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大吹「港台」瘋喔!

2017.11.10
17866 17866

異鄉人看港台

  港人對台灣的愛慕之情人盡皆知,不但愛台灣歌、台劇、台妹,近年甚至有股移居台灣的熱潮,但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前陣子說出「香港很無聊」的言論,到底香港人是否只是「單戀」台灣?而成功移居台灣的香港人又有否幻想破滅?這次不看閃令令旅遊書,聽居港台灣人Joyce和居台香港人阿K談談他們的真實生活和對兩地的看法。

 

Joyce小檔案(台灣 > 香港)

職業:家庭主婦

居港年期:3年

最喜歡的香港食物:蝦餃

請用三個形容詞描述香港:忙碌、熱鬧、快速

最喜歡的一個香港地方:石澳

最推介香港人去的一個台灣地方:台東

facebook專頁:一杯港台鴛鴦半糖去冰

 

 

 

阿K小檔案(香港 > 台灣)

職業:傳媒

居台年期:2.5年

最喜歡的台灣食物:牛肉湯

請用三個形容詞描述台灣:先進、多元、博愛

最喜歡的一個台灣地方:東海大學

最推介台灣人去的一個香港地方:公共屋邨

facebook專頁: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

 

 

 

觀光背後 台女嘆香港生活難

  提起香港就會想起茶餐廳,台灣女生Joyce嫁到香港之後開始在facebook分享她在香港生活的點滴,為專頁改了一個甜蜜又地道的名字:「一杯港台鴛鴦半糖去冰」。Joyce回憶說當初毅然為愛離開台北家鄉,完全沒有擔憂來港的生活,沒想到在香港生活是另一回事。

 

香港人情味淡 台灣自來熟

  特意約J o y c e 在一家有名的茶餐廳見面,夥計「啪」一聲放下一碟雞批,原來Joyce最不適應的是香港服務業的態度,「一開始覺得服務員的態度很嚇人,我還不敢點餐!逛小店的時候,問店員幾條問題可能就會惹他們不高興,所以平常也不能放鬆地逛街。」因此Joyce覺得「人」是港台最大的文化差異,「香港人普遍比較冷淡,比如我推着嬰兒車的時候,香港人沒有台灣人那麼常讓路。」不少香港人對台灣的人情味大讚特讚,人情味也是Joyce最為台灣自豪的地方,「台灣人心境比較輕鬆,陌生人之間很容易就聊起來,而且很熱心助人。」不過當「情」字最大,法律就可能要屈居其下,Joyce笑言如果被捉到交通違規,可能只要拜託一下就過關。

 

告別遊客身分 始見繁華背後

  由遊客變為居民,Joyce不知不覺就在香港住了三年,現在點餐沒難度,對香港也有較深入的了解,「後來發現只要講得大聲跟明確,服務員就不會『兇人』,而且他們其實也不是真的兇,很大聲地『吓』只是聽不清楚的直覺反應。」加上之前因為完全不懂廣東話而沒安全感,現在聽得懂,也敢講,跟香港人相處變得比較輕鬆,可是因為廣東話有九聲六調,Joyce覺得發音比較難掌握,她曾經把「老爺」念成「老嘢」,「奶奶」念成「拉拉」,回想起來也不禁失笑。Joyce也發現,香港人比較冷淡的原因可能是生活步調急速,加上經濟壓力大,人才被迫得向錢看,「香港物價是台灣的兩倍,工資卻沒有翻兩倍,所以在香港生活很大壓力。」Joyce以前來香港出差都是逗留在銅鑼灣之類的中心地帶,吃飯由公司接待,一直覺得香港光鮮亮麗、熱鬧繁華,移居之後才發現香港貧富懸殊十分嚴重,「想不到有很多人生活在那麼小的『劏房』中,我還一直以為公屋只會在香港的鬼片出現!」這個真是屬於香港的黑色笑話。

 

台灣沒那麼便宜

  經濟和政治壓力把香港年輕人壓得喘不過氣,台灣成為「避難所」,媒體上都是「五十萬移民台灣」的標語,但Joyce認為大家把台灣的生活想像得太輕鬆、太便宜,「別人最常跟我說『在台灣魯肉飯只要二十塊而已啊!』,可是台灣現在只有很偏僻的地方才是這樣,而且難道要一輩子吃魯肉飯嗎?」香港人總覺隔籬飯香,又如港男一聽到「台妹」就十分雀躍,有說台灣女生比「港女」溫柔得多,Joyce認為這只是文化差異造成的錯覺,「香港女生個性比較直接、獨立、有主見,台灣人說話很婉轉,常常用『或許』、『可能』,所以聽起來沒那麼強硬。」

 

回台尋生活空間

  問Joyce未來會否繼續留在香港,她坦言有全家移居台灣的計畫,除了因為香港的經濟壓力大,她不諱言在香港住久了會感到無聊,因為香港人太多、停車難,假日也不知道要去哪裏。她想念台灣隨處可見的文創空間,雖然香港現在也不算是文化沙漠,不過還是難以成為像台灣的「文青」綠洲,「台灣有那麼多文創空間是因為有政府資助,而且租金低,香港地少,所以只把地用作經濟價值高的用途吧。」Joyce認為這倒不是普遍香港人的選擇,「香港很多有特色的地方都消失了,但很多香港人也喜歡老店、對文化有追求的啊,只是沒得選擇,更多是由政府決定。」

