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香港應否增設富人稅

2017.12.08
17992 17992

題目
香港應增設富人稅,你認同嗎?

資料一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每次接受專訪都有目的,日前他在《彭博》的訪問中建議政府提高利得稅,將資源分配到教育和醫療方面,藉以幫助社會。很多人都奇怪為何他會有此番言論,加利得稅豈不是「倒自己米」?某程度上,也許他想以「圍魏救趙」的策略,希望轉移大眾視綫,排除政府實施「富人稅」的可能。
      雖然香港的利得稅率只是百分之十六點五,數字較全球平均的百分之二十三點六低,即使增加二至三個百分點,還屬於低水平,庫房仍有逾百億元的收入;不過,香港地價和租金也是全球最貴的地方,這些經營成本亦屬於「稅項」的一種。如果調升利得稅率,對大企業的影響可能不大,它反而會成為壓死中小企的「最後一根稻草」。屆時大型企業壟斷市場的情況就更加嚴重,市民除了沒有選擇外,政府的利得稅收入可能因加得減。
      先進國家研究、甚至推行「富人稅」的原因,是目前全球百分之一的富人掌握了近五成的財富,推出「富人稅」可以直接將財富再分配。當然,這樣亦有機會驅使富人離開,或引發他們將資金轉移到其他「避稅天堂」。若然百分之一富豪級人士能貢獻多百分之五的收入作稅金,在不損害企業競爭力下,令貧富懸殊問題得到紓緩。期望強調愛香港的誠哥,都會願意這樣做。
摘自2016年6月24日《頭條日報》P80

資料二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來之,則安之。
摘自《論語》
解說:
      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徠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資料三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摘自《孟子.盡心篇》
語譯:
     楊子的學說主張「為我」,即使拔出一根毫毛就能對天下有利,他都不肯做。墨子的學說主張「兼愛」,即使從頭頂到腳跟都磨損了,只要是對天下有利的事,他都會不惜犧牲生命去做。子莫的學說是「執中」,主張中道原是好的,可是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變通,那就等於執着在一點上了。執着於一點之所以不好,是因為這樣會傷害真正的道,而只專注於一事,其餘的都廢棄。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富人稅是甚麼?
‧富人稅與其他稅項有何不同?
‧徵收富人稅對社會有何影響?

論點參考
李嘉誠(長和主席)
    公司賺的錢(利得稅)抽多1%至2%,就好多窮人受惠。

李峻嶸(專欄作家)
      可惜的是,香港的主流意識,似乎對於富人稅務負擔小沒有太多意見,卻往往質疑低下階層享用福利的正當性。在中產階級之間,甚至出現「自己要交稅但沒有福利」的想像。

王俊隆(專欄作家)
      全球貧富問題愈趨嚴重,樂施會(Oxfam)更指最富裕的1%人口,明年財富將超越其餘99%人口總和,無疑是向參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的政商要員施壓。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同增設富人稅
      我認為在現今的香港社會中,推行富人稅是無可厚非而且合理的。首先,富人稅是希望通過向高收入的富人收取稅金,由政府再重新分配於各項社會的建設和福利中,惠及整個社會。所謂能力愈大責任愈大,富人取之社會,所以向其收取稅金用之社會也是合理。
      其次,香港貧富懸殊情況嚴重,如儒家先賢指出,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取富人稅的話,社會分化可能愈來愈嚴重,尤其近年社會分化,仇富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假如政府收了富人稅的話,一方面可能紓緩貧富懸殊,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仇富的不安情勢,對富人本身和社會都有大利。

乙同學:不認同增設富人稅
      我不認同香港應增設富人稅。首先,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應尊重每個人的私有財產權,如果財富愈多,付出愈多的話,那麼這將變相是劫富濟貧,動機是好,但卻有可能使富人為了避稅而離開香港,或者將生意搬到其他地方,最後導致資金外流,間接破壞了香港的經濟基礎,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不穩。
      此外,資本主義社會是主張人應該為自己而努力,如楊朱「一毛不拔以利天下,不為也。」的想法一樣,雖然表面是自私,但實際上是鼓勵人們自強以自給自足,相反如果向富人收稅濟貧,可能會令直接受惠的社會下層有錯覺,認為被保護和供養是應分的,繼而因為有足夠福利而懶惰下去,長遠將削弱香港的經濟競爭力。

 

 

 

 

 

 

 

 

 

 

 

 

 

文:Ry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