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抽水與用典

2017.12.05
17972 17972

今期專題可配合範文〈月下獨酌〉、〈登樓〉、〈山居秋暝〉、〈念奴嬌〉作延伸閱讀

範文重點

  • 〈月下獨酌〉:「永結無情遊」
    典故:「無情」語出《莊子.德充符》,指泯除是非、得失、物我之別,不為世俗所困的超脫精神境界,反映作者自我排解的曠達精神。
  • 〈登樓〉:「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典故:蜀漢亡國君主劉禪被擄後樂不思蜀,死於洛陽,但他的祠廟卻在蜀中,藉此批評唐代宗信任宦官,就如劉禪信任宦官一樣。「梁甫吟」指〈梁父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時所吟,作者藉此懷念諸葛亮,並表達希望朝廷任用賢才,抒發有諸葛亮的報國之心和才能,卻懷才不遇的無奈。
  • 〈山居秋暝〉:「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典故:出自《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山間環境寂寞可怕,不能久留,即使春草已經長得茂盛,王孫仍不歸來。作者反用典故,說任憑春芳凋謝,秋色仍然很美,王孫可留在山中,表達對歸隱生活的嚮往。
  • 〈念奴嬌〉:「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典故:周瑜娶得國色天香的小喬為妻,又帶領吳蜀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正值壯年就有美人相伴、留名青史,反襯作者年老無為,抒發被貶官黃州的苦悶心境。

思考角度

  • 為甚麼中國詩詞中經常用典?用典有何作用?
  • 怎樣用典才算用得好?

扣連古今

  • 於今天的創作中運用典故,仍合時宜嗎?為甚麼?

學習元素

  • 文學角度:典故的運用、審美標準、常用例子
  • 文史知識:著名歷史人物和經典事件
  • 文化概念:「詩言志」傳統

用典是中國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即是運用經典的歷史故事、人物言行和詞彙句子,表達現在的情景和感受。今日網上流行的「抽水」,同樣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同的只是大多通過圖片表達。以下這些常用的「抽水圖」該如何使用,同學應該比編記更熟悉吧!

展鵬問號.jpg

早前藝人陳展鵬因涉不小心駕駛上庭,當他步出法庭時,被支持警察的團體誤認作警司朱經緯,他隨即露出疑惑的神情。「展鵬問號」用來表達對一些奇怪事情感到難以理解、莫名其妙。

而我不知道陳偉霆是誰.jpg

內地影星黃曉明接受訪問時,曾表示不認識當時尚未走紅的陳偉霆:「而我不知道陳偉霆是誰」。此後「而我不知道……是誰」句式被廣泛使用,嘲諷星途半紅不黑的藝人。

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jpg

雙失青年阿源接受《星期日檔案》訪問時,說「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覺得自己是零」。這兩句說話都是自嘲一無是處、失敗和頹廢。

你快點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jpg

電影《少林足球》中,周星馳對突然剃光頭的趙薇說:「你快點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此後這句話用作取笑一些言行奇怪的人,指他們不適合在地球生存,是屬於火星的外星人。

「抽水」和用典,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人常抽水 濕度屢創新低

「古人也常常抽水,好刻薄,嘲諷很深刻。」香港大學附屬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及文化學部講師吳志廉如是說。原來,古人用典嘲諷現狀,比起今日「抽水」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不知不覺間,躺着也中槍,厲害過化骨綿掌。

詩詞用典成習慣

中國詩詞常用典故,今天學生閱讀時,由於年代相距久遠,會覺得艱澀難懂。然而,古人並非故弄玄虛。用典的初衷,就是想用最精煉的文字,讓讀者理解最豐富的情感思想,並提升作品的美感,「詩詞的篇幅有限,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引起讀者共鳴,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豐富的內涵,增加韻味和情趣,使作品更委婉含蓄,避免平鋪直敍。」吳志廉說。因此,古人重視用典,把用典視為評價詩詞的重要標準,如黃庭堅就曾說:「子美作詩……無一字無來處。」盛讚杜甫的詩作一字一句皆有出處。

典故用得好 用了也看不到

原來,用典的最高境界,不在於用得多、用得深,而是沒有斧鑿的痕迹。如袁枚《隨園詩話》中言:「用典如水中着鹽,但知鹽味,不見鹽質。」吳志廉解釋,「用典最理想就是如鹽入水,不着痕迹,卻發揮『以少總多』的功能;知道典故的話可以作更深層次的解讀,即使不知道,也不妨礙審美和對那首詩詞的喜愛。」他認為蘇軾的〈定風波〉就是絕佳範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淺白易懂,卻暗藏典故。「吟嘯」一詞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話說謝安出海遊玩,期間風浪大作,他卻「神情方王,吟嘯不言」,即興奮地高聲吟唱。吳志廉分析,這個典故用得準確,因為謝安遇到困境時隨遇而安、處變不驚,正符合詞作的主題思想,而即使不知道這個典故,讀者也能明白詞人的瀟灑氣度和曠達胸襟,實在是「靚抽」。