  另外一個計畫回台的原因是教育制度,Joyce的大兒子現在一歲,她知道很多家長會安排小朋友報playgroup、準備幼稚園面試,她和老公都不想讓小孩加入這個體制。香港生活不能處處盡人意,因此Joyce不時在專頁吐吐苦水,也會寫下在香港遇到的好人好事,幸好有老公互相扶持,在人來人往的茶餐廳中喝杯半糖走冰的鴛鴦,繼續一起為理想的家奮鬥。

 

 

 

「能文能武」 港人讚台灣人力爭權益

  「上岸」不難,但港人要在寶島站穩陣腳卻是後續的難題。一直任職傳媒行業的阿K移居台灣後,在facebook開設了專頁:「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寫下在台灣的樂與愁。雖然生活擔子不如想像中輕,但阿K眼中的寶島不減美麗,尤其是文化和民眾運動的旺盛風氣叫香港人望塵莫及。

 

港人難忍薪水差距

  阿K與太太都在台灣讀大學,早把台灣視為第二個家,由於希望讓子女在台灣就讀實行華德福教育的學校,兩年半前舉家移居到台南,「台南能體現台灣經荷蘭、清國、日本、中華民國統治的歷史脈絡。」阿K最喜歡台南這種充滿故事的感覺。

  回到第二個家,但下一頁還不是「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阿K坦言起初面對嚴峻的經濟困難,「一個有四、五年工作經驗的國際級酒店公關薪水約一萬港幣,這份人工根本養不起一家五口。」阿K當時連求職欲望也提不起,他又再舉例,「台南美術館副館長薪水也只有兩萬港幣左右!」他覺得香港人在台找工作不難,但習慣了香港的薪金水平,心理關口總是難以跨過,但台南消費較低,「慳慳哋」也可過活,說到底視乎個人對生活的要求,「我這兩年來都是接香港傳媒的Job,雖然收入不穩定,但至少薪金比較合理。」香港賺錢台灣使,無論你認不認同,但這的確是不少居台港人的生存之道。

 

台灣人非不食煙火

  台灣不是十全十美,但仍有不少地方令阿K讚賞有加,例如文化風氣,「台灣人喜歡看字,以我的Blog為例,有香港人反映說太多字,台灣人卻覺得剛剛好。而且這裏有很多展覽和文藝活動,例如台南有一條正興街,當中一間工作室的文青老闆以這條街做主題,推出了一本刊物,這條街更因此出了名。」雖說台灣不少文藝空間有政府資助,但咖啡店、書店常常半天只有一個客人,難道台灣文青不食人間煙火,食字就飽?「台灣人其實跟香港人一樣重視金錢,但他們較講究生活,而且台灣空間比較大,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機會相對較多。」

  台灣保留和活化了不少老建築,台南就有平安樹屋、十鼓文化區,換來念舊的美名,但阿K表示其實有些老建築也會突然被拆,「台灣人都好勢利,對經濟有利當然保留啦,我覺得他們更能從老事物中看到經濟意義!」說穿了雖少了分浪漫,但文化經濟也是經濟,軟實力也是實力,這是台灣為自己定位的智慧。

 

積極抗爭 助社會進步

  台灣有極端的兩面,談文化爾雅翩翩,談政治時馬上變了一個樣,阿K就十分欣賞他們捍衞自身權益的能力,「有人為了爭取人權足足絕食了四年!民進黨表現不好,當年的支持者照樣在總統府前無限期抗爭,雖然議員天天吵架又打架,但一切是為公義而做。」以阿K所見,台灣人平日不會大講政治,但遇到關注的議題時會去遊行、積極發表意見,「所以整個社會亦會不斷進步,人民得到更多保障和權益,例如同性婚姻合法化,還有多元教育,令到家長真正有選擇。」因此阿K更放心讓下一代在台灣成長。

  移居台灣的風氣愈來愈盛,阿K建議香港人不要用旅行的心態去考慮移民台灣,「最好先來住一個月,看自己是否真的能接受台灣的生活。」整天泡咖啡店、逛夜市的日子是旅行,跟22K低薪、餿水油黑心食物抗爭的是生活,希望移居的香港人準備好了嗎?

 

 

 

台灣月x艷台灣

中華民國文化部駐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在9月22至11月24日舉辦第十二屆「台灣月」,期間有各種富台灣特式的話劇、舞蹈、攝影活動,詳情可見https://goo.gl/UxWDuU。

 

八個聲調的台語

台灣人平日除了會說國語之外,還會說台語,即是在台灣通用的閩南語。廣東話有九聲六調,台語也有八個聲調,由於台灣曾被荷蘭及日本管治,所以台語滲入了兩國的詞彙,而且口語也有別於福建的閩南語。

 

誠品書店 台灣過江龍

台灣書業發展成熟,誠品書店以綜合性書店的形象大受歡迎,不但在台灣有41間分店,其後更成功進駐香港,於2012年在銅鑼灣建立第一間香港分店,尖沙嘴和太古也相繼開設了分店。

 

文言文教育爭議

香港將於2 0 1 8 年文憑試(DSE)開始考核12篇文言文範文,而在今年九月,台灣教育部課綱審查委員會則計畫將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減少。此舉引起社會各界爭議,反對者認為背後動機為「去中國化」,以及忽略文言文之美,而支持者則認為此舉能擺脫僵化的教育制度。

文:趙韻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