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國人看待鬼神的態度

2017.10.31
17803 17803

題目
以下三句說話,哪一句較能表現今天中國人看鬼神的態度?
1. 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2.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 死亡就是一片虛無。

資料一
      農曆七月十四日是「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又稱鬼節。因為中國人相信農曆七月為陰間鬼門大開的日子,陰間的鬼魂可以自由進出到陽間尋找食物和衣着。人們為了接濟祖先,和安撫飢寒交迫的遊魂野鬼,便舉行一些祭祀活動,表達對先人的一點孝心,並藉此超渡幽魂,使地方安寧和諧,也使居民安居樂業。尤其各區每年總有不少自殺事件、交通事故和各種意外,街坊善信為求心靈上的平安便在農曆七月間,舉辦「盂蘭勝會」。
摘自民政事務處「香港南區遊」網站

資料二
      昔者燕簡公殺其臣莊子儀而不辜,⋯⋯燕簡公方將馳於祖塗,莊子儀荷朱杖而擊之,殪之車上。當是時,燕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燕之《春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摘自《墨子.明鬼》
語譯: 從前燕簡公殺了他的臣子莊子儀,而莊子儀是無辜的,⋯⋯燕簡公在前往沮澤的路上,莊子儀扛起了紅色的木杖打他,殺死在車上。當時燕國的隨行者沒有人沒看見,遠方沒有人沒聽聞,這件事記載了在燕國的《春秋》裏。⋯⋯那鬼神的存在,難道還要懷疑嗎?

資料三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摘自《論語.先進》
語譯: 季路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沒有侍奉好,還談甚麽侍奉鬼神?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麽一回事?」孔子說:「生都不了解了,還談甚麽了解死?」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這三句說話分別反映甚麼態度?
‧現代中國社會是甚麼狀況?
‧ 這種社會狀況怎樣影響中國人看待鬼神的態度?

論點參考
習近平(中共總書記)
       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王作安(中國官員)
      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黨員幹部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還要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幫助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正確看待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正確對待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等人生際遇,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觀點舉隅
甲同學:支持相信世上有鬼
      我認為「鬼神之有,豈可疑哉」較能反映現代中國人怎樣看鬼。這句話出自《墨子.明鬼》,明確支持世上有鬼。中國自古就有鬼神的信仰,發揮着監察在生者行為的作用;傳統有不少習俗跟鬼神有關,這些習俗都沿襲了下來,直至今天仍有很多人奉行。由此可見大家都相信鬼的存在。
      清明或重陽的時候,很多人會去拜山掃墓,為已去世的祖先供奉香燭、牲禮、紙錢,這個習俗有孝敬祖先的意思;或者農曆七月有盂蘭盆節,代表陰間鬼門打開,不少人會在那段時間舉行祭祀活動,安撫遊魂野鬼。這些行為很清楚的表示,中國人認為「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乙同學:支持「信則有, 不信則無」
      現代中國人的鬼神觀應該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儘管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整體上還是處於發展階段;同時國內也有不少問題,像貧富懸殊、產能過剩。因為這些狀況,大部分人其實都忙於 工作,創造自己的事業,改善生活條件。在這種環境下,哪裏還有時間思考到底鬼是否在?與其思考這種問題,還不如好好休息,或看個電影放鬆。這跟孔子所說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很接近──生前的事都應付不了,還談甚麼死後的事?
       今天很多人仍然實行傳統習俗,像掃墓、燒紙錢,不過是約定俗成、人做我做而己,不代表大家心裏相信有鬼。中國的鬼神信仰本來就不是很紮實,所以有「信則有,不信則無」的說法。「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比較貼近現在中國人的心理。

丙同學:認為中國人不信有鬼
      我認為「死亡就是一片虛無」才是現代中國人心態的寫照。原因是,中國的執政黨共產黨是無神論支持者。馬克思(共產)主義本質就是唯物主義,不相信超自然力量。截至二○一六年,中國總共有近九千萬中共黨員,這些人自然不信有鬼。事實上,從全球角度來看,隨着科學發展,宗教信仰的支持力量也比從前減少。所以中國人應該不信有鬼,「死亡就是一片虛無」最能反映現時中國人的心理狀態。

 

文:萑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