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全球影響力 建大國形象
2017.11.15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全球化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解說
答案︰C
從前,由中國運輸貨物至歐洲須要經海路,約要六個星期以上的時間;如今新鐵路開通,可經陸路運送,把運輸路程縮短至兩星期。
中國對全球的影響力如何?有人笑說只要看看全球有多少公共空間都給「大媽」佔據來跳舞,以及有多少國家的商品被內地旅客買至缺貨,連本地人的需求都受影響,就會一清二楚。這樣有趣的「答案」,難免有所偏頗。關於中國對全球影響力的探討,想一想在甚麼地方看得見?就是經濟和外交。
經濟方面
1.提供各地就業機會
高而穩定的就業率對每個國家都十分重要,可以簡單的說,中國在這方面的影響是舉足輕重。
由央視聯同中國外文局,從全球二十二個主要經濟體收到的一萬份國家形象報告電子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得出的《國家形象報告》於不久前公布,報告顯示每十個外國人當中,就有三個認為自己可以獲得中國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
中國為全球貢獻了多少就業機會,還可見於以下數據:
‧一百零二家國企在全球一百八十五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促進當地三十三萬人就業;
‧一百八十億美元的「一帶一路」投資,創造超過十六萬個就業職位;
‧綜合過去五年二百多個國家的海關統計,全球跨國貿易額度中,有一成三都是在與中國人做的生意;
‧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對外投資和進出口,每年平均直接拉動各國一千五百萬個就業職位。
2.提高各國旅遊收入
中國人喜歡出國旅遊,無論是香港或歐洲,或近或遠,中國旅客都無處不在,而且他們大都出手闊綽,對各地的旅遊收入貢獻不少。諮詢機構Oliver Wyman發表名為《迎接改變─中國遊客的現狀與未來》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出境遊客,平均單次旅行的消費總額逾兩萬元,按年增長百分之三點五。這些消費金額都成了外地的收入。
大家從新聞報道都得知歐洲經濟下滑(甚至有國家出現破產危機),具有購買力的旅客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變得很重要。根據退稅公司環球藍聯(Global Blue)指出,今年首九個月,在中國遊客推動之下,歐洲免稅購物銷售額增加百分之十一。
值得一提,中國旅客雖然喜歡出國購物,但現在漸漸重視觀光和休閒娛樂,即是說,外國還可以靠中國旅客另類消費獲得經濟利益,而且還有增長空間。
外交方面
1.協助基礎建設
中國只有在國際贏得更多「朋友」,才可以招聚更多支持者,擴大在全球的影響力。這一方面,中國近年很大程度通過「一帶一路」漸漸獲得實現。
十月底,BTK鐵路開通(巴庫─第比利斯─卡爾斯鐵路綫),鐵路連接中亞三個國家,包括土耳其及另外兩個小國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這條鐵路建設的意義不僅是讓交通便利,更巨大的意義是在中國主導和有份投資的「一帶一路」計畫之內。BTK提供了西伯利亞鐵路以外一個又快又新的交通選擇(繞過了俄羅斯,即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有助中國擴大向鐵路沿綫國家的出口貿易,從而提升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
對沿綫國家而言,BTK能拉動國家的經濟,獲得利潤與發展機會,很大機會成為中國在國際間的朋友和支持者,讓中國的話語權和地位都得到提升和鞏固。
2.增強軍事力量
習近平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提到在本世紀中葉,要將中國軍隊建成世界一流的軍隊,當中提到要科技興軍,意味中國投放到軍費的支出將會增加。
其實歷史上,任何對世界具影響力的大國都有精良的軍隊和軍備,從前的大英帝國如是,現今的美國亦然,具領導性的話語權和被重視的地位背後,多少都是靠強大軍事力量作後盾,用來震懾其他國家。
中美影響世界經濟
