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文化傳承系列(四之一)】書籍守護天使

2017.12.21
18225 18225

民間藝術文化需要傳承,守護者的角色尤其重要,本報一連四日從不同層面,細說文化元素如何植根於我們生活中。近年科技進步,電子書日趨普及,實體書的價值已愈來愈低,書籍損壞了便會丟棄,大家一點也不可惜。雖然修書工作已成為夕陽行業,但沒有這些書籍的守護天使,大量珍貴的書籍和文獻亦難以保存,只能隨着歲月破損,其至消失。

  「其實我應該退休!但如果眼前出現很精緻、值得保留的書籍,仍願意繼續。」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客席講師及東華三院文獻修復主任黎鎮英,從事書籍修復五十年,雖然口裏說着退休,但雙手一刻也沒有停下來,現年六十七歲的黎鎮英動作靈巧,通常一手執着工具,另一隻手拿起書本,迅速發現問題所在,然後乾淨利落地修補書封。

  曾任香港大學圖書館釘裝部主管的他中氣十足,邊修書邊回憶當年,「舊時負責管理圖書館的書庫,舊書都放在那裏,數目甚多,看之不盡。有時顧着看書,就算放工也不會走。」

  當初入行純粹為「搵食」,「還未有職業訓練局和工業學院時,教會學校訓練窮家子弟,讓他們有一技之長。當時有印刷、縫紉和造鞋三個範疇,我選擇了印刷,跟隨神父和修士學習。」黎鎮英指神父很有心,用祭壇上的彌撒經書教他修書技巧,當時他只有十多歲。「一夠十八歲,取得身分證後,就到港大圖書館工作,自此未曾離開這行。」

  問黎鎮英對哪些處理過的書籍印象最深刻,他得意地說,「大把!例如天文台報告和聖公會的《英皇制誥》,總之有一大堆。最記得的,是一本由英國人給我修復的《聖經》,內裏寫了他祖母的歷史,告訴子孫日後應該如何處事。這本《聖經》非常珍貴,用錢也買不到祖先留給他們的情義,要很小心處理。」

  修書多年,也遇過棘手的情況,「東華三院現時有一些要修復的義莊文獻,它們的保存情況非常惡劣,部分支離破碎得很嚴重,簡直慘不忍睹,如果要修復,真的極花時間。有時可能要用幾日才能處理一張紙,實在太困難了。」

  黎鎮英慨歎近年出版社的新書都不是為了「睇過世」,「以前的書籍講求精美和耐用,現時只求精美,不求實用,內裏其實很『化學』。」他指出版界有種速食文化,「現在很容易出新書,不消一會就能出版,但這些書很快便需要修復,因為容易爛,會逐張紙跌出來。」新書質素下降的同時,港人亦不珍惜書本,「現在的人並不需要愛書,反正市面有這麼多選擇。」雖然他有點無奈,但認為既然潮流如此,就只好適應,不會感到特別可惜。

  他指書脊脫落是書本的常見「病症」,以致封面、封底與書芯分離。另一常見問題是處理紙張濕水後的捲曲問題,黎鎮英直言十分棘手,「想令紙張變回平直,須知道是甚麼紙質,宣紙和洋紙的處理方法就有不同。」他指水可以解決很多紙的問題,舉出其中一個方法,「用濕毛巾使捲曲的紙張吸收水氣,然後加一張『索水紙』,再加壓,但不能壓得太久,否則紙張會黏在一起。久不久就要換『索水紙』,直至水分乾掉。方法聽來簡單,但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連見慣奇難雜症的黎鎮英都這樣說,相信真的很「惡搞」。

  縱有一身好本領,但他深明隨着年齡增長,身體總會衰退,不能永遠以最佳狀態工作。「如果有一日開始手震,或者眼力衰退,就不能繼續做這行。其實現在教書,相比十多年前,已經教得慢了一半,不是學生吸收得不好,而是手腳慢。」他認為自己應該要退休,現時正未雨綢繆,培訓後輩接班。工作多年,仍然對修書抱着熱情,無法抗拒精美、富有歷史價值的書籍,「最近修復聖公會的孤本《聖經》,全世界只此一本,這類書值得花大量時間。」

  黎鎮英坦言,這行發展空間很小,除非有大機構願意無限量投放資金下去,「舉個例,現時修復東華文獻,每日只完成一張,你覺得每張成本有多貴?不是很多人能夠支持這項消費。」

  書籍修復由來已久,古代中國與歐洲都有類似職業,但近年電子書崛起,有人認為實體書終會被取代,似乎修書行業將來會面對更嚴峻的挑戰。不過,無論未來的發展如何,舊書始終有修復的價值和必要,因為當中蘊藏的藝術、文化和情義都難以替代,社會仍然需要修書師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