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付費平台湧現 商機無限
2017.12.13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自我了解
解說
答案︰C
「知識付費」泛指網上一切以知識為主打的付費內容。近年內地有各種知識付費服務爭相湧現,包括付費的音頻分享平台、知識訂閱服務、語音問答平台、視頻分享平台等等;2016年年中開始,差不多每個月都有知識付費的新產品,例如4月知識問答社群「知乎」推出語音問答「值乎」;5月推出實時問答產品「知乎Live」、科學知識社區「果殼」推出「分答」;6月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FM」推出首個付費節目《好好說話》等等。
據調查指,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用戶暴增三倍,達到近5,000萬人,估算總體經濟規模達100至150億元人民幣,因此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
網絡課程 吸金力強
互聯網的知識付費服務,近年成為各方關注的對象。有北京大學教授在網上知識平台「得到」Apps開設經濟學專欄,每天10分鐘教授經濟學知識,吸引逾17萬人付費訂閱,網課身價高達3,500萬元(人民幣,下同);有人用一個成語在問答平台回答問題,獲得了8萬元收益;有推介書籍的知識訂閱平台推出付費會員制,5,500個會員名額半天已銷售一空,知識平台半天內進帳160萬元。
從專業領域到日常生活層面的各種知識,如今都有人以商品形式推出市場,而且獲利豐厚,據內地阿里應用分發平台預計,2017年知識付費的經濟規模可高達500億元。
知識平台 內容多元
知識付費服務於去年開始,成為網上經濟新戰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知識付費平台主要有以下四個︰
知識付費潮爆發原因
網上資訊氾濫,知識唾手可得,絕大多數還是分文不取;但近年受到內地網民追捧的「知識付費」服務,卻改變了過往網上知識等同免費的印象,願意為知識買單的人愈來愈多;從艾瑞諮詢公布的《2016年中國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亦反映出這趨勢,報告果顯示,不願意為新媒體內容付費的用戶比例從2014年的69.7%減少至50.6%。
知識付費時代崛起,到底原因何在?
「有用」內容 值得付費
內地果殼網和網易雲課堂在今年1月公布了《2016知識青年付費報告》,調查網上學習者對知識付費服務的看法,發現有75.65%用戶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63.32%的人表示願意為了提高工作能力和收入付費,顯示更多人願意為「有用」的知識花錢。網上資訊太多,自己搜尋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如果可以用付費方式獲得,更多人願意花錢消費一些已篩選好的深度知識。
移動支付 改變消費習慣
隨着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工具廣泛滲透,內地用戶愈來愈習慣使用移動支付,間接為知識付費提供了成長基礎。
競爭激烈 學習解焦慮
極光大數據iAPP監測到的數據指出,知識付費用戶多集中在內地一綫城市,而用戶年齡以20至24歲為主。內地一綫城市的生活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加上高房價等環境因素,不少城市人為了增加競爭力,希望以學習化解焦慮,而知識付費產品主打利用碎片化時間的學習形式,正切合當代人需要──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獲取新知識,以及學習生活所需技能。
此外,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自兩年前開始已超過美國,達1億以上,成為全球第一,中產人士一般擁有高消費力,更渴望通過學習充實自己。
發展趨勢與隱憂
經濟規模 數以百億
知識付費可以鼓勵優質內容的產生,令內容更多樣化,加上沒有入門門檻,可以帶動全民終身學習的正面風氣;另一方面,知識付費的最大意義還在於令大多數普通人貢獻出自己的認知盈餘,重新定義知識生產的方式。
目前內地的知識付費用戶數量達到5,000萬,業內推算,今年總體經濟規模可達到300至500億元。
產品氾濫 良莠不齊
正當知識付費風潮愈吹愈烈,近月卻有人認為知識付費已有「退燒」迹象,未來發展存在隱憂。
