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操練試題 應戰範文回

2017.10.24
17864 17864

一、〈論仁、論孝、論君子〉(節錄自《論語》不同章節)

1. 《論語.里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考評局認為,曾子以「忠恕」二字說明相關道理,是希望指出「仁」具有內在及外在兩方面:追求建立自身的內在人格,以及對他人抱持應盡的責任感。試判斷以下哪些條目,是從內在來說明「仁」此德目?

①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② 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④ 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 ① ② ③      C ② ③ ④
B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A B C D
○ ○ ○ ○

2. 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一文,試判斷以下哪些陳述錯誤?

①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僅在於用心。
② 孔子認為人們在任何時候俱不應憂懼。
③ 只要做到「內敬外禮」,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孝行。

A ① ②      C ② ③
B ① ③       D ① ② ③

A B C D
○ ○ ○ ○

二、〈魚我所欲也〉(節錄自《孟子.告子上》)

3. 以下俱為《孟子》一書所提及有關「義」的具體內容。試判斷這些選項當中,哪些是〈魚我所欲也〉一文中「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一事中乞人所堅守的「義」?

A 羞惡之心,義也。
B 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C 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D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A B C D
○ ○ ○ ○

4. 根據〈魚我所欲也〉一文,試判斷以下哪些選項符合文中所論及的「義」?

① 2010年四川發生七級大地震,黃福榮不顧自身安危,離開後仍跑回災場協助救援,最終救出四名生還者。
② 港視不獲發牌,王維基無奈解僱員工,自覺虧欠員工,故依例賠償外,更向每人派發「萬元利是」以示感謝。
③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泄漏事故後,肇事的東京電力公司中有五十名員工冒着核輻射的威脅,自願留守核電廠進行搶修,避免核災惡化。

A ②      C ① ③
B ③      D ① ② ③

A B C D
○ ○ ○ ○

三、〈逍遙遊〉(節錄自《莊子.內篇.逍遙遊》)

5. 以下何者是「拙於用」的代表?

① 越人。
② 宋人。
③ 狸狌。

A ①     C ① ②
B ②     D ② ③

A B C D
○ ○ ○ ○


6. 以下何者為第2段的合理解讀?

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② 天生我才必有用。
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A ①      C ① ③
B ②       D ② ③

A B C D
○ ○ ○ ○

++++++++++++++

參考答案

一、〈論仁、論孝、論君子〉(節錄自《論語》不同章節)
1. D
解說:
朱熹《論語集注》有云:「盡己謂之忠,推己之謂恕。」是知考評局所言,「仁」具有內在及外在兩方面此說,當中的內在是指「忠」,外在是指「恕」。根據題目所問,所謂內在是指追求建立自身的內在人格,而題目的四條目,①所說的是志士仁人不應為求生而損害仁德,更應該捨生成仁,故是指追求建立自身的內在人格;②所說的是君子在「仁」與「得到富貴」、「離開貧賤」間,會選擇仁德,故亦是只與自身的內在人格建立相關;③所說的是仁者及智者不會受外物所影響而失去仁德,此亦是自身內在人格的建立;④所說的是行仁應由自身做起,當中「天下歸仁」是指天下會稱呼你為仁人,故亦是屬於建立自身的內在人格。

2. D
解說:   
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一文,有云:「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此句所說正是君子與小人心貌上的不同,故並非只是在對待他人的用心上有所不同,故第一項陳述錯誤。又,根據「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句,當中所說的正是孔子要求人們為了父母的年老而感到憂懼,故第二項陳述亦是錯誤。另外,根據「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一句,所說的正是子女需要在父母犯錯時作出提醒勸告,故第三項陳述亦是錯誤。


二、〈魚我所欲也〉(節錄自《孟子.告子上》)
3. C
解說:   
「羞惡之心,義也。」所說的是羞恥之心,「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所說的是君臣間禮義之道,「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所說的是合宜之意,「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所說的是尊敬順從兄長。〈魚我所欲也〉一文中「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一事,是指乞人不接受無禮的施捨,當中所謂的「無禮」,就是指不合宜,故乞人所堅守的就是「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一句中所指的合宜之意。

4. D
解說:  
根據〈魚我所欲也〉一文,文中所說的「義」是指合宜之事,亦即是做適宜做的事。第一項陳述,黃福榮本已離開危樓,卻基於自身的正義感及認為自己有拯救他人的能力,因而回到危樓,此明顯符合文中所說的「義」。第二項陳述,王維基與員工只是僱傭關係,本來解僱員工亦只須依例賠償,卻基於自身的責任感,認為自己需要為港視不獲發牌一事負上責任,因此自覺虧欠員工,故向每人派發「萬元利是」以示感謝。王維基的行為,實為基於責任感行合宜之事,故亦符合文中所說的「義」。

至於第三項,該五十名員工亦是出於責任感,在可以選擇離開核電廠的時候,仍自願留在核電廠進行搶修,相關的行為無疑是合宜的事,故亦
符合文中所說的「義」。

三、〈逍遙遊〉(節錄自《莊子.內篇.逍遙遊》)
5. B
解說:  
越人沒有接觸不龜手之藥,談不上拙劣精巧,只是因為敵人用了此藥,自己吃虧戰敗,所以不是。宋人有此靈藥,而不知可以用於軍國大事,藉此封侯拜相,所以拙於用。狸狌之例,是說明表面有用之物,可以會自招厄運,而無用之物反能保存自己,並非討論用物的精拙,所以錯誤。

6. C
解說:  
第2段之用,可以有兩個層次的解讀。首先,「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指,在一個比較點上較差劣的一方,或在別的比較點上較優勝。狸狌靈巧,勝於斄牛之笨拙,但狸狌會因此墮入陷阱而死,斄牛卻安然無恙,所以正確。其次,狸狌靈巧,是為有用,但卻墮入陷阱而死,是為無用,狸狌是同一狸狌,兼具有用無用兩種性質,而生死殊異,猶如一座山,從不同角度觀察,會對其有不同認識。

「天生我才必有用」重點在於人人有用,沒有無才無用之人,主要指個人才能,而文中事物可能沒用,但有特殊環境下沒用反而帶來好處,這是適應環境後的結果,可知兩種「用」層次概念都有不同,所以錯誤。

文:林溢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