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人人是專家? 醫療資訊充斥健康危機
2018.01.17封面專題
全球化+公共衞生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科學、科技與公共衞生
答案︰D
解說
如果身體持續不適,「自行服食止痛藥」可能會延誤病情;如果朋友或家人不是醫護人員的話,他們的意見也不一定可靠;所以A的做法最穩妥,找醫生檢查不適的病因;選B和C均有一定延誤診治的風險,但風險最大的其實是D,因為網上健康資訊謬誤甚多,網民若依錯誤資訊作自我診斷,將可能陷入誤診風險而不自知。
上網自診症 全球現象
身體不適應該看醫生,但網絡時代,不少人已習慣先Google一下相關病徵的健康資訊。據Google大數據顯示,全球近一成的網頁搜尋都和疾病症狀有關;平均每二十個搜尋,就有一個和健康相關。
身體不適 上網問症
上網搜尋健康資訊是全球現象。早在2013年已有研究發現,七成二的美國人習慣上網搜尋醫療資訊,其中三成半人主要搜尋疾病的診斷方法,這些自我診斷的人之中,則只有一半會約見醫生。
去年Google搜尋引擎統計資料亦顯示,英國人十分關注醫療資訊,最常搜尋的疾病問題是「甚麼是癌症?」;至於亞洲區亦不例外,過去五年台灣人最常在Google搜尋的資訊是「身體健康類」,當中經常問到的是跟症狀和病痛有關。從表一可見,去年台灣以「怎麼」為關鍵字的熱門搜尋中,頭十位,除一項外,全部都跟常見疾病有關。
病情焦慮 陷入恐慌
如果身體出現異常狀況,例如頭暈、頭痛、胃痛、失眠、精神轉差等,在求醫前先上網了解一下相關資訊,本來並無不妥;然而問題就出在部分人會因為搜尋而患上「網絡疑病症」(或稱上網自我診斷症,Cyberchondria)──因為搜尋大量醫學資訊,引起對自身健康過度焦慮,比如網上流傳胃痛是胃癌徵兆,當網絡疑病症患者(Cyberchondriac)胃部不適時,就會疑心是胃癌而陷入恐慌,並隨着擔憂加重而來的壓力,令不適症狀加劇。
當愈來愈多人習慣上網搜尋疾病資訊、分享保健知識或偏方時,這些氾濫的健康資訊反而會阻礙或打亂了正常醫療程序。如今醫生都不時會遇到病人以網上資訊質疑其專業診斷,甚至因此不接受西醫療法,轉而相信網上一堆偏方,這做法都有延誤醫治而令病情惡化的風險。
網上專家 資訊真確存疑
以上是部分在網上搜尋有關癌症治療的結果。有的標榜治癌新法,有的聲稱正統醫療不及另類療法有效,究竟這些從網上搜來的資訊有多真確?
資訊多錯漏誇大
去年六月,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進行了研究,利用十個常用關鍵字如「癌症治療」等進行搜尋,結果發現市民經常瀏覽的五十個本地及海外健康網站,有高達八成五的網站都有錯漏資訊,譬如誇大非正統癌症療法的成效、將藥物錯誤分類、弄錯藥物可服用最高劑量等等。學會又發現,有本地圖書網介紹的癌症醫療書刊,指出拒絕接受正統療法的病人比接受正統療法的病人存活時間長四倍,藥劑師學會斥責資訊可能令癌症病人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及拒絕有實證支持的療法。
「免責聲明」難追究
網上人人都是專家,真假健康資訊令人愈來愈難區分,偏偏大眾只要覺得有用,便會信以為真並轉發出去。英國《獨立報》一項調查發現,2016年facebook上首二十篇分享次數最多、標題包含「癌症」的文章中,就有超過一半都被醫生或衞生部門駁斥,指內容失實,令人關注虛假健康資訊的散播遺害。
由於網絡資訊難以監管,大部分健康網頁會以「免責聲名」作擋箭牌,即使有誤導之嫌亦難以追究,加上網上訊息散播速度飛快,當讀過的人先入為主接受了訊息,即使有醫學界作出澄清,有人亦會半信半疑,尤其某類訊息還會加上「不為人知的醫療騙局」、「醫生不會告訴你的真相」等等聳人聽聞的包裝,以增加訊息的可信度。
失實醫療資訊氾濫原因
說起健康資訊,網上專家充斥,一時之間,真假難分,醫學界對此現象亦深感憂慮,但即使澄清再多,仍難以阻止網民接收到失實虛假的健康資訊,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內容農場為吸引點擊率
