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新世代 慎防電子病纏身
2017.11.06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解說
上述情況是臨牀心理學家Dr. Kimberly S. Young編制的網絡成癮測試,假如你出現5項或以上這些行為,便屬於上網成癮,部分學者認為上網成癮屬於精神病的一種。香港大學在2014年以這個診斷標準,對全世界七個區域31個國家地區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約有6%的人網絡成癮,據此數據估算,全球有網癮的人口已近4億。
爹親娘親 不及手機親
生命中有甚麼不可或缺?是水、空氣和食物嗎?早前有調查發現,七成六受訪港人表示,「手機」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電子產品,沒有手機會「不能活」。為了上網,香港的小學生更不惜代價:
沉迷電子產品 香港趨年輕化
現在小朋友的玩意,不再是公園的鞦韆,也不是房間裏的洋娃娃,而是手上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據港大於2016年進行的研究發現,74.8%香港兒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多於兩小時,遠遠高於美國的20.8%及中國北京的47.4%。而港人使用互聯網及電子產品亦有年輕化趨勢,學前兒童開始使用電腦的年齡中位數是兩歲,而開始使用平板電子產品的年齡中位數只有十六個月大,而年紀最小的更只有一個月大。
港童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愈來愈早,原因之一是不少家長視之為「電子奶嘴」,作為安撫兒童工具;加上電子學習漸趨普及,學生在上課日子平均使用三小時電子產品,亦增加了他們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此外,學生面對沉重的學習壓力,有人選擇以打機逃避,或藉此與同學建立友誼。本港打機成癮問題普遍,近一成學童有打機成癮問題,隨着更多更新的網絡平台、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面世,這個數字勢必會上升。
幼童不宜 科技專家禁孩子使用
根據衞生署指引,不足兩歲的幼童不應接觸電子屏幕,幼稚園學生每天不應使用電子屏幕超過兩小時,以免令兒童因自制能力較低而對產品沉迷和成癮,而且也會對眼睛、骨骼等帶來健康風險。實際上,不少科技界巨擘並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例如微軟創辦人蓋茨的三個孩子到了十四歲才有手機、已故蘋果教主Steve Jobs和twitter創辦人Evan Williams亦沒讓孩子玩iPad等電子產品,做法與香港一般家長大不同。
電子病 傷身又傷心
除了身體上的「電子病」,過度沉迷電子產品亦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最明顯的是成癮。英國心理學家Aric Sigman指出,大腦對電子遊戲的反應與毒品及酒精無異,五歲時看電視與打機時間愈多,九歲時有更大機會出現行為和情緒問題。而且電子產品功能愈齊全,用家的依賴亦愈高,成為了「FOMO(Fear Of Missing Out)社交控」,即錯失恐懼症,對心理和社交有不良影響,如出現抑鬱、語言能力減弱、社交恐懼症、過度活躍症等。
電子學習優與劣
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近年已廣泛在世界各地應用,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地。電子學習是世界當前趨勢,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必然更長;而電子教科書更被各地書商視為未來世界最大的電子書及閱讀器市場。可是,亦有對此持反對的意見,值得大家探討其優與劣。
小結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本身確實為人類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不少便利,亦是時下大趨勢,但家長應從小灌輸子女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知識,令他們懂得預防上網成癮,不要變成沉迷和被支配。
Mindmap:沉迷電子產品年輕化的原因與影響
相關概念:3C產品(3C Product)
所謂3C,是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和消費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的綜合簡稱。隨着科技進步,3C融合發展,將三種數字化電子產品的功能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使其功能更加智慧化、多元化,使用更方便,例如多媒體電腦、可上網電視、可拍照手機等數碼融合產品,已經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多功能、高集成的數碼技術將是未來的趨勢,IT產品亦必將緊隨這一潮流。
相關新聞事件簿
沉迷電子產品情況
‧沉迷電子產品年輕化:兒童沉迷使用電子產品,問題有惡化趨勢。衞生署最新調查發現,百分之十三小學生每天平均上網三小時以上,遠高於三年前調查的百分之二點六,亦有更多學生表示因使用電子產品與父母爭執、放棄外出活動、減少睡眠及影響學業。調查又發現,學前兒童平均一歲已接觸智能電話、兩歲接觸電腦。(2017年8月)
‧電子產品成「e奶嘴」:港孩愛上電子產品,是十分自然的事,嬰兒時期還未懂行路說話,就對父母那部「手機玩具」着迷,而父母為求清靜,亦樂得讓孩子沉溺於「e奶嘴」之中。這種「電子癮」一旦形成,只會愈來愈深,到了上幼稚園和小學,就欲斷難斷了。(2017年10月)
沉迷電子產品的影響
