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勵學生關心社會的活動
2017.12.05題目
有學校即將舉辦關懷社會周,鼓勵學生關心社會,你會提議安排甚麼活動?
1. 義工服務
2. 儒家典籍讀書會
3. 社會名人講座
資料一
聯合國訂定每年12月5日為「國際義工日」,旨在向全球義工致意,並呼籲各地政府及組織於當天嘉許及表揚無私奉獻的義工,並鼓勵更多人士參與義務工作。今年,義工局以「行義我生活 人人做義工」為口號,並上載101種行義方式於大會網站,與眾同享,藉此推動市民當天以行動響應,積極行義助人,並把義務工作融入生活,使義務工作精神成為我們的社會文化。⋯⋯義務工作發展局致力承擔樞紐角色,積極推動及發展持續的義務工作,以締造一個文明和關懷的社群。
摘自「義務工作發展局」網站
資料二
十年前,《不願面對的真相》讓氣候危機一舉成為焦點。十年來,美國副總統高爾繼續為環保而戰,奔走各國訓練一批氣候大使,來影響國際氣候政策。⋯⋯「《不願面對的真相》的歷史影響不是我說了就算,但我親身聽過不少人的觀影心得,他們說這部片大大改變他們。我到世界各地宣傳氣候變遷,幾乎每天都有人告訴我,《不願面對的真相》成功說服他們開始節能減碳。」
摘自「iLOOK電影雜誌」網站2017年9月18日
資料三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摘自《禮記.大學》
語譯:
把事物了解透徹,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家庭;家庭管理好後,才能治理國家;國家治理好後,天下才能太平。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哪些方法較能鼓勵學生關心社會?
‧ 做義工、閱讀儒家典籍、參加社會名人演講,三者分別有甚麼優點?
論點參考
吳森(中國哲學家)
今日的社會,尤其是美國的社會,個人主義流行。正是在「家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簡直沒有情的感通。⋯⋯他們的社會學者和心理學者都知道有這問題,但沒有一個思想家能提出切實的答案。他們的超越性的宗教已經無補於事,物質的追求徒然增加這問題的嚴重性。看來他們最可靠的解決方案,是向我們中國文化學習,重視倫理的關係和珍惜人情的價值。
洪蘭(台灣科學家)
鼓勵學生當志工的好處是,它啟動了孩子善良的本能。在學校參與過服務隊,接觸過弱勢團體的人,出社會後比較會繼續做,因為了解才會有關懷。但是如果在學校不曾接觸,出了社會以後,會被社會上人吃人的競爭所衝擊,柔軟的心就會變硬,就不大會去做了。我們應該趁孩子天真、有熱情、不世故時,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挫折。
英國《金融時報》社評
工黨議員希拉里.本在下議院的演講適時地提醒了人們:精采的演講在政治活動中依然舉足輕重。這位影子外交大臣發表演講的時候,就英國應否把對「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空襲範圍從伊拉克擴展到敍利亞⋯⋯各黨派的國會議員都對他的精采演講致以熱烈掌聲──這種情況十分罕見。在之後的數天裏,成千上萬的英國人在數字媒體上觀看了演講回放。⋯⋯不管真相如何,希拉里.本有力地證明了政治演講依然具有推動局勢的力量。
觀點舉隅
甲同學:提議安排義工服務
我認為應該安排義工服務,鼓勵學生關心社會。原因是,活動本身就是對社會最直接的關懷,行動勝於一切。學生可以藉着親身體驗,認識弱勢社群的情況,從而了解現時的社會問題。比方說,安排學生去老人院探訪,可以從中了解老人問題。從報章、電視認識社會問題,感覺始終比較遙遠。如果有近距離的接觸,可以令學生有較深刻的體會,啟發他們認識這些事情。
再說,學生的身心仍處於發展之中,讓他們接觸弱勢社群,跟人面對面談天、觀察生活環境,潛移默化,有助培養關懷他人的心,關心這個社會。因此義工服務是最好的活動。
乙同學:提議舉辦儒家典籍讀書會
我提議舉辦儒家典籍讀書會。儒家一向重視道德,要求大家關心社會、貢獻社會,而這些思想都匯聚在有關的典籍裏。例如《禮記.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人想達成貢獻社會的理想要經歷甚麼歷程。《孟子》也包含關心社會的思想。其中的〈梁惠王〉篇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自己長輩的同時,也要顧及其他老人,撫養自己孩子的同時,也要顧及別的孩子。閱讀這些著作自然能提高道德水平,令人關心社會。
中國傳統價值能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增加個人對社會的投入感、責任感。所以應該舉辦儒家典籍讀書會。
丙同學:提議舉行社會名人講座
我提議舉行社會名人講座。原因有幾個:第一,社會名人有很多不同的背景,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情況。比方說,我們可以請深水埗明哥談派發飯盒的經驗,讓學生知道貧苦大眾的困境。不少層面不是一般人所能接觸,例如邊緣青年的問題,邀請有關人士──像社工──演講能提供了解這些情況的機會。
第二,社會名人分享的事情,跟生活環境有比較密切的關係,能令學生更容易產生聯繫。第三,講座談的通常是故事、經驗,比較能吸引人、打動人,效果比冰冷的資料好。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到處以地球暖化為題演講,就成功令更多人關心這個環保議題。綜合以上三點,舉辦講座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