「震驚七千萬人的醫療真相⋯⋯」許多打着危言聳聽的標題,把重大疾病的病徵誇大、訊息不知真假的健康類文章,大多出自專門生產以點擊率賺取廣告費的「內容農場」。健康資訊是大部分人關心的內容,但提供相同內容的網站眾多,要突圍而出,最有效的做法莫過於「危言聳聽」;這些網上資訊經常是未經查證,因為內容農場業者不會監管創作者的內容,即使被投訴而刪文,失實資訊亦早已在網上社群媒體間廣泛傳播,造成謠言充斥的亂象。
此外,有調查亦發現,內容農場文章的點擊率比本地傳統新聞網站更高,可見其散播謬誤健康資訊的影響力。
二、缺少醫學知識辨別謠言
「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請轉發訊息」大家一定有收過朋友圈轉寄的健康資訊,可有依指示轉發出來?香港青年協會在2016年年底,曾以問卷訪問了近二千名中學生,當中有三成受訪者表示,轉發、分享或讚好網上文章時,不會思考資訊來源及主動求證真假。
事實上,對於健康資訊的真偽,一般人都會因為缺乏專業醫學知識而無從辨別,尤其看到標榜是「專家權威」、「隱世良方」、「不為人知的醫學真相」等內容就會傾向相信,很少人會再求證,一按鍵便把看到的「有用」消息傳給更多人知道。
三、廣告商刻意造假
可有留意,部分健康資訊其實是某藥品或健康產品的軟性廣告?廣告商為了誇大產品效果,以虛假的健康新聞或研究來推銷商品,例如負離子水可以治百病的資訊,其實未經嚴謹醫學驗證;內地有健康資訊節目,甚至爆出接連僱用臨時演員扮醫學專家賣假藥的醜聞。
Mindmap:上網搜尋健康資訊的風險
相關概念
慮病者(Hypochondriac)
或稱疑病者,指過度焦慮自己有病的人。當慮病者看到某類疾病病徵時,很快便會對號入坐,幻想自己患上該病,陷入不必要的焦慮狀態。慮病者的焦慮可以毫無根據。比如胃部不適,慮病者立即會懷疑這是胃癌先兆而陷入恐慌。醫學界早在2003年已發現網絡搜尋和慮病者有莫大關連,並稱這現象為「網絡疑病症」。
相關辭彙
‧健康資訊 Health Information
‧自我診斷 Self-diagnosis
‧醫源病 Latrogenesis
‧醫源效應 Latrogenic Effect
‧網絡謠言 Internet Rumors
‧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
相關新聞事件簿
網上熱搜健康資訊
‧台灣人熱搜隱疾:台灣人最常通過Google搜尋的「怎麼」關鍵字之中,頭十位中有九個是和消除身體不適症狀相關,當中包括「便秘怎麼辦」、「經痛怎麼辦」等較難啟齒或較私隱的疑問。(2017年12月)
‧英國人關注癌症︰Google搜尋引擎公布英國人最常在網上搜尋的健康疾病問題為「甚麼是癌症?」另外,被英國人大量搜尋的健康疾病還包括糖尿病、血壓和敗血症。(2017年12月)
網上健康資訊氾濫
‧過半臉書健康資訊失實︰英國《獨立報》調查發現facebook上首20篇分享次數最多、標題包含「癌症」的文章中,有聲稱蒲公英根部能治癌等未經醫生證實的文章,當中超過一半都曾被醫生或衞生部門駁斥為內容不實。(2017年1月)
‧醫師專業遭網上資訊質疑︰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指出,常在告知病人病情時,病人反過來以網上資訊質疑,有些人甚至選擇不相信醫師的判斷。(2015年1月)
‧三成青年轉發不問真假︰香港青年協會調查發現,有近三成受訪青少年表示不論網上資訊真假,都會轉發讚好。青協指調查結果反映青少年的資訊素養不足。(2016年12月)
闢除網上假資訊
‧藥劑師設藥物網站闢謠︰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發現約85%網站都有錯誤的資訊。為扭轉不少網站健康資訊粗疏、不夠嚴謹的歪風,學會轄下的藥物教育資源中心推出藥物資訊網站,由醫院藥劑師撰寫內容及管理,提供最新、最正確的醫藥資訊。(2017年6月)
‧台灣打假LINE訊息︰台灣新創團隊「真的假的」開發一款查實機器人「LINEbot」,通訊軟體LINE使用者「轉傳」難辨真假的消息,資料庫便會搜尋相關闢謠文章,告訴LINE用戶訊息的真實性。(2017年7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多角度思考
