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科技發展與人類健康
2017.12.14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
今天醫療科技的發展,可按照每個病人的不同的情況,度身訂造治療方案。通過基因檢測,可預知癌症治療藥物是否有效,從而可幫助病人選擇最佳的治療藥物,亦可預測未來罹患不同疾病的機會。 |
資料B
治療腸癌的費用昂貴,加上醫院管理局實施藥物名冊新政策,病人即使到政府醫院接受治療,仍要負擔超過10萬元的藥費,市民實在是難以負擔。 |
資料C
有研究發現,通過改變我們的飲食模式和生活習慣,有助預防癌症。大量研究發現,大腸癌的成因: ‧ 飲食習慣: 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均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風險。 ‧ 家族病例: 若有近親於四十五歲或以前患大腸癌,其餘家族成員患腸癌的風險便較一般人高。 |
答題
(a) 參考資料A,試說明醫療科技的發展對公共衞生所帶來的好處。 (4分)
(b) 參考資料B及就你所知,試分析不是所有人士皆能受惠於醫療科技的因由。 (6分)
(c)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科技是解決人類受癌症威脅的唯一方法」? (8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公共衞生 |
相關概念 |
科學和科技的影響 慢性病 生活模式 控制疾病 |
相關議題 |
醫療科技發展未能惠及貧窮國家、藥物專利權、預防和控制慢性病 |
題型分析 |
(a)屬「資料分析」題,要求考生從資料A中,指出醫療科技的發展對公共衞生所帶來的好處。 |
三、作答方向參考
(a)參考資料A,試說明醫療科技的發展對公共衞生所帶來的好處。 (4分)
通過醫療科技發展診斷疾病,剖析病情,有系統收集數據,為人類提供有效的診斷疾病的方法,並針對病情採用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如資料A顯示,醫生通過基因檢測可為病人度身訂造治療方案,市民可預知癌症治療藥物對自己是否有效。
醫護人員又可預測求診者未來罹患不同疾病如癌症的機會,讓人們得以提早及準確地診斷病情,增加痊瘉的機會。
(b) 參考資料B及就你所知,試分析不是所有人士皆能受惠於醫療科技的因由。(6分)
因高新科技昂貴,昂貴原因之一是醫療科技開發需要龐大投資,開發者須通過出售成功研製的高新科技產品,取回在開發時的投資。因此,有需要引入「專利」制度來保障科技開發者的權益,禁止其他人在指定期內抄襲。根據資料B,治療腸癌的費用昂貴,病人一般要負擔超過10萬元的藥費。高價的藥物,一些人士往往由於無力承擔,致令一些病患者無法得到治療。
其次,若然政府的政策能夠作出協調,在很大程度上仍能令人受惠。然而,在世界貿易組織制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後,不少國家皆引入專利制度,在政策上對發明者的知識產權作出保護,讓專利擁有者能繼續以高價出售產品,亦限制了其他人士生產該產品的權利。這樣,高科技產品的售價自然居高不下,尤其是較貧窮的一群,未能廣泛地受惠於醫療科技進步。
(c)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科技是解決人類受癌症威脅的唯一方法」? (8分)
通過改變我們的飲食模式和生活習慣,有助預防癌症。建立健康生活模式是對抗癌症的當務之急。首先,身體是屬於自己的,個人當有自我保護的責任,每個人都應承擔個人健康的責任。
其次,培養健康習慣,並持之以恒。包括:作息有時、適量運動、營養均衡;避免染上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保持心境舒暢、人際和諧。
此外,為自己提供保持健康所需資源。包括基本衣食住行所需,因為吃不飽、穿不暖會影響健康;其他健康活動支出,如做運動以保持健康的開支;醫療費用,如為將來可能需要的醫藥費儲蓄或購買醫療保險等。
最後,一些高風險的行為亦會導致人類受癌症威脅,通過避免這些行為,亦可免受癌症威脅。如嚴守性安全,這是由於不安全的性行為,可導致人類感染乳頭瘤狀病毒,導致患上子宮頸癌。
假若人類罹患癌症,無可否認,科技的確是解決人類受威脅的重要方法。利用科技,人類能及早診斷癌症,並利用各種儀器、方法進行治療。這的確幫助不少癌症病人能夠康復,使癌症再也不是絕症。然而,預防勝於治療,只要我們多注意生活習慣,便有助減少患上癌症的機會。
四、作答提示
1. 分題(a)屬「資料分析」題,要求考生從資料A中,歸納出醫療科技的發展對公共衞生所帶來的好處:通過醫療科技發展診斷疾病、預測求診者未來罹患不同疾病如癌症的機會。
2. 分題(b)屬「應用知識」題。考生要將本單元所掌握的知識,從藥物專利權、政府政策等不同角度切入,分析不是所有人士皆能受惠於醫療科技的因由。
3. 分題(c)屬「延伸資料」題,考生參考資料中的重點,認同/不認同科技是解決人類受癌症威脅的唯一方法。考生應從生活習慣的角度切入分析,並將其與科技作比較。
五:延伸學習
書籍
楊廷芬:《公共衞生護理學》
(台北:華騰文化,2004年)
網頁
香港腸道檢測專科中心
https://goo.gl/6dxWC1
新聞
《明報》
2017-12-5
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確診已晚
《都市日報》 2017-11-3
擴散性腸癌新手術 配合化療標靶更有效
新聞
文:李偉雄老師
_(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