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自掃門前雪 全球暖化持續 威脅人類
2017.12.04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主題:能源科技的影響+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解說
答案︰見紅圈位置。
這是由法國攝影師Florian Ledoux在加拿大北部拍攝到的畫面。相片所見,本應一望無際的白色冰面,因為全球暖化而融化成碎塊。只見一隻孤單的北極熊艱難地走在破碎的冰地上。極區冰川融解,北極熊即將滅絕,人類也不能置身事外。美國團體Climate Central的研究指,若廢氣排放量持續,至2100年時,全球氣溫恐上升4度,水位上升近11.6米,全球1,800個城鎮將受影響,6億人因水浸而失去家園。
過去較重要的國際氣候會議條約
全球氣候變化日趨嚴重,不斷威脅人類。國際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在學者和環保組織的呼籲下,各國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確保溫室氣體維持於安全水平內。以下是過去一些較重要的國際氣候會議條約及其內容概要:
紙上談兵 成效欠奉
專家指出,全球暖化的趨勢一直沒有消退,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史上新高,未來恐怕地球均溫增溫攝氏3度、海平面上升20公尺,而全球的碳排放量仍持續上升。
解決全球暖化 處處碰壁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顯示,2017年很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首三位;而且許多極端天氣發生,包括災難性的颶風、洪水、熱浪和乾旱,可見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問題愈趨嚴峻。各國「約照簽,碳照放」,解決全球暖化,阻力何在?
阻力一:已發展國家vs發展中國家 責任欠共識
中國和美國是全球首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家,共佔全球總排放量約35%,兩國對於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舉足輕重。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在來看,已開發國家都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故此聯合國氣候公約確立了「普遍但有所區分的責任」,提出已發展國家比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暖化須負上更大責任。但兩大國對此一直未有共識。責任和義務糾纏不清,令解決全球暖化議題進入僵局。
阻力二:經濟發展硬道理 環保讓路
減少碳排放對各國經濟都有一定打擊。如輸出石油佔國家收入過半的沙特阿拉伯,減排變相減少石油使用量,將打擊其國家經濟;對於貧困國家來說,火電廠是唯一廉價、高效的電能獲取方式,加上缺乏財力和科技發展風力、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減排政策只會令國家經濟陷入停頓,難以得到國民支持。而近年全球油價急速回落也降低普羅大眾轉用清潔能源的意欲,形成阻力。
有些國家更是從全球暖化中得益,例如屬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過去有許多因氣候嚴寒無法耕作或居住的土地,將獲得釋放,而且北極海解凍也能釋放大量的能源蘊藏(石油、天然氣)。此外,當北極海冰融化,全球海運交通路綫將多了一個新的選擇,取道無冰阻礙的北極海將節省運輸成本,甚至成為旅遊路綫。從這些經濟考量,也成為解決全球暖化的絆腳石。
阻力三:協議屬無牙老虎 講求自律
在國際氣候會議中簽訂的條約,雖有減排目標,但除了《京都議定書》外,其他條約只要求各國自行訂定「國家自主貢獻」而盡力減排,欠缺約束力。即使國家未達到目標亦不用受罰,令減排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協議只屬聯合國的協議,尚待各國議會的內部授權和確定。
資金不足亦是國際組織在協調工作上的掣肘。綠色氣候基金是已發展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融資渠道,目標在2020年籌得2,000億美元。該基金原定於今年底籌得100億美元,但現只籌集23億美元,距離原定目標仍甚遠,無力進一步推廣《巴黎協定》的內容。
阻力四:「國家」優先 忽視全球利益
環保具有「公共財」(Public Good)特性,對於溫室效應這類全球性議題,各國難免將國家利益擺在最前,降低整體利益。例如特朗普上台後本着「美國優先」原則,認為減排措施會損害美國經濟,或損害汽車業、石油業等既得利益團體,在六月宣布除非重新談判,否則會退出《巴黎協定》,令全球暖化問題難以取得進展。而且,普遍民主國家每隔幾年選舉一次,管治者所關心的是未來幾年在經濟和生活方面的發展,而氣候變化的影響是數十年後的事,未必是管治者着意考慮的問題。
另一方面,減排措施亦會引來國內外不同的持分者反對。例如美國、日本、台灣等提出以核能這種較低成本又較潔淨能源發電,卻引發環保團體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是各國在實踐減排目標時的又一大難題。
詭辯:全球暖化是大騙局?