1.資料A及B分別表達了甚麼訊息及網絡現象?(4分)
2.根據你在題1所述的現象,會有何風險?(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A可見Google扮演着醫生的角色,文字則顯示「向Google醫生說不」、「網絡疑病症」、「停止(搜尋)」的關鍵字,用意是表達如果經常上網向Google求醫問病,可能會導致「網絡疑病症」;
‧資料B可見只要輸入「病徵」(what are symptoms of),出現的聯想字幾乎全部和疾病有關,反映有大量網民使用網絡求醫問病,可能誤信失實資訊而延誤醫治。
2.患上網絡疑病症的風險:
‧錯誤診斷自己的健康狀況;
‧因接觸太多網上健康資訊而對號入座,幻想自己有病,尋求可能並不需要的治療;
‧抑鬱症患者是高危人士,可能加重病情。
上網求醫問病的風險:
‧網上似是而非的健康資訊充斥,有可能導致因錯誤自診及治療方法而延誤病情;
‧病人以網上資訊質疑醫生的診斷,甚至選擇放棄傳統治療;
‧墮入健康醫療產品騙局。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或者說這個「垃圾資訊」滿天飛的時代,我們要擦亮眼睛,學會辨別哪些是虛假的醫學資訊。下面我舉幾個例子揭露一些騙子的伎倆。
這種伎倆利用的是有些慢性病迄今沒有很好的根治方法而病人又急於求醫的心理。微信上曾出現過報道,說「某國研究出了一種免疫療法,通過這種療法可以根治糖尿病」,還有報道說「一種失傳多年的秘方最近被發現,能根治XX癌」。慢性病和惡性腫瘤的根治是世界性難題,那些吹噓「治瘉率」的報道無一例外都是假的。
有的微信動輒拿出很高深的醫學名詞,甚至是洋文的縮寫,讓不明就裏的老百姓覺得「高大上」,不由你不信。比如,現在熱議的「免疫過繼治療」、「生物靶向治療」、「LASK細胞攻擊」、「生物全息療法」等等,其實都不是新東西,都是研究了很多年的手段。客觀講,這些新名詞、新手段不全都是假的,有些是有一定療效的,但是對效果的評價要客觀,不能唬人⋯⋯
微信上有兩條很著名的廣為轉發的資訊。一條說「心臟支架是很落後的技術,有很多的不好,會讓人死得更快」。還有一條說「現在的醫生都是被藥廠收買和控制的,所謂的那些西藥,都是藥廠騙大家錢的結果,療效也是醫生和藥廠聯手編造的」。乍一看,多麼駭人聽聞。但是你仔細往下看,第一條資訊在最後開始宣傳「有一種治療方法多麼安全、多麼有效」;第二條是讓大家「不要再吃西藥,應該吃XX保健品或者採用XX治療」。這兩條資訊都被很多醫生駁斥過。
有條微信說「阿司匹林被很多人用來預防心臟病和腦中風,但是阿司匹林會導致大出血、胃腸道穿孔、甚至致癌,勸大家千萬不能吃」。阿司匹林是有這些副作用的,但發生的前提是不遵醫囑大量服用。如果在醫生的指導下自己不瞎吃,那就能發揮藥物的正常作用,避免其副作用。
資料來源:摘自搜狐網健康專欄文章〈警惕!藏在朋友圈裏的虛假醫療資訊〉(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彭澎)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作者指出虛假醫療資訊常用的手法有哪幾種?(6分)
2.你認為有甚麼方法可以識別網上的虛假健康資訊?(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常用的手法有︰
‧利用病人急於求醫的心理,誇大治療方法的成效;
‧利用似是而非的高深醫學名詞增加可信性;
‧貶低其他醫療方式,藉此凸顯自己比別人專業;
‧故意誇大藥物的副作用。
2.同學可自由作答,言之成理便可。部分參考觀點︰
‧檢查文章是否出自可信的醫療或新聞網站;
‧有沒有聳人聽聞的用語或標榜是「醫生不會告訴你」等譁眾言詞;
‧文章聲稱的療效經過多少人體試驗;
‧研究是否已在具聲望的期刊上發表;
‧通過專門打擊假新聞的闢謠網站查證。
網頁
‧識別真假醫學新聞的十個方法
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39120848
載自2018年1月1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