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內地推環保解決污染問題

2017.12.07
18134 18134

一、試題 (卷二: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節錄自《星島日報》2017年11月12日的新聞報道

      隨着內地環保部門開展的中央環保督察行動的推進,不少排放不達標、不合規格的企業被關停,部分地方GDP、民眾就業受到了影響,「環保影響經濟」的聲音便由此生出。對此,內地官方與專家學者表示,開展環保督查是為滿足人們對環境的需求,有利於經濟的轉型升級。同時,環保行動過程中會派生出新的需求,為環保產業提供機遇。

    「從2014年的『APCE藍』可以看到,人為地停工停產、機動車限行可以讓環境暫時變好,但不是長久之計。」有學者認為,高污染企業多在上世紀八十或九十年代發展起來,工藝設備落後、物耗能耗高、企業管理水準低。政府對企業實行先停後治,這便會對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造成一定影響。

      亦有學者認為,污染企業的清退為區域內其他產業特別是低碳清潔的綠色產業騰出了增長空間。讓土地空間、政府資源能向環保產業傾斜。各地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在產業鏈上尋找新的增長點。另外,在環境保護推進的過程中必定會派生出新的需求,各種節能材料、清潔能源科技、各類污染處理技術等有望迎來發展新機遇。

 

答題
(a) 解釋中國政府推動環境保育對國民生活素質的影響。 (8分)
(b) 「發展綠色產業取代污染企業是解決中國空氣污染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12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現代中國 能源科技與環境 公共衞生 

關鍵概念

改革開放 粗放式生產(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率)
可持續發展 霧霾 可吸入懸浮粒子 心肺系統 生理健康
生活素質 平衡發展 經濟掛帥 GDP 人均收入 工業城市

相關議題/新聞

2016年北京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198天,不過比起2015年已經增加12天,其中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2月有超過20個城市都發出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導致全國超過700個工廠要暫時關閉,並且部分城市實行單雙號行車管制。

題型分析

(a)題屬於影響分析題,由於題目未有局限影響屬於正面抑或負面,而參考資料亦顯示「推動環境保育」有機會帶來正面及負面影響,故此建議考生分段說明「推動環境保育」對不同生活素質的向度所帶來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從而展現多角度思考。值得留意的是考生應該提出具體的政策以闡述「推動環境保育」,從而加強論述的深入和緊密程度。

(b)題屬於評論題,同時由於要求評論某項政策是否「最有效方法」,所以此題亦要求考生進行比較,提出能夠與「發展綠色產業取代污染企業」的比較項目,例如資料提到的「停工停產」、「機動車限行」或者「環保督察」等項目,較容易處理的方法是先訂立比較準則,例如可行性、針對性、全面性、時效性等,然後客觀剖析不同比較項目,從而論證個人立場。值得留意的是,持反方的考生切忌只顧申述另一項比「發展綠色產業取代污染企業」優勝的政策,而忽略剖析「發展綠色產業取代污染企業」的不足之處,變成只是回答「哪一項政策是最有效方法」。

 

三、作答方向參考
(a)解釋中國政府推動環境保育對國民生活素質的影響。 (8分)

角度

論據

推論

正面:健康

推動環境保育即關閉污染企業

由於污染企業會排放廢氣和污水,關閉有助減少企業對居民健康的直接影響,例如改善呼吸系統和食水安全。

正面:經濟

推動環境保育等於發展綠色產業

發展綠色產業可以創造相關就業機會,並且長遠更可輸出綠色科技到外國,加上綠色產業對生態自然破壞更少,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負面:經濟

推動環境保育即工業停工停產甚至要求工廠關閉

停工停產會影響工廠的利潤,長遠更會導致裁員和倒閉問題,甚至即時令依賴工業發展的中國的GDP出現下行壓力。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答案,均可接受。


(b) 「發展綠色產業取代污染企業是解決中國空氣污染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12分)
(立場:正方)

