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政報告》與你息息相關
2017.10.25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衞生
主題:生活素質+身分和身分認同+自我了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解說
答案︰B
《施政報告》(Policy address)是由行政長官所發表的報告,配合立法會的年度,每年在十月發表一次,之前的特首董建華及梁振英曾經更改在一月發表。
《施政報告》由特首宣讀,是其未來的施政理念、政策、措施,事前亦會向各界別諮詢,以改善政治、經濟、社會、民主等各方面,所以有評論認為,《施政報告》最大的作用,不僅是在每個政策範疇上花多一點錢,或者多做一些事,而是讓香港最高領導陳述其施政理念,藉此凝聚民心。
此外,立法會議員須聽取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並進行辯論,最後進行投票。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展現施政新風,派錢手鬆,總數豪派超過七百億元,並指應有條件「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列出政府二百多項新措施。以通識教育科的角度,可以用甚麼相關概念去理解?討論點應該聚焦在哪些地方?
相關概念: 生活素質
‧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首置居」先導計畫選址觀塘安達臣道一幅私人住宅地段,估計可提供約一千個單位,家庭月入5.2萬至6.8萬可申請。
‧「綠置居」恒常化,鼓勵有能力的公屋租戶按置業階梯向上流,同時騰出公屋單位予輪候人士,以加快公屋租戶流轉,首期將四千八百個位於火炭的新落成公屋單位轉作「綠置居」。
‧推出免入息審查公共交通津貼,每月開支超過400元,政府會補貼百分之二十五,300元為上限。
‧將法定侍產假由三天增至五天,維持可領取五分之四月薪做法,暫不會轉為全薪。另外,研究產假由十星期延長至十四星期,與國際看齊,每年約五萬人受惠。
‧落實在東涌、天水圍和洪水橋興建新公眾街市,以及考慮由非政府機構營運。
‧檢討「限奶令」。
討論點
針對房屋措施,有意見認為現有公屋租戶購買「綠置居」,不設資產審查及入息上限是不公平及不妥當,而關注基層組織就批評,措施會進一步延長公屋輪候時間。新措施之一的交通津貼方面,同樣毋須審查的關係,水貨客也受惠,擔心變相鼓勵走水貨,亦有指「一百幾十」的津貼作用不大,倒不如港鐵直接減價,又或把這些小恩小惠的津貼轉而用在更有需要的範疇上。
相關概念: 青少年政治參與+個人成長
‧特首提出「三業三政」,鼓勵年輕人議政、論政及參政,提出將中央政策組改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招聘最多三十名年輕人,會以兩三年期的非公務員合約形式獲聘。
‧委任更多青年加入各政府委員會,目標提升青年成員比率至15%。
討論點
全長近五萬字的《施政報告》,「青年」出現了七十七次,比三十九次的「房屋」還要多,看似看重青年的意見,但有指政府過往任用的青年,甚少是二十多歲的真正青年,反而是三十多四十歲的壯年人;而各政府委員會的角色,似是花瓶,諮詢作用存疑,是否真正可以聽取下一代的意見,值得商榷。
相關概念: 可持續發展
‧於明年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取代今年初才成立的「保育基金」,統籌各部門處理鄉郊計畫,預留十億元進行活化及保育工作,優先在荔枝窩及沙螺洞推行。
‧配合垃圾徵費,推出中央收集廢樽計畫,環保署又成立外展隊到屋苑教育居民乾淨回收。
討論點
環團認為,保育鄉郊土地最大困難是涉及私人土地業權,當初倡議「保育基金」可用作回購具業權爭議的私人土地進行保育,指新政策的撥款用途變更,未必能解決核心問題。而減少垃圾的核心應是源頭減廢,而乾淨回收只是在棄置垃圾的一刻有所幫助,整體回收業的發展如何,未有配合。
相關概念: 公共衞生+人口老化+勞動人口
‧政府會擴大資助有特殊臨牀需要的病人參與恩恤用藥計畫,為所需特定藥物提供資助,並納入關愛基金的援助項目。
‧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並在葵青區設立醫社合作的地區康健中心,減醫院專科壓力。
‧為資助安老院舍提供較大彈性輸入外勞,明年四月落實為家務助理及個人照顧員加薪、引入樂齡科技後,政府會同步向勞顧會探討為資助安老院舍輸入外勞,認為輸入外勞有助未來長者對院舍需求大升四至五倍的需求。
‧計畫在明年度第二階段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畫」中再額外增加一千張服務券,亦會投放額外資源,加強社區和家居照顧服務,縮短服務的輪候時間。
討論點
業界人士質疑社署曾否檢控不合規格的院舍,或誇大人手短缺而要輸入外勞,指出輸入外勞只會迫令本地勞工轉行;社區服務券方面,應用本身多限制,增加數目意義不大,而且會將照顧服務推向市場化,治標不治本,未能整體解決輪候問題。
相關概念: 知識型經濟
‧設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
‧首次訂立目標,五年後本地研發總開支佔GDP比率倍增至1.5%,達450億元。
‧啟動5億元「科技專才培育計畫」,包括資助企業聘用創科專才。
‧為大學研究資金額外預留不少於100億元;另撥30億元,為修讀大學研究院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
‧政府採購方面,研究加入創新及科技為相關採購要求。
討論點
香港要發展知識型經濟,須要甚麼條件?
相關概念: 身分認同
‧全港中學下學年起,把初中中史列為獨立必修科,現時全港約一成採用兩史合併或綜合模式教授中史的中學須要轉制。
討論點
把中史列為初中必修科,對國民身分認同有何影響?