為國為民 以「抽水」為己任

古時讀書人受儒家思想熏陶,認為詩必須褒貶時政,展現政治抱負,偏偏皇帝大多臉皮薄,免得觸犯龍顏,只好善用「抽水」技巧,嘲諷君主、小人和時政,暗中表達不滿。吳志廉舉例說,在實行文字獄的明、清之際,讀書人批判異族的不義政權,為求明哲保身,便刻意用隱晦的典故,如同樣受異族入侵的宋、元兩朝間,拒絕投降的文天祥、謝翱、汪元量等。這些人物事迹相隔已遠,凡夫俗子難以理解,但當時的讀書人深信後世精英階層會明白,知道他們盡了記錄時代的道德責任。「抽水」,也可以任重而道遠。

「抽錯火水」水準低

別看古人用典如「食生菜」般平常,其實也發生過濫用和錯用典故的糗事。李商隱曾被批評為「獺祭魚」,即水獺捕魚後,把魚攤開陳列;意謂他用典猶如搬字過紙,且隱晦、堆砌,太着痕迹。典故用得太濫,不免給人生硬感,用得與時代脫節,則格格不入。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受西方文化影響、帝制滅亡,陳衍在《石遺室詩話》就提出一些典故已經不合時宜。例如「黍離麥秀」本指西周滅亡後,一位周朝士大夫見昔日宮殿所在,成為長滿禾黍的田地,用來形容亡國之痛;但當時清朝雖亡,宮殿猶在,這典故並不適用。可見,隨着時代變遷,典故也要與時並進。

古代的典故可以流傳一、兩千年,相反,在今天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張「抽水」圖或許最多流行一個月便過氣。的確,陳偉霆如今在內地爆紅,十四億人都知道他是誰;阿源早已找到工作、成家立室;「展鵬問號」也取代了之前的「黑人問號」。不過,有些經典典故,仍經得起時代考驗,流傳至今,並融入日常生活。吳志廉說,「有些典故流傳後世,濃縮為成語,如『高山流水』、『相濡以沫』、『負荊請罪』、『買櫝還珠』等;所以學習典故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成語。」其實,典故並不艱澀難懂,反而很生活化。

被抽乾的古人

既然古人那麼喜歡「抽水」,哪些人經常「被抽」呢?其實古人也是從現實生活取材,君主之外,還有「女神」、「富二代」……這些典型人物古今皆有,且統統逃不掉「被抽」的命運。

君主

周公旦
被抽原因:忠厚仁愛

提起周公,相信第一時間會想起做夢,但其實周公是賢君的代表。《論語.述而》中,孔子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原是表達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理想。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以周公自許,願天下賢士歸心。可惜,現今大家只把周公和夢掛鈎,真是多得孔子不少呢。

漢武帝
被抽原因:窮兵黷武

漢武帝因遠征匈奴、開疆拓土而為人詬病,經常被後世「抽水」,用來諷刺當朝君主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以武帝代指玄宗,暗諷他用武力擴張領土導致生靈塗炭。

女神

洛神
被抽原因:美麗動人

女神當然是熱門的「抽水」對象,真‧女神「洛神BB」就經常被詩人借來表達對女子的傾慕。相傳她是伏羲的女兒,因在洛水(河流名)溺死而成為洛水之神。曹植的〈洛神賦〉以「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形容洛神輕盈曼妙之姿。陸游運用這個典故,在〈沈園〉以「傷心池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表達對愛人唐婉的思念。

富二代

石崇和王愷
被抽原因:富裕、奢侈

《世說新語》記載,石崇和王愷兩位富二代鬥炫富,王愷得到一株高兩尺的珊瑚樹,世間罕有、價值連城;石崇見後把它擊碎,再送上三、四尺高的珊瑚樹,成功使王愷心靈受創,完美演繹「有錢就是任性」。劉克莊的〈觀社行〉反用這個典故:「平生不識琥珀枕,況敢擊碎珊瑚株」,並非說自己有多富裕,而是反過來自嘲貧困和見識少。

古人用典不只嘲諷,也會歌頌別人。例如杜甫常用諸葛亮的相關典故,歌頌他的豐功偉績,並寄託自己的報國之志,看來他除了仰慕李白,也很喜歡抽諸葛亮水呢!

文化概念
「詩言志」詩歌傳統

中國詩歌地位特別崇高,有「詩言志」詩歌傳統,即寫詩的目的,是表達志向、理想和抱負,有教化人民、勸諫君主的責任。內容要溫柔敦厚、合乎禮教,與儒家「仁」的觀念一脈相承。《尚書.堯典》就帶出「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的創作規律。《毛詩序》又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因此,中國詩人大都以天下為己任,希望通過詩歌潛移默化,使道德理念深入人心,最終達至天下太平的理想,而用典這種寫作手法,正正可以含蓄和節制地達到上述目的。

 

吳政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