經過「十九大」後,中國未來更明顯會以大國外交的姿態來行走於國際舞台上,相信對全球的影響力會通過經濟及外交領域而愈來愈大。中國牽頭的「一帶一路」計畫,打着區域經濟整合的旗號,實情大家都知道計畫除了是經貿合作,亦是中國的戰略──希望從這些建設獲得朋友,同時,若果發生戰爭時獲得堅實防守。
可是,並不是每個國家都配合,事實上已有不少對抗的聲音浮現,特別是東南亞一些近年發展不錯的國家,都不多願順從,讓中國的影響力延伸出現障礙,例如:
‧中泰鐵路在泰國不同政權下獲批,但又被推遲動工,明顯是政治考慮;
‧馬來西亞有輿論批評,指馬國政府讓中國在該國投資基建,是出賣主權;
‧越南堅持用老舊的鐵路系統,亦不讓中國在境內建設和中國同一標準的動車軌,以免中國可以輕易「長驅直入」;
‧南韓不理中國反對,部署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
《國家形象報告》調查問到「哪個國家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結果來自二十二個國家的一萬個被訪者中,有42%的人選擇美國,32%的人選擇中國(見)。雖然中國看似落後,但請留意這一數據是比五年前增加了一倍。
再看看另一數據,澳洲、加拿大及七成的歐洲受訪國,選擇中國的比例為45%。看來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對經濟發達地區更為明顯。
Mindmap: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
相關概念:小國外交 (Foreign Policy of Small States)
中國走大國外交路綫,看着國家的做法,同學不難了解何為大國外交,然而其相反的小國外交,有甚麼特徵?
根據國際關係的定義,小國的特徵是:國土面積細小、人口少、國民生產總值低和較弱的軍事能力。可是,小國外交並不應該指以上描述的「小國」的外交路向和政策,而是在意識形態方面去審視,例如其外交行為。
因此,有學者將小國外交的特徵歸納為:
1.參與國際事務的頻率較低
2.狹窄的外交活動空間,通常只專注於區域性的事務或與國家有直接相關的事情
3.外交政策以經濟方面為主要目的
4.以道德立場和國際標準的法制規範去處理國際議題
5.積極加入國際性組織,特別是區域性國際組織
6.避免使用武力作為策略
小國外交的最佳例子是新加坡,亦是許多學者研究的對象。
相關新聞事件簿
中國遊客的消費
‧購物重要性跌:諮詢機構Oliver Wyman發表《迎接改變─中國遊客的現狀與未來》報告,中國遊客出境遊的目的──購物,從前年的第二位跌至去年的第三位,現在首兩位是觀光及休閒娛樂。(2017年7月)
‧流行買「遮」:今年國慶黃金周假期,有六百多萬中國人出國旅遊,日本是最受歡迎的旅遊國家之一,內地旅客近期最喜歡到日本購買的產品,從家電轉為「縮骨遮」,令「縮骨遮」的銷售額於一年間增加了六億日圓。(2017年10月)
中國國際地位的研究
‧就業具競爭力: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指出,中國的「就業」表現,在全球六十三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一。國內的大城市失業率在百分之五左右,比發達國家平均百分之六點三的失業率低。(2017年9月)
‧好感度有提升: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所做的國家好感度調查顯示,其他地區對中國的好感度較去年增加了十個百分點,其中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對中國好感度比較高。同時,調查亦顯示受訪者對俄羅斯總統普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信任程度,比美國總統特朗普多,分別為27%、28%及42%,而特朗普只得到22%的支持。(2017年6月)
中國的外交關係
‧印度禁中國投資:印度因為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量,將會推行一項政策,就是不讓中國企業參與市值達數百萬美元的印度發電與電力項目投資。(2017年5月)
‧俄不擔心中國強大:普京批准《2030年前俄聯邦經濟安全戰略》時指出,俄羅斯的主要威脅是外界的限制和國際能源形勢變化,而不是日益強大的中國,他表示:「中國沒有要吞沒別國的目標,我們兩國在所有事務上都贊同彼此,我們不會做任何可能損害我們自身的決定,所以這有甚麼可擔心的?」(2017年5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中國爆買穀物早餐 薯片大王卡樂B轉行健康路綫?