‧電子病影響身心:染上「電子癮」的結果與吸毒無異,對心理發展與體能都有不良影響。港大醫學院的專家指,五歲時看電視與打機時間愈多,九歲時有更大機會出現行為和情緒問題,包括專注力不足,以及有過度活躍症風險。長期沉溺於電子產品,肌肉和心肺功能也會下降。
學童成為「低頭族」還有其他影響一生的副作用,香港脊科基金去年為一千多名學童做檢查,發現逾六成有「寒背」問題,部分原因是經常使用手機與平板電腦,影響頸骨弧度;眼科醫學院亦早已提出警告,指三分一幼兒於兩歲前就接觸電子產品,會令眼睛健康受損。(2017年10月)
避免「電子癮」的方法
‧由家長做起戒兒童「電子癮」:(一)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指引,盡量不要讓兩歲前的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二)勿讓電子產品變作幼兒的「電子保母」。兩歲過後,若幼兒真的開始要使用電子產品進行學習,家長亦應陪伴在側,並限制使用時間,以免造成不良的影響;(三)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機不離手,在子女面前樹立好榜樣;(四)平日的親子活動宜多進行戶外體驗,給予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機會,對幼兒學習及成長的發展效果更佳。(2017年9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南韓政府在2011年立法禁止16歲以下人士在凌晨上網打機,去年更把電子遊戲、酒精、依賴性藥品、網絡、賭博定為五大上癮物,須要進行疾病管理,並計畫將在南韓中小學實施網絡遊戲和智能手機上癮早期篩檢,針對管理高風險群。
資訊局安全機構也於2013年初開始定期為學童、年輕人和成年人在電子遊戲成癮問題,進行全國問卷普查,並成立預防中心培訓心理學家及輔導員,針對調查發現的高風險個案,為有成癮傾向的人進行預防教育和治療。而機構也會在官方網頁放上問卷,供有需要家長填寫,及向機構求助。
資料來源:2017年《經濟日報》
多角度思考
1.你認為資料A表達了甚麼社會問題?(4分)
2.試從家長、學校及政府角度出發,各自提出有效的建議,避免幼童沉迷手機。(9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上網成癮:漫畫繪畫出類似吸食毒品的圖像,將智能手機比喻為毒品,諷刺都市人對智能產品成癮,損害自己身體而不自知。
2.
家長:可與子女共同制訂每日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並向子女分析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的影響及相關風險。
學校:舉辦更多課外或義工活動,擴闊學生社交圈子,避免長時間專注在智能手機上;可在不同課程中,讓青少年了解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對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的影響,加深其認識及理解。
政府:推廣適當及適時使用智能手機;更可增加資源及撥款,為成癮的青少年提供輔導服務,又或要求商界售賣智能手機/電玩時,勸告用家長時間使用的風險。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電子教科書適用書目表」推行第二年,但實際採用的學校不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屬下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日前公布調查,發現課堂上老師使用電腦與網絡教學時數愈多的學生,PISA成績卻愈差,可說為電子教學倒了一頭冷水。
依據OECD六十八個會員國學生在校內外使用電腦時數、老師把電腦作為教學工具的時數,與學生成績進行交叉分析,結果發現最熱衷電子教學的瑞典,雖然學生每天在校內上網時間平均近四十分鐘,超過平均值的二十五分鐘,但無論閱讀、數學與科學等PISA成績,均躋不入前十位。以PISA分析,在課堂上每天使用網絡逾四小時的學生,無論在紙本及數位閱讀與數學能力,成績結果均是最低。
調查又發現,香港學生平日每周校外上網一百一十一小時,周末則為一百六十四小時,但每日上網逾六小時的學生比例僅百分之七,較不少國家及地區學生的上網時數少。校內使用方面,香港平均兩人一機,平均八成三人在校內使用電腦,比例與歐洲多國相若,但本港在紙本及數位閱讀與數學能力,成績均列於三甲。
資料來源:2015年《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試列舉兩個原因,解釋為何電子學習在香港仍然未能普及。(8分)
2.「電子教學較紙本教學有更佳的教學果效。」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理據。(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配套和設備限制:以硬件為例,全港的中小學校的WiFi網絡鋪設的進度不一,沒有穩定的互聯網連接速度,則難以應付大量學生同時連接網絡所產生的流量。
‧電子課本的選擇有限:電子課本的選擇不多,且質素參差,形式不夠多元化,未能善用電子書的互動特點,影響教學成效;出版電子書價錢不便宜,距離普及仍然遙遠。
‧教學質素:教師對電子產品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一,在教學模式上要重新適應,轉變過程可能影響教學質素。
2.
同意:電子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即使因各樣原因錯過教學內容,亦可以在課後時間自行重溫,既不會影響全班進度,亦可照顧個別學習差異。
不同意:較適合主動、自制力高的學生,因數位學習強調主動學習和自我學習,學習流程、進度主要靠學生自己掌控,若無法自律或怠惰,很容易荒廢學習。
參考資料
網頁
‧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internet/report/files/e_report.pdf
載自2017年11月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