比較平台

發展綠色產業取代污染企業

比較政策

針對性

基於中國的空氣污染主要源頭是高污染企業,所以取代污染企業能夠根治問題。

機動車限行即指定日子實行單雙號行車管制,只能處理運輸交通污染問題,未有根治污染。

持續性

發展綠色產業同時能夠提供經濟增長動力,帶動資料提到的派生新需求,同時,節能科技又可以進一步改善污染問題。

只是單向地要求工廠「停工停產」,既只能短暫解決空氣問題,亦無法解決實際經濟發展問題,不符合可持續發展。

全面性

發展綠色產業為中國政府的宏觀政策,有效全面地影響國家不同區域,改善絕大部分地區的空氣污染問題。

環保督察的影響力有限,難以全國性和大規模改善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

效用性

發展綠色產業取代污染工業是根本地改革中國的產業結構,扭轉中國以往的粗放式生產,將工業轉型成為節約式生產,可大幅降低中國的污染排放。

無論機動車限行、要求工廠停工停產抑或環保督察都未有針對中國的經濟結構和工業的實際發展模式,對於污染排放的降低力度有限。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答案,均可接受。


四、作答提示
1.    不少考生都會以為影響題本身必須正反申述,實際上有三個情況下是毋須正反申述。其一,題目明確表示「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其二,「影響項目」本身難以帶來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例如2017年卷一第一題要求考生分析快速時裝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實際上快速時裝對環境難言正面影響,所以毋須牽強地提出正面影響;其三,卷一的資料本身引導考生分析正面或負面影響,例如2015年卷一第三題,分析國際旅遊引起的關注點,本身關注點是可以源自正面影響,可是兩則資料分別提出碳排放上升和文化衝突,所以考生只須側重於負面影響,再延伸至國際關注點。
      而(a)題之所以必須正反申述,正是因為以上三個條件均未有出現,不過相信不少考生會認定「環境保育」必然帶來正面影響,然而從中國抑或香港的實況可見並不必然。

2.  (a)題的分析看似簡單,實際上不少考生會忽略提出客觀論據令到推論欠緊密,所謂客觀論據即是交代「推動環境保育」的具體政策,篇幅所限在「作答方向參考」也只是略為闡述,實際作答考生宜更具體闡述政策,切忌只顧論述影響,而未有提出任何政策的細節。
      另外,考生亦可在論述過程加入中國國情作為論據,從而展現「情景化」的能力,例如健康一段可略述中國現時霧霾嚴重性,從而加強說明推動環保如何改善國民的生理健康。

3. (b)題考核本身要求考生提出能與「發展綠色產業取代污染企業」這項政策比較的「潛在比較項目」,以往考評局對於這類題目的設題邏輯一般都會局限「潛在比較項目」在一至兩項之間,例如2015年卷二第三題要求評論軟實力是否增加政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的最有效方法,「潛在比較項目」只有硬實力,作答方法會相對簡單,建議每段提出客觀比較準則比較兩者,可是,若然比較的項目超過兩個,正方的作答方式應該如「作答方向參考」,一方面按立場分別比較不同項目,另一方面建議至少有一段全面地比較不同項目。
      而持反方立場則有兩種做法,第一種較為簡單直接,就是提出一項可以替代命題的政策逐段比較,例如認為「機動車限行比發展綠色產業」更佳,第二種相對複雜,就是比較多項政策把優勝於命題的政策,例如提出「機動車限行」、「停工停產」和「環保督察」都優勝於「發展綠色產業」,不過要小心這種答法必須清晰展現綠色產業不是最有效,避免表現出綠色產業在不同方面比不上其他政策,但綜合仍是最佳政策。

 

五、延伸學習

電視節目
香港電台《鏗鏘集:霧霾北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6Ox3OpJlsw

Viu TV《經緯線:霾伏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HbgN_U9yE

柴靜《穹頂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EpruEOrFg

 

文: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香港通識教育會理事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