剛處於起步階段的知識付費時代,似乎好景不長,近月陸續傳出各個平台都逐漸減少對知識類型產品的投入,原因主要是高質素內容需要投入的時間和金錢遠超預期。不少知識服務平台最初以銀彈策略打造明星級的知識內容,但隨着市面上的服務和產品愈來愈多,名不副實或良莠不齊的產品亦充斥市面,有提問者在問答平台上付費提問,最後只獲得答題者回覆「不知道」,原來知識付費也不保證一定獲得高質素內容。
經營策略 形同「網紅」
知識付費本質上是一種粉絲經濟,專業知識提供者能否像「網紅」一樣,有能力經營好粉絲社群,是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此外,消費者的碎片化時間有限,有人付費購買了一堆感興趣的知識之後,可能發現內容太淺或太深,未來便不會再買類近的相關產品。
規範化的知識內容通常要顧及廣大消費者,因此亦難以同時滿足不同教育程度的用戶。
相關概念
認知盈餘(Cognitive Surplus)
由美國紐約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克萊.舍基(Clay Shirky)在《認知盈餘》一書中提出,指人們在八小時工作制以外的自由時間,通過互聯網平台進行分享和創造。舍基把所有人投入網絡的自由時間加總,稱之為認知盈餘。
互聯網把全球受教育的幾十億人口連接起來,也把「萬億小時」的「認知盈餘」連接起來,每個人的「盈餘」累積成為可觀的集體智慧,足以改變世界,經典例子有全球最大的知識網站「維基百科」。
Mindmap:知識付費熱潮出現的原因及疑慮
相關新聞事件簿
知識付費的現象
‧網紅寫作課賺兩百萬:擁有50萬粉絲的「網紅」Spenser推出價格699元的在綫寫作課程,在一日之內銷售額就達到了一百萬元,總銷售額達到了兩百萬元。(2017年4月)
‧教書半年賺3500萬︰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每天用10分鐘左右的短片講解經濟學知識,半年間這個收費199元的課程已有17萬訂閱者,為薛兆豐帶來了3,500萬元的收入。(2017年10月)
‧微信將推付費閱讀︰微信醞釀已久的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將會推出,目前,微信公眾號的變現方式包括流量受益、讀者打賞等。但「打賞」並非「付費閱讀」,讀者看完文章後,可選擇是否支持作者,可自定金額作為感謝費。(2017年2月)
‧知識付費元年︰2016年上半年,知識變現、內容付費崛起,以果殼旗下「分答」、知乎旗下「知乎Live」等為代表的知識付費產品發展迅猛,百度推出「問咖」,羅輯思維推出「得到」、京東推出「京答」等,一時間,知識經濟成為2016年的熱門話題。(2016年6月)
知識付費的隱憂
‧盜版侵權嚴重︰滬江網校法務總監林華表示,當前綫上教育的付費盈利模式之所以發展不是很順利,與頻繁出現的盜版侵權現象有着較大關係。據統計,在法律維權方面,滬江每年通過投訴刪除上萬條侵權資訊,關停超過1,000家屢禁不止的侵權網店。(2017年12月)
‧知識付費泡沫︰內地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知識付費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現象級泡沫,從事知識付費最大挑戰是沒有持續內容的生產能力,任何投機取巧的辦法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踏踏實實地把內容做好。(2017年9月)
相關辭彙
‧共享經濟 Sharing economy
‧粉絲經濟 Fan economy
‧知識付費 Knowledge to pay
‧移動支付 Mobile Payments
‧消費模式 Consumption pattern
‧消費習慣 Consumption concept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如火如荼的雙十一剛過,內容消費領域的「雙十一」又在12月初點燃。一如既往,喜馬拉雅發起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有意思的是,今年除了喜馬拉雅之外,知乎推出了2017知識市場年度精選,網易有道推出了123好課節,網易雲課堂推出了123咔嚓節,有書推出了123知識節,就連京東也推出了1234知識盛宴。
從銷量數據看,喜馬拉雅賣了1.96億,比第一屆的5,000多萬翻了將近4倍;《蔡康永的201節情商課》銷售額超過1,200萬,位列榜首;得到上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總訂閱人數已近突破20萬,收入可能已達千萬級;咪蒙推出了《咪蒙教你月薪5萬》和「三年不成全額退款承諾」,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
在過去的一年多裏,知識付費飽受詬病,人們的質疑主要集中在:
1.知識付費是不是偽需求?
