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價文學應否考慮作者品德
2018.01.16題目
你認為評價文學作品時應否同時考慮作者品德?
資料一
中國古代文學有兩個重要的特徵:一是抒情性作品佔主流地位。抒情詩自不必說,就是記述或代言的作品也都有很強烈的抒情性。⋯⋯另外一個特徵是作品的個人性和自娛性。中國傳統文學大多不是面對社會的(儘管聖人有此要求,認為文學要起到教化作用),而是自娛的。所以受外部因素控制較少(如面對市場就要考慮經濟因素),個人性較強。
摘自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資料二
相如竊妻而受金,揚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循廉隅,杜篤之請求無厭,班固諂竇以作威,馬融黨梁而黷貨,文舉傲誕以速誅,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輕脆以躁競,孔璋傯恫以麤疏。
摘自《文心雕龍.程器》
語譯:
司馬相如勾引卓文君私奔,又接受賄賂,揚雄喜歡喝酒,家事又不會計算,馮衍不遵守規矩,杜篤對美陽縣令的請求不知滿足,班固巴結大將軍竇憲,放任子侄作威作福,馬融投靠豪門梁冀,又貪污受賄,孔融傲慢狂妄,因此招致殺身之禍,禰衡狂妄愚笨,因此招致屠殺;王粲為人輕率,又急躁好勝;陳琳說話草率,又粗心大意。
資料三
「文學」是甚麼?這是個大題目,牽涉許多理論問題,這裏不打算詳細討論。有人認為文學是社會的反映,是人生的批判,這自有其見地。但站在欣賞的角度說,欣賞的對象必須能夠引起我們的興趣。因此,過分重視作者生平、社會背景等等因素,恐怕不是進入作品,欣而賞之的最佳途徑。⋯⋯對於藝術來說,藝術本身就是目的。這話怎麼說呢?譬如看一幅山水畫,圖畫給予我們的,不是知識,因為看畫的目的,不是要得到甚麼資料。
摘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鄧仕樑演講稿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文學的目的是甚麼?
‧文學和作者的關係是甚麼?
‧ 綜觀現實情況,文學作品水準跟作者品德是否掛鈎?
論點參考
陶傑(香港文化人)
汪精衞是不是大漢奸?姑且不論⋯⋯汪精衞的詩采陰柔細膩,與胡蘭成的文筆軟綿溫香,倒是同氣連枝,一脈呼應,這種多變的人格,多少有點叛徒的潛質,但撇除了政治標籤,汪精衞的詩,上承李後主的哀怨,像《雙照樓詩詞稿》的封卷絕筆之作:「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欄杆拍徧,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周敦頤(北宋思想家)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
語譯:
文章是用來承載思想和道德。裝飾車子而沒人使用,是徒有裝飾,更何況是空車?文辭只是技術,道德才是實質的內容。
劉勰(南北朝學者)
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發揮事業,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釆以彪外,楩柟其質,豫章其幹。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若此文人,應梓材之士矣。
語譯:
因此君子要身藏利器,等待時機來臨時行動,建立事業,這當然要積累知識、修養德行,以充實內在,並散發文采,以顯示外在,做到像楩木、楠木那樣堅硬,像豫樹、樟樹那樣高大。寫作文章一定要用來治理軍國大事,擔負重任一定要成為國家棟梁,窮困就保持個人修養,著書立說,有名就遵奉使命,建立功績。像這樣的文人,應該就是《尚書.梓材》中所說的士人了。
觀點舉隅
甲同學:應該考慮作者品德
我認為評價文學作品時應該一併考慮作者品德。文學的目的是傳達作者的訊息,表現真善美,也就是中國文化所謂文以載道。文以載道是中國文學的重要觀念,文人曹植說過:「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學要有訊息,能夠傳達一些思想,影響社會。這是文學跟一般通俗作品的分別。所以,評價文學其中一個準則,是檢視它所表達的價值觀。而這又跟作者的品德大有關連。
劉勰在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理論作品《文心雕龍》裏就指出,文學創作除了講究修辭、布局,也要顧及作者本人的道德修養。優秀的作者應該德才並茂,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寫出傑出的作品。可以說,作者和作品是一體的。故此,在評價文學時,不能不考慮作者的道德修養。
乙同學:不應考慮作者品德
我認為評價文學不應考慮作者品德。首先文學本身就有很多不同欣賞層面,不一定牽涉道德。比方說,抒情作品就跟道德無關。事實上,中國文學大多是抒情作品,純粹自娛。硬是規定文以載道,甚至要求作者要有良好德行,是失諸交臂。藝術本身就是目的,毋須要從中得到甚麼。
而即使是文以載道的文學,也跟作者無關,評價時用不着考慮作者是甚麼人。極端點說,哪怕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只有能寫出帶出真善美的作品,也是優秀的文學。作者和作品不應混為一談。過去有很多文人,本身也有不少缺點,但卻寫出了很多好作品。例如漢代文人司馬相如,作品是當時的傑作,但他卻有跟人私奔、接受賄賂的過去。不過這些事情無礙我們欣賞他的創作。文學的好壞看的是文學本身,不是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