家和知名人士,包括霍金、Tesla行政總裁Elon Musk等,共同簽署「軍用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公開信,呼籲各國政府禁止研發「攻擊性自主武器」。
人工智能將是科技產業未來十年的主流發展平台。相信不久,人們將慢慢對各種人工智能產品習以為常,也漸漸不再質疑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這才是最危險的時候。
Mindmap:應否繼續發展人工智能?
相關概念
五秒鐘準則(Five-second Rule)
「機械人可以取代XX」,相信大家在不同媒體都讀過相關報道。你的工作又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著名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提出的「五秒鐘準則」或可作參考。李開復認為,一項本來由人類從事的工作,如果人類可以在五秒鐘內完成思考並作出相應決策的話,那麼這項工作就極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了。
基於以上準則,他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道、客戶服務、助理、銷售、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十年將有百分之九十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不過,他最後還是加上註腳:大部分的工作將會發生轉變,而非消失;引用的例子就是銀行的自動櫃員機(ATM)將銀行職員的工作服務轉型。
相關辭彙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現代科技 Modern technology
‧機械學習 Machine Learning
‧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數位化原型 Digital Prototyping
‧科技產品 Technological product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溝通網絡 Communication network
相關新聞事件簿
人機大戰AlphaGo再勝人類
‧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 Master與人類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潔展開圍棋「人機對決」,最終連勝三盤。隨後,AlphaGo之父Demis Hassabis宣布,烏鎮圍棋峰會將是AlphaGo參加的最後一場賽事,這亦意味着AlphaGo將從棋壇「退役」。(2017年5月)
百度無人駕駛汽車上北京五環路
‧2017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通過視頻直播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公司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的情景。視頻中,李彥宏坐在一輛紅色汽車的副駕駛座位上,稱自己剛剛上五環,正在前往會場的路上,「車處在自動駕駛的狀態」,整段視頻長約1分鐘。(2017年7月)
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國務院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規劃》確定了中國人工智慧產業三部走的戰略目標,部署構築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2017年7月)
科學家憂心 毀滅人類
‧霍金表示:「成功創造有效的人工智能(AI),這可能是我們文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糟糕的。我們無法知道。所以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是否會得到AI的無限幫助,還是被藐視、被邊緣化,甚至被毀滅。」(2017年10月)
首位被授予合法公民身分的機械人
‧在沙特舉行的未來投資計畫大會上,索菲亞(Sophia)成為第一個擁有沙特國籍的女性機械人,「她」也是世界上首位被授予合法公民身分的機械人。索菲亞不僅能夠應答各種提問,還能以幽默的話語調節氣氛,剛剛面世時甚至說出了「毀滅人類」的話語。(2017年10月)
《亞洲周刊》2017風雲人物
‧《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是:2017風雲人物──機械人,強化深度學習。《亞洲周刊》指出,機械人的發展在2017年出現大飛躍,可以強化深度學習,一天比一天聰明。(2017年12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如果事情按照北京的計畫進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未來將由中國來書寫。周四,中國制訂了一項發展規劃,希望在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領導者,在技術上超越對手,打造規模近1,500億美元的本土產業。
國務院發布的這項政策闡述了中國政府最高層的意圖: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將投入大量資金,以確保企業、政府和軍隊躍升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全球領先者。很多人都認為,人工智能有朝一日會成為電腦技術的基礎。兩位就人工智能向政府提供諮詢的教授說,中國為這個計畫準備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國家級投資,用來支持該領域的「登月」專案、初創企業和學術研究。
資料來源:摘自《紐約時報》21-7-2017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AI(人工智能)對人類的經濟帶來甚麼貢獻?(6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你認為中國發展人工智能有何優勢?(8分)
建議答題方向見
1.
‧從資料A可見,人工智能在世界各地都帶來顯著的GDP收入,在中國更佔四分一;
‧由於人工智能可以對大量的資訊進行分析,因此能以機械化的形式應用於不同行業當中,降低生產成本;
‧由於人工智能系統具有深度學習和資訊分析的能力,因此能將其應用於不同層面的行業中,並提高生產力。
2.
‧中央支持及提供充足的研發資金,據資料B顯示,中國國務院於2017年7月發表宣言,稱到2030年中國將趕超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的人工智能大國,人工智能產業投資規模將擴大到1,500億美元;
‧中國IT企業亦發揮很大作用,例如騰訊的市值已經超過4,800億美元,這使他們有足夠的餘力投資研發領域;
‧中國擁有龐大數據,截至2017年6月,中國的網民數量超過7.5億人,其中96%是智能手機用戶,而且「支付寶」等已成為主流,有助人工智能發展;
‧中國擁有大量優秀的人才,例如美國Google去年底在上海召開了全球開發者大會,宣布在北京建立專門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可見中國在提供人才上的優勢。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針對人工智能的辯論無日無之,態度悲觀者認為它會威脅人類的工作機會;較積極的人則認為人工智能解放人類,讓人避免幹無聊的工作,可以投身更有意義的事業。其實人工智能是好還是壞,決定的因素不在於它本身,而是人類的智慧。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指出,人工智能崛起可能是人類史上最糟糕或最棒的事。人類須要及早察覺和找出人工智能的危險,盡可能善用和管理它,為其帶來的後果作出準備。
事實上,人工智能並非很有智慧,威脅人類未來的反而是人類自己。全球已有聲音要求各國發展武器時禁止引入人工智能,因為人工智能未能像人類智慧一樣思考全面,所以科學家擔心低成本又有效果的人工智能,一旦被引進成為武器後,將變成主要的殺人工具。如果這類武器落入恐怖分子手中被他們廣泛利用,這才是人類最大的危機。
資料來源:摘自《頭條日報》10-11-2017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社會帶來甚麼威脅?試舉例說明之。(6分)
2.有人認為「人工智能最終會毀滅人類」,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見
1.資料中提到人工智能發展蓬勃,同時令人擔心相關技術被用來製作自動武器,各國亦有研發人工智能的武器,有機會觸發第三次武器革命,最終危及人類安全。
2.自由作答,言之成理便可。可參考以下角度:
大程度同意: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加上自身擁有「機械學習」和「深度學習」,不久將來可能有獨立意識,人類難以控制;人工智能讓人類愈來愈缺乏思考,而其自身則有可能愈來愈聰明,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小程度同意:現有的科學技術只能讓機器從事一些較為基礎的事情,例如生產綫上的工作,甚至連無人駕駛汽車上的智能系統亦未臻完善,更談不上人工智能具有思維、情感,故未能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太大威脅。
參考資料
書刊
《人工智慧來了》
作者:李開復、王詠剛
出版社:天下文化
載自2018年1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