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子女的最重要方法
2018.01.12題目
下列各項均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法。何者在孩子年幼時最為重要?
1. 身教
2. 言教
3. 境教
資料一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摘自《列女傳.鄒孟軻母》
語譯: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摹仿商人們沿街叫賣貨物的遊戲。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後來孟子長大成人,熟習六藝 (註: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基本才能),成為一代大學問家。人們都誇獎孟母善於潛移默化教育兒子。
資料二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摘自《貞觀政要.誡太子諸王》
語譯: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設立太子以來,遇到事情都要對他教誨曉諭。見他準備吃飯時,便問他:『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嗎?』太子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穫等農事都很艱難辛苦,這些活兒全靠農民努力耕種。只有不去佔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會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你知道馬是用來幹甚麽的嗎?』太子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牠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牠的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你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太子回答說:『不知道。』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將做君主了,能不畏懼嘛!』我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你知道這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太子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綫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雖然有時難免會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的行為作為鑒戒。』」
資料三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哪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摘自《世說新語.德行》
語譯:
謝安的夫人教育兒子,同時問謝安:「怎麼從來沒見到你來教育兒子?」謝安回答說:「我一直以自身言行來教育兒子。」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年幼的孩子有何特點?
‧ 如何衡量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成效?
‧ 身教、言教和境教有甚麼不同?分別能達致甚麼效果?
論點參考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范曄(南朝史學家)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杜威(教育家)
想要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
洛克(教育家)
務必接受一個毋庸置疑的真理,無論給兒童甚麼樣的教訓,無論每日給他甚麼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們的行動能力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看護人的行動榜樣。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為身教最重要
我認為身教最重要。身教即父母以身作則,通過個人的行為修養建立好的榜樣予孩子倣效跟從。身教是眾多教育方法之中成效最大的。身教勝於言教,當父母在子女面前示範良好的品德與行為,必定比起直接講授道理更容易令子女信服,因為言教只能使子女形成初步的印象,唯有以身作則才能達致更深遠而長久的效果。
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說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自身卻行為不正,必定比不上父母把道理付諸實行的成果。例如曾參承諾要殺豬送給兒子,講得出,做得到,此種身教能讓孩子明白守諾的道理,培養孩子成為言而有信的人,必定比起只以言傳而不親身信守承諾更有教育成效。因此,身教比言教和境教更為重要。
乙同學:認為言教最重要
我認為言教最重要。言教即是父母立下嘉言,直接向孩子講授道理。教育的本質在於使他人明白道理並且有所改變、付諸實行。孩子年紀尚幼,未必有足夠的領悟力領略父母身教,而環境的影響也未足以令孩子明白深刻的道理,唯有言教才能通過詳細的講解讓子女明白道理,直接的教授亦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
通過直接立下嘉言並詳細地講解,就能令寶貴的道理深深植根於孩子的心中。例如唐太宗在不同場合教誨曉諭太子,解釋農民與牲畜的辛酸和辛勞,以及為君必須以民為先並虛心納諫的道理,循循善誘,便令太子有所思考與領悟,日後成為勤政愛民的唐玄宗,開啟「開元之治」。由此可見言教的重要性。
丙同學:認為境教最重要
我認為境教最重要。境教即是情境的教育,通過環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於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尚未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性格與行為往往非常容易受到周邊環境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雖然對子女也有影響,但父母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有限,在今天繁忙的社會之中尤甚,對子女影響亦未必最深,故為小孩提供良好的環境比言教身教更為重要。
昔日孟母三遷,就是因為孟母着重對孩子的境教。孟子從墓地、市集附近搬到學宮附近,耳濡目染之下,由玩治喪、叫賣的遊戲改為學習禮儀之事,最終成為大學問家,由此可見境教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