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讀中史能否學好中文
2017.11.10題目
「修讀中史對學習中文有幫助。」你認同嗎?
資料一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終於為爭議多時的中史獨立必修一錘定音,要求全港中學下學年起,把初中中史成為獨立必修科,約一成現時採用兩史合併或綜合模式的中學須「歸隊」。不少中學歷史科教師同程尚達傾開,質疑當局不顧校情與教學成效「一刀切」,而教育局在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卻留有一定彈性,值得討論。
現時全港約一成採用兩史合併或綜合模式教授中史的中學,另有少數中學雖以獨立科目施教,但未必開足三年,在新措施下,這些中學均須在下學年起,全面落實把初中中史轉為三年的獨立必修科。
摘自《星島日報》2017年10月16日F01
資料二
文有兩種,一為實用文,一為文藝。學習語法知識的確對實用文幫助甚大,「簡潔清晰」,是實用文字的必備條件。至於文藝,要知道語法知識「偶爾」也會窒礙創意。創作,從來都是天馬行空的事情。文辭好,好些句子也是不合語法和邏輯規律的。「語法通」、「邏輯對」、「修辭好」在文藝裏需要有一個完美的和諧。又,「我的寫作能力能隨着⋯⋯」云云,句子裏「能力能」的組合有機會妨礙理解,何不寫成「我的寫作能力可以隨着⋯⋯」,豈不更為清晰?這就是漢語節律學。
摘自《學生修讀中文心聲幾句──兼談如何提升中文能力》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
資料三
必須指出,初中教育對學生乃是基礎教育,對學生往後的學習起關鍵作用。至於,中史科對各個文科科目而言,更有着中流砥柱的意義。我國歷來有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因此不管學習中文、文學、文化、儒釋道思想等,全部離不開歷史故事。學生如能在三年初中掌握中國歷朝的脈絡、特色,師生教學上述學問時,必然水到渠成。以中文老師、家長、學生均感頭痛的「文言文教學」說明問題。中學接觸到的文言文,沒有一篇能抽離作者處身的時代背景,純粹從「作者已死」的角度去賞析。學生沒有整全的歷史概念,單靠死記硬背,自然覺得句句「詰屈聱牙」。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1月9日F02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中文和中史有何關係?
‧ 學好中文有何要訣?
‧ 中史如何可以幫助學習中文?
論點參考
鄧銘心(專欄作家)
他們就這樣知道中國原來有不同朝代,宋朝之後是元朝,而故事就發生在宋元之間。中原以外的地方住了蠻夷,曾經四分五裂,國家好不容易統一起來,人民才變得安定。從電視上孩子看到古人的衣着,不同部族的生活文化,還把「射鵰英雄傳」這幾個頗多筆畫的中文生字認熟了。
何文匯(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創校校長)
中學中國語文沒有範文那十年,我一些教中文的舊學生稱之為「十年浩劫」。現在重設範文,有文言文十二篇,只是聊勝於無。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記誦,看而不記再多也沒用。
陶傑(著名作家)
中國歷來之精緻文化,讚頌之人格、情感、美感,均與今日之現實徹底脫節,這才是今天學好中文最大的一道障礙。譬如唐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前兩句濃彩:鳥鳴之熱鬧,酒旗之俗艷,一片紅紅綠綠;後兩句卻用淡墨,眼前熱鬧,對比往事蒼茫,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盛景,到後來只餘想像,除了古寺不復,連傳統美學之「煙雨」也失落已久,今天的中國人只知道霧霾。
觀點舉隅
甲同學:不認同讀中史有助學中文
我不認同「修讀中史對學習中文有幫助」。首先,學好中文,必要理解中文的文法、語音、修辭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中史學科中沒有觸及的。雖則修讀中史無形中可以學得更多生字,但此卻未必有助於提升整體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不少外國人學得一手好中文,但他們都未必有修讀過中史;比如了解更多有關唐代的歷史後,並不一定會令學生的唐詩水平有所提升。可見,中史與中文沒有正面和必然的關係,此足以反證,修讀中史並不一定對學習中文有所幫助。
乙同學:認同讀中史有助學中文
我認同「修讀中史對學習中文有幫助」。首先,不少文言文都有歷史背景,如果有修讀歷史,掌握中國歷朝的脈絡,進入作者處身的時代背景,引導文章有更整全的概念,有助理解文意,毋須單靠死記硬背,學習自然事半功倍。其次,讀了中史,對歷史產生興趣的話,學生自然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學習中文,從而去了解歷史,那樣中國歷史就可以成為學生學習中文的動力,變相鼓勵學生學好中文。所以,修讀中史對學習中文有莫大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