人類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生活模式,排放大量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是老生常談。如同美國政府上月公布的氣候研究報告,指全球暖化100%是人為造成。可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批評氣候變化只是「詐騙陰謀」和「政治宣傳」,是某些國家或團體藉詞打擊美國經濟和謀取利益。
早在200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紀錄片,指出1940年至1975年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斷上升,但氣溫卻連續30多年下降,質疑全球變暖是人為的說法,相信全球暖化的人從2008年的80%,下降至現在的72%。當然,不少科學家和環保組織都極力批評這種說法立場偏頗,欠缺嚴謹科學精神,背後可能是要為某些利益集團(如能源公司和汽車巨頭等) 服務或以輿論來拖延各種節能減碳政策。
無論如何,很多節能減碳的政策對社會有益,提早對氣候問題作出預防性措施,才是負責又安全的選擇。
Mindmap:減緩全球暖化的阻力
相關概念: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s)
全球暖化令氣候變得極端,世界部分地區的災害發生更頻繁,如熱浪、乾旱、豪雨、水災、颶風、沙漠化等,令當地人民的生命備受威脅,因而被迫移居他處,成為「氣候難民」。聯合國研究預期,在全球50個最低度發展國家中,約有1/3受到氣候暖化和海水水位上升的威脅。日內瓦境內流離失所監測中心(IDMC)最新研究顯示,過去八年,全球有兩億多人因自然災害被迫離開家園或緊急疏散。在討論難民逃難的原因時,氣候變化已是一個愈來愈重要的因素。
相關辭彙
‧氣候公義 Climate justice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
‧大氣層 Atmosphere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碳足印 Carbon Footprint
‧溫室氣體 Greenhouse gases
‧全球暖化大騙局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關新聞事件簿
全球暖化趨勢
‧連續三年新高 2016史上最熱
冬天會否消失?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數據顯示,2016年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年,亦是連續第3年打破最高紀錄。香港天文台指,厄爾尼諾現象在去年中已結束;今年會否再創新高,仍需搜集數據分析。(2017年1月)
全球暖化影響
‧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頻生
美國政府早前公布《氣候科學特別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極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全球氣溫自1901年以來平均上升攝氏1度,海平面上升17厘米,帶來旱災和洪災等極端天氣,若人類不作出補救,減少碳排放,情況將繼續惡化。(2017年11月)
全球暖化原因
‧科學報告指 全球暖化屬人為造成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於周一在德國舉行,外界關注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後,各國如何繼續落實減排承諾。而美國政府前日發表的新科學報告證實,全球暖化確實存在,而且幾乎百分百肯定是人為造成。報告的結論與總統特朗普對氣候變化的立場南轅北轍。(2017年11月)
‧本港的溫室氣體排放上升
全球暖化,溫室氣體過量排放被視為肇因,據立法會的研究,本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十四年間上升35%,其中發電是最大的源頭,佔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七成。(2017年3月)
解決全球暖化出路
‧中印取代美國 主導氣候政策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地區包括中國、印度、歐盟和美國,《紐約時報》在特朗普正式宣布退出協定前曾分析指,美國退出將會削弱其他國家對抗全球暖化的努力,但仍很大程度取決於國家層面如何對應——的確,在美國宣布退出後,歐洲、中國和印度均表明會繼續履行協定的義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訪問歐洲時,便強調中國政府會與歐盟一同「堅定履行協定的相關承諾」,中國的官方媒體也全力攻擊特朗普退出協定的打算。(2017年9月)
‧各國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
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多個國家和城市已為發展可再生能源訂立長遠的目標及策略,例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訂明於202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提升至全國總發電量的二成七,美國紐約市政府早前亦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訂為五成。(2017年1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不平等情況並不止於財富分布,全球約一半碳排放由最富有的一成人產生,但世界上最貧窮的一半人口,卻要承擔其後果。碳排放令全球暖化,反常的氣候現象不但嚴重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極端的風暴、旱災,水災更威脅貧窮人的生命財產。富人製造的環境惡果,卻由貧窮人來承受,這是很不公義的一件事。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0-10-2016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描述及解釋碳排放量與國家發展程度的關係。(6分)
2.參考以上資料及個人所知,說明「溫室效應」為何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欠發達國家,例如非洲、南美等地方,其發展仍然處於落後階段,甚至未進入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碳排放量相對較低;
‧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因經濟、人口和工業急速發展,但其低碳技術落後和資源不足,碳排放量相當高;
‧發達國家,發展程度與碳排放量則未有必然關係。例如美國即使為全球最發達國家,但碳排放量仍處於一個極高水平;而歐盟、加拿大、澳洲等已發展國家,因積極支持減排,碳排放量持續降低。
2.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問題,例如已發展國家的人口佔全球1/6,卻排放全球近2/3的溫室氣體。可是,由於地理因素及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程度不同,其受影響程度亦有差異。其中發展中國家須承受氣候變化所造成的75%至80%的損失及影響,包括天然災害、經濟及社會的損失,甚至面臨因水平綫上升而被淹沒的威脅。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五宣布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不僅全球狠批,在國內也引發反對聲浪,全美三十個州拒絕放棄《巴黎協定》,約一百五十名市長表明會繼續履行《巴黎協定》的減排承諾。歐盟則表示,將繞過特朗普政府,與美國企業領袖和州長合作,履行《巴黎協定》。
為推動履行減排目標,加州、紐約州和華盛頓州已於周四結成名為「美國氣候聯盟」的組織,翌日有多六個州宣布加入,分別是康涅狄格州、羅德島、麻省、佛蒙特州、俄勒岡州和夏威夷。《華盛頓郵報》報道,全國五十個州份中最多有三十個州,周四承諾繼續執行他們的氣候政策,減用化石燃料,盡量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中國、歐盟和印度是全球排放廢氣數量最多的四個實體。美國簽署《巴黎協定》時訂下的目標之一,是二○二五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二○○五年減少百分之二十六至二十八。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4-6-2017
多角度思考
1.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對解決全球暖化有何負面影響?(8分)
2.「發展可再生能源是解決全球暖化最重要的方法。」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美國作為全球主要碳排放國家,當其不參與協議時,其他國家便有藉口不履行承諾,甚至引發骨牌效應,變相令協定淪為空談;
‧美國減少在氣候議題的資金援助,令發展中國家更難以改善環保政策。
2.
同意:可再生能源不但能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帶來的環境損害及全球暖化,同時能帶來經濟效益、促進就業市場及國家安全利益,在經濟發展和環保議題上取得平衡。
不同意:發展中國家因缺乏大量資金和科研技術,難以發展風力、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減碳政策只會令國家經濟陷入停頓,難以得到國家及市民支持。
參考資料
書刊
《不願面對的真相》
作者:艾爾.高爾
出版社:商周出版
載自2017年12月4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