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話寫作 道理要分明
2017.11.14今期專題可配合範文〈出師表〉、〈六國論〉作延伸閱讀
範文重點
思考角度
- 諸葛亮以前代歷史為例,對提升說服力有何幫助?
- 為何蘇洵借古諷今,不直接表達己見?
- 兩篇文章中,還有用到哪些論說技巧?
扣連古今
- 論說技巧在現代社會有何重要?
- 這些論說技巧如何在文憑試中文科中應用?
學習元素
- 語文知識:論說技巧、論點、論據、論證
- 考試攻略:寫作卷、說話卷論說技巧、常犯錯誤
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國與國之間的角力,武力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法,通過語言和文字,以道理說服對方,比動刀舞槍文明得多。語言文字的威力深不可測,但首先要掌握表達手法和邏輯思維。
上周考評局出版的《試題專輯》就指,考生在中文科卷一的論說文寫作,以及卷四小組討論的表現不佳,推論能力薄弱,經常引喻失當。我們就由界題開始,再一步步建立論之以理的能力吧。
以下是參考歷屆文憑試試題而設的作文題目,哪些可以運用論說技巧?
- 撰寫文章一篇,並以「經過今次,我終於明白人生的意義。」為末句收結全文。
(參考2017年第1題) - 雖然「影子」是常見事物,但可以引發聯想及牽動情緒。試以「影子」為題,就個人體會寫作文章一篇。
(參考2017年第2題) - 有人說緊張是好事,有人說緊張是壞事,有人說應付緊張需要經驗……試以「談緊張」為題寫作文章一篇,談談你對緊張的看法。
(參考2017年第3題) - 試以「失落過後,我卻看見了希望。」為首句,續寫這篇文章。
(參考2016年第1題) - 有人在運動之中感到滿足,有人在協助別人之中感到滿足,有人在某個時刻、場景之中感到滿足……,你在甚麼之中感到滿足呢?
試為「我在______之中感到滿足」補上一詞,並以此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參考2016年第2題) - 有人認為「衝動往往是成功的絆腳石」。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
(參考2016年第3題) - 試以「沒有社交網站的一天」為題撰寫一篇日記。
(參考2015年第1題) - 試以「遊戲看似浪費時間,但其實很有意思」或「遊戲看似很有意思,但其實浪費時間」為題寫一篇文章。
(參考2015年第2題) - 在現代社會,你是否同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參考2015年第3題)
答案:第2、3、5、6、8、9題
善用論說技巧 提升說服力
就算道理站在你那邊,如果表達方法沒有條理及缺乏邏輯,別人只會聽得一頭霧水。運用論說技巧,將觀點清晰、有邏輯地表達出來,令人更容易理解,有助提升說服力。中文科補習導師蕭源以「香港是否一個適宜居住的城市?」為例,示範運用論說技巧的鐵三角──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
論點
討論問題的時候,除了以主論點交代立場,還要提出分論點加強說服力。蕭源示範從影響生活質素的三個層面:安全、購物和交通入手,解釋香港是宜居城市的原因。
如果同覺得難以有條理、層次地鋪排分論點,蕭源建議採用「同心圓」方法思考,依次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角度出發,涵蓋不同層面。
論據
沒有論據支撐,論點就會失去理據,難以令人信服。通常論據包括事例、史例、語例和設例,也可以選取定律或理論解釋論點,但使用時要注意論據是否適用於要說明的論點。蕭源提醒同學小心論據的時效,在大部分情況下,例子愈新愈好,如果用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作例子,會比前兩任總統奧巴馬和喬治布殊為好,因為太久遠了。
論證手法
論證是運用論據闡述論點的過程,論證手法應該要多變化。在左頁例子,蕭源將香港與外國作比較,運用了對比論證;以藥物和手袋作舉例論證;把香港的交通網絡比喻為連接各個人體器官的血管。其實還有其他手法,例如歸納法和演繹法,大家應該靈活運用。蕭源建議同學練習的時候,嘗試一些較簡單的題目及運用實例思考,然後以列表形式,寫出不同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
同學試根據上面的Mind-map,構思一套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
寫作與說話卷 取分大不同
論說技巧適用於論說文寫作和小組討論,但如果只是純粹羅列論點、論據及作簡單論證,難以取得高分,甚至有機會成為「炮灰」。只有因應兩卷考試的特點,適當運用各種技巧才能突圍而出。
寫作卷:論說文跳出「好壞」框架
論說文題目的發揮空間可以很大,寫作時應根據題目要求,嘗試多角度思考,跳出純粹談及好壞、應否的框架。例如二○一七年文憑試其中一題要求考生談談對憤怒的看法,蕭源指如果想取得高分,就不能局限於論述憤怒是好事抑或壞事,還要討論得更深入,例如寫處理憤怒的方法、如果從不憤怒會導致甚麼後果?
蕭源亦建議文章採用「三立一破式」加強說服力,即三個立論,一個破論,通常比較高年級的同學才會學習這種技巧。他認為反駁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論點時,要提出充足事例。他以二○一六年題目「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為例,如果不認同這句說話,可以舉出冰皮月餅、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反駁,說明傳統不但並非包袱,還可以幫助創新。
說話卷:小組討論 着重兼論
小組討論也講求論說技巧,但思考時間短,較難組織論點及論據,如果收到題目後不知從何說起,蕭源認為可以收窄討論範圍。若討論交通工具應否播放電視節目,就要先搞清楚討論哪些交通工具和節目,排除不太重要的項目。
蕭源指兼論意識也很重要,假設題目有兩至三個選項,除了提出為何支持某一項,也要解釋為何不選擇另外兩項,他建議同學至少將兩成比重兼論其他選項。
同學提出論點及論據後,有機會被其他考生「攻擊」,甚至惹來「圍攻」。「有危就有機,被『天下圍攻』,代表有更多發言機會,我相信當大家被圍攻,應該嘗試從反面說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討論應否保留街市時,因支持保留而被圍攻的同學,可以提出『如果不保留,會否帶來更大的惡果?』」
常犯錯誤:避免罐頭化 小心離題
論說技巧並不容易掌握,同學寫論說文和小組討論時就有一些常犯錯誤。剛出版的《試題專輯》指考生引喻失當,批評考生引用的例子類同,蕭源認為這與同學的論據「罐頭化」有關。他再以「談憤怒」為例,「有些同學指喬布斯被趕出公司後感到憤怒,他以憤怒為動力,經過一番奮鬥終於返回公司。」蕭源指喬布斯重返公司,當中或有憤怒成分,但不能忽視他的個人能力。憤怒是百搭的理由,未必能完全解釋及支持所有論點,不應強行使用。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跳躍式思維」,蕭源以「財富愈多,社會地位愈高?」示範,「同學以李嘉誠為例,指他財富多所以多做善事,成功提高社會地位。這個推論太急,為何做善事地位就高?應該解釋,做善事能夠幫助別人,亦令人認同及讚賞他,所以社會地位高。」
蕭源補充,小組討論的主要問題是離題,「討論哪個活動能培養小朋友的惻隱之心,如果純粹說出何者對小朋友最好,這就是離題。」欠缺溝通、互動意識也很常見,「寫論說文不必與人溝通,但小組討論需要,但很多人往往自說自話,根本不是在溝通。」他觀察所見,也有不少同學說話時缺乏例子作論據,大家應當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