2.消費的是不是真知識?
3.這條賽道前景怎樣,是不是藥丸?(編註︰「藥丸」為網路用語,意思是快要完蛋了)
但是現在,討論這些已經意義不大,從觀測到的數據來看,知識付費就是內容消費的一部分,介於娛樂出版和在綫教育之間,它的需求可以直接比照「知識主題的非虛構類圖書」,前景是必然的。討論學到的是不是真知識,就和討論Discovery探索頻道有沒有帶來真知一樣,意義不大。至於是不是藥丸,看起來短時間內不會。
資料來源:摘自「中國新聞網」文章〈面對得到、知乎們,知識付費這杯羹還有得分嗎?〉7-12-2017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說明「知識付費」若要成功經營,取決於哪些因素?(6分)
2.根據資料B,「知識付費」有哪些受人質疑的地方?(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主要取決於知識的商業包裝、粉絲群的經營、自我的廣告宣傳、知識本身的暢銷賣點。
2.受人質疑的地方包括︰
‧知識付費是不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偽需求」;
‧知識付費的內容是否已淪為消費品,真假已不重要,只為滿足大眾消費知識的欲望;
‧知識付費已開始走入退潮的道路。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有了知識付費 還需要思考嗎?
用戶之所以願意付費閱讀,除了要獲取某些急需的知識、技能或經驗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學習有所成長,但知識付費碎片化的解答方式顯然難以滿足這種需求。知道了某些問題的答案會讓你看起來很聰明,但那只是因為你記住了答案,與你的實際思考能力無關。下次碰到問題,你照樣一籌莫展。知識多和思考能力強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
大多數知識付費用戶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知識的極大豐富與思考能力沒有同步提高之間的矛盾。跟積累知識不同,思考能力只能來自於長期的思考實踐,是沒有捷徑可走的。現代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思考的一個特徵就是慢,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有所得。而這與互聯網特性是相矛盾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的誕生把人類對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今天知識資訊的爆炸性增長已經快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古人常常擔心自己所知有限,但當代人卻大都煩惱於被資訊的洪流所淹沒。這樣的時代,對人的思考能力的要求無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備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從紛繁複雜的知識資訊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內容。但互聯網的便捷讓沉溺其中的人不願再動腦子,遇到問題從一搜了之到一問了之,逐漸喪失了思考能力。據《中國青年報》所做的一項調查,遇到基礎知識「空白」,60.9%受訪者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其實,何止是基礎知識,就是遇到人生大事,不少人的第一反應也是趕緊用搜尋引擎搜一下。
有了互聯網這個無所不知的老師,我們還需要思考嗎?有了知識付費平台,我們還有必要自己尋找答案嗎?古人曾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管技術如何發展,我們都應該把思考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資料來源:摘自《人民日報》23-11-2017
多角度思考
1.為甚麼作者認為「知識付費」會讓人喪失思考能力?(6分)
2.根據你在題1所述,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說法?(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主要因為知識付費的碎片化解答方式,不利思考能力的訓練,每當遇到問題時,如果只是直接在網上搜尋答案,或通過知識付費形式,直接獲取即食的答案,久而久之會令人不習慣花時間思考,自行找出答案,人是習慣的動物,一但習慣了就會不再思考,最終喪失思考能力。
2.同學可以自由作答,言之成理便可。
同意的參考觀點︰
‧過分依賴互聯網的搜尋資訊功能,會令思考碎片化,難以深入,影響人們的深度思考能力;
‧知識付費產品大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以即食的方式吸收知識,一旦成為習慣,會令人的注意力變得難以長時期集中,對深度思考問題缺乏耐性,從而影響思考能力。
不同意的參考觀點︰
‧知識付費和思考能力兩者並非一種因果關係,知識付費產品及服務提供的答案,可以讓人通過吸收更多不同資訊,有利作出多角度思考。
參考資料
書刊
《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簡體)
作者︰方軍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載自2017年12月13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