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應否以考試篩選人才
2018.01.19題目
考試應是現今香港社會篩選人才的主要標準。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
大學聯招結果揭盅,今年參與聯招逾五萬三千多名應屆考生,有一萬八千名獲學士學位取錄資格,取錄人數及比例均創歷年新高。香港大學繼續囊括最多七科5**狀元,四名應屆狀元之中有三人選讀港大,十九名六科5**榜眼,港大亦獨佔十五名成為大贏家。報讀法律而平均成績達5*級的考生有一百○三人,港大法律學院囊括了一百人。中大則取錄了一名狀元及三名榜眼。
摘自《星島日報》
資料二
《100毛》「腦細」林日曦創辦本土創作單位《黑紙》、網絡媒體平台「毛記電視」深受歡迎。不過原來林日曦的路從來都不平坦,會考更只有7分。他曾上載當年會考成績單,當中中文及英文更只有E級成績。他現時發表超過多首歌詞作品,比如〈羅茲威爾〉、〈連續劇〉等。不過創作路開始時,他不斷自薦到唱片公司,本來沒有回音,可是2007年,他為電影主題曲〈東京鐵塔下gulugulu〉填詞,終於正式當上填詞人,其後更加入商台,任天比高創作夥伴創作總監。
摘自《TOPick》
資料三
港大本年度在內地收生吸引極多學生,北京、上海有過千人提出申請。申請者高考成績相當優異。此外,大部分地區的申請者,高考成績均超過頂尖學府的入學分數。不過港大表示,學校並不單純以內地生高考分數作為收生指標,面試表現亦屬關鍵。香港大學的英語筆試以寫論文及考文法為主,4,848名參加考試的內地學生有2,521名通過筆試,這些學生還要通過10多名教職員面試考核,才能獲取入學資格。最終有11名各省市成績最高分的狀元因為面試表現不理想,而未能入讀港大。
摘自《大紀元》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現今香港社會有何特點?
‧以考試篩選人才有何優劣?
‧以考試篩選出來的人才適合現今香港社會嗎?
論點參考
孫中山
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上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程介明(教育家)
傳統的考評,本身已經有許多地方是經不起挑戰的;傳統的考評,是在劃一目標、劃一內容、劃一過程、劃一要求的前提下,劃一地考評學生學了些甚麼。但我們往往沒有注意到,傳統的考評,除了考評學生學了些甚麼,還在考學生如何答卷⋯⋯很多學生在公開考試落第,並不因為不會答卷,而是因為不夠快;他們的落第其實是冤枉的。
考試是最公平嗎?時代不同了,值得我們深思。科舉,是「萬裏挑一」的選拔機制,本身原來不是一種教育機制。現在,社會的選拔已經發生在學校之後,而不是學校之內。假如仍然把擇優挑選作為考試的主要功能,以難倒大多數作為任務,那會埋沒了許多有潛能的學生。
梁賀琪(補習社創辦人)
文憑試的確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通識科。問題是,在有限的資源下或在一個必須篩選的過程,文憑試已是在不公道下最公道的制度。
觀點舉隅
甲同學:同意考試是篩選人才標準
我認為考試應是現今香港社會篩選人才的主要標準。現今香港乃一高度發展的知識型經濟體,需要大量擁有專業知識的人才。考試正正能就社會需要篩選人才。考試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作答題目,考核他們學習的知識與技巧,能篩選出對課題有深入認識及具備一定作答技巧的人才。
同時,考試的標準劃一而且較為客觀,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分出學生的高下,就如文憑試成績能作為大學聯招收生的主要標準,考試能快捷而有效地選拔人才,其效率之高非常適合現今香港社會。雖然考試有其不足的地方,可能未能全面窺探一個人的才能,但當我們考慮在短時間內從大量學生中篩選人才的可行性,便可見考試已是在所有法之中最為有效而公平的標準。
乙同學;不同意考試是篩選人才標準
我不同意此看法,我認為考試不應是篩選人才的主要標準。現今香港乃一知識型經濟體,需要多元、富創意的人才。然而,考試制度有諸多規範、有劃一的考核內容與標準答案,限制學生發揮,無助篩選出具創新思維的人才。
同時,考試不能有效及全面評核一個人的才能。考試的範疇單一,只考核學生對課題的認識甚至答題技巧,卻無從評鑒學生的人格、領導能力、辦事能力、創造力等,但這些都是現今香港社會需要的人才所應具備的特質。加上考試一次定生死,有機會篩走優秀但不小心在考試失手的人才,可見此制度並不可靠。不少名人考試成績可能不好,卻仍有驕人成就,便是考試不應作為篩選人才主要標準的明證,《100毛》創辦人林日曦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