卡樂B的薯片款式多多,不過就如同其他零食商一樣,近年面對健康飲食風潮,往往被視為不健康食品。不過,在這大趨勢之下,卡樂B有種產品銷量節節上升,就是Furugura雜錦穀物早餐。
原來,早在2016年《日本經濟新聞》已報道,中國旅客除了在日本購買化妝品和健康產品,還會爆買穀物早餐及零食。有見及此,卡樂B決定投資75億日圓(約5.15億港元)在京都興健新的Furugura廠房,預期2018年8月投產之後,產能可以提高40%。
現時卡樂B在宇都宮市生產Furugura,明年8月北海道的工廠亦會投產,全年產能達到530億日圓(約36.4億港元)。
中國客爆買Furugura有迹可尋,更令2016年卡樂B穀物產品銷售額大增28%至309億日圓(約21.2億港元)。由於Furugura太好賣,集團已經在3月撤出粟米片生產綫,轉向生產Furugura。
資料來源:摘自《香港01》15-5-2017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來自中國的消費能力如何?(2分)
2.從經濟角度看,資料反映了甚麼現象?而有關現象有何利弊?(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來自中國的消費力頗巨大,因為受到中國人的歡迎,卡樂B穀物產品2016年的銷售額就有兩成八的增長。
2.由於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高,成為外國企業經濟增長的一大主要來源。而其利處:中國人/遊客獲得外國企業的重視;外國企業亦有產業拓展的機會;弊處:中國貿易順逆差可能會漸漸改變,不利國內經濟;因為文化差異,中國客四出「購物」或會給其他國家的民眾民生帶來不便。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美媒:特朗普缺席東亞峰會讓習近平檢大便宜
美國《外交政策》10月27日發表題為「中國盼着特朗普不參加東亞峰會」的文章稱,在習近平連任中共總書記之際,白宮宣布特朗普(Donald Trump)缺席東亞峰會是在給習近平送禮。
美國要展現其對亞洲夥伴國的上心,最重要的就是積極參加地區會議和集體活動。鑑於美國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該地區民眾對美國的信心已陷入崩塌之境。
文章稱,從退出TPP到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以及伊朗核協議,特朗普的這一系列行為在國內可能會玩得轉,但對於其區域夥伴而言,根本不起任何說服作用。這些夥伴都在費煞苦心思索如何支撐沒有美國領導,但由美國建立,基於規則的秩序。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是非常樂意填補缺口的。文章認為,習近平在抓住所有機會把中國定性成一個更加可靠的全球領導者,而習的連任應該已經迫使美國政府重新考慮讓特朗普參加峰會。
資料來源:摘自「多維新聞」10-2017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國家參與一些國際性組織和協議的目的是甚麼?(3分)
2.你認為美國退出一些國際性組織和協議,對中國外交之路有何影響?(6分)
3.就你的了解,中國在國際舞台的參與,跟美國有何不同之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首先是共同合作推動或達成一些目的,共享其中所得的利益,例如資料A提及的協議和組織,目的關於:貿易、改善環境和解決衝突危機;其次是增取在國際議題上的話語權。
2.參考資料B,美國退出多個國際協議和組織,使到許多本來由美國建立的一些秩序、一些全球合作,變得「群雄無首」;然而,卻正好給中國一個機會,擔當起領導者的角色,成為踏上大國外交之路的一個好開始,鞏固其大國的地位,增加對國際的影響力。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可以從風格方面分析,舉例:就北韓核問題,美國的態度強硬,更以軍事威脅,令國際關係變得緊張;相反,中國表現溫和,只以「勸喻」方式處理,顯得萬事有商量的姿態。同學亦可以就兩者不同的風格作出討論,探討哪一種較有利當前世界局勢的發展。)
視頻
‧《大國外交》共六集
http://tv.cntv.cn/videoset/VSET100360234340
書刊
《陸客不來,日本沒在怕!:解密「爆買」的關鍵,為觀光產業找出一條活路》
作者:中島惠 出版社:光現出版
載自2017年11月1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