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談善惡有報的因果
2017.11.03題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
「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唯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於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於後世,而庇賴其子孫矣。」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於脩者,並揭於阡。俾知夫小子脩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摘自 歐陽修〈瀧岡阡表〉
解說:
做好事沒有得不到好報的,只是時間的遲早,這是常理呀。我的祖先,積善修德,應當享受隆厚的回報,他們雖不能親身享有,但身後得到賜爵贈封,光榮褒揚,得到三朝的賞賜,這就足夠顯揚於後世,而庇蔭他的子孫了。
資料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摘自《易經》
譯文:
積德行善的人家,肯定有好事在後面等着;缺德做惡的人家,以後會倒霉遭殃的。
資料三
小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都懂因果,其實見樹不見林。這人做了好事,所以得好報;那人做了壞事,所以得惡果。反過來也一樣,得好報的人因為做過好事,得惡果的人因為做過壞事。
然後我們長大了,以為自己成熟了,對因果看得更透徹。原來許多人種善因卻不得善終,殺人放火金腰帶,因果全是自欺欺人的謊話。一轉念,我們要不下決心替天行道,讓那些惡棍嘗嘗應得的苦果;要不就乾脆找個理由當惡棍,反正天道不仁,我又何苦要逆天意自找難受?
再然後,我們中間偶然有那麼些人,在那麼特別的情景裏開了竅。幸與不幸,我們終於明白因果是條長得看不見始終的小溪。我種的因,不一定由我來承受其結果;我吃的果,無論甜苦,往往跟我個人的思想行為無關。
摘自《JET》〈水滴與因果〉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何謂善有善報?
‧ 何謂惡有惡報?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時間限制嗎?
論點參考
李碧華(著名作家)
壞人或理虧的惡人,搶先投訴、誣衊、歪曲事實、企圖開脫,是雙重罪行。世上這種惡人不少,正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在強權霸道政治圈中最常見。
黃國鉅(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
最後發現好人有惡報,壞人有好報,我們便很沮喪,只能在戲劇中找個安慰。
林夕(著名填詞人)
只相信報應、只望報應的,其實都是有些壞的笨蛋,他們只聽過「惡人自有惡人磨」,沒聽過「沉默也是幫兇」。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同「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我認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概念早已在中國不同的經典中提及過,基本與佛家常提及的因果相似,做了好事,就會有好回報。比如,香港社會中,也不少好人好事,如著名「深水埗明哥」便因為經常派飯給貧窮的人,於是得到大眾的支持,當他抵不住貴租的時候,也馬上有善心的業主因為欣賞他的善行而以較便宜的租金義助明哥。
另一方面,社會上做惡事的人,如劫匪伏法後都會得到應有制裁,由是可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存在的,只是不會馬上看到報應的出現,如中國古代做了惡事的秦檜,他沒有受到報應,卻得千古罵名,如歐陽修所言,一切只是遲早的問題。
乙同學:不認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我不認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首先,世上有不少惡人都沒有得到其應得的報應,比如不少中外著名的連環殺手,如美國「黃道帶殺手」多年沒有落網,即使行惡殺人,最終也沒有得到報應。其次,中國古代有不少貪官如秦檜,做了壞事,不但沒有惡報,還升官發財,縱使他得到千古罵名,但當世的他卻沒有受苦,而受苦的可能只是他的後代;反之,他的後代即使沒有做壞事也得白白承受,可以說惡人未必得惡報。
再者,好人得好報也不是必然,千古間多少忠臣如比干、岳飛,為了國家出盡全力,卻因忠言逆耳,或因功高蓋主慘死,這些例子都已經證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一句導人向善的話,並非真正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