相關概念: 城市規劃
‧撥出七億元予發展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包括「數碼個人身分」、「多功能智慧燈柱」等;設立大數據分析平台,市民有望於三年後能以單一數碼身分,進行政府和商業上的網上交易。
討論點
參考外國例子,從「智慧城市」概念出發,你認為香港還有哪些方面可以改善以提升生活質素?
相關概念: 共享經濟
‧六萬平方呎的「青年共享空間計畫」,預計明年上半年推出,由活化工廈商廈業主以不多於三分之一的市值租金出租樓面,支持初創企業及文化藝術發展。
討論點
「共享經濟」是全球趨勢,共享空間能否為青年提供創業的幫助?另一角度來看,有甚麼誘因鼓勵工廈業主參與計畫?
社會問題 有待解決
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少涉及爭議性政策,以派糖為主,如大幅改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提供稅務優惠、交通津貼更是不設門檻,務求受惠層面廣泛。事實上,民調顯示,整體平均分達六十二點四分,比上屆政府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為高,看似市民感到滿意。
不過,坊間亦有意見認為特首沒有觸及一些社會正在面對的核心問題,似乎只想藉小恩小惠博取掌聲,指《施政報告》未有着墨的範疇包括:
政改
特首在五萬字的報告中,沒有提及23條立法及重啟政改,在立法會的發言中亦沒有提及民主議題,被指對政制改革避而不談。
學童自殺
接二連三發生學童自殺案,有議員指特首沒有表示關注,亦無相關措施或討論。
勞工
樂施會及職工盟批評,政府應在維持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計算方式不變的前提下,盡快提出全面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新方案,並訂立執行時間表,以保障全港在職人士的退休權益;最低工資實施一年一檢,確保最低工資升幅追上通脹。另外,標準工時、劃一勞工假十七日、集體談判權等均沒有提及。
醫療
雖然《施政報告》內有提及一些醫療範疇的改善方法,可是最迫切性的醫院病房加牀、縮短各種服務的輪候時間、醫護人員人力資源問題等,未有說明解決方法。
文化發展
特首雖有提及考慮重啟工廈活化計畫,但沒有具體細節,如預留多少部分予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租戶;由誰去判定哪些團體合乎標準、租金水平如何等。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施政報告》提及決定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畫」,建議將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定於四百元,並為超出這個開支水平的餘額提供百分之二十五的補貼,上限為每月三百元;要「盡取」補貼,每月車資需有一千六百元,補貼下接近八折乘車。計畫將以不記名及個人化八達通為單位計算,消息指,當局將每年在庫房撥出二十億元作恒常優惠,料二百萬人受惠。
計畫會涵蓋港鐵、專營巴士、綠色專綫小巴、渡輪及電車等的費用,當中,全月通、都會票、長者兩元優惠、頭等費用、東鐵綫跨境費用、機鐵與機場巴士車資等均包括於計畫之內。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12-10-2017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歸納是次推行的交通津貼有何特色。(3分)
2.試分析推行免入息審查交通津貼的利弊。(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免入息審查、以八達通為領取媒介、個別交通工具未決定是否包括其中、上限每月為三百元、撥入庫房恒常性開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後的一年內落實計畫。
2.《施政報告》中提及的免入息審查交通津貼:
利:
‧回應市民對高昂交通費用的不滿;
‧免入息審查可減少行政費用支出,簡化領取程序,市民直接受惠;
‧幫助低收入人士因交通費用的考慮而減少工作意願的狀况,從而帶動他們就業。
弊:
‧政策是「架屋疊牀」,應該是港鐵直接減車費;
‧政策有漏洞,參與計畫的條件過分寬鬆,因水貨客或會用多張八達通卡跨境帶貨,變相資助他們濫用,應規定所有人用個人八達通卡;
‧金額不多,只屬小恩小惠,不是使用八達通的市民,受限制而無法受惠;
‧沒有從根本處檢討收費機制。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各界對施政報告評價
傳媒評論 區家麟: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給你幾十幾百交通津貼甜頭,已足以轉移視綫。讀《施政報告》,感覺林鄭月娥努力做好香港小市長的角色。市長管甚麼?就是市政、民生,大宏圖則配合國家,避談敏感政治問題。
專欄作家 施永青:近年香港社會出了嚴重的分化,政治上的分化,特區政府看來已無能為力,惟有希望集中力量先解決經濟與民生問題,以為將來解決政治問題創造條件。這錢一旦花慣了,花大了,以後要縮就會遇到民間很多阻力。西方民主國家大部分都已在福利問題上搞到尾大不掉,特區政府要引以為鑑。
傳媒人 盧永雄:政府民望低,派錢提振民望,總會有利施政。政府很多事情失分。哪個特首搞政改死哪個,廿三條立法殺到來,想大量覓地建樓無方,又無快速拉升經濟的妙法,條條路也不通,政府派一派錢,止一止血,也是無辦法中的辦法。
資料來源:綜合報道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你是否認同「派錢是以民生收買民心」?(4分)
2.你認為理想的《施政報告》應具備甚麼條件?(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認同。當政府民望低,施政困難,派錢是最直接的方法收買民心,如現屆政府是第一年執政,派錢最容易獲得支持度,而民生政策多人受惠,自然能夠轉移視綫,忽略政治改革的追求,是柔化政策的一種。
不認同。首屆政府未站穩陣腳,派錢利民紓困無可厚非,而且民生議題亦是普羅市民所關心的切身問題,能夠紓緩大眾的經濟壓力,不失為好事。當局希望藉派錢更容易施政,亦是大多數政府常用的一種方法。
2.同學答案言之成理便可,可從以下角度思考:
‧理解《施政報告》的作用和目的;
‧以往大多數受批評和惹起爭議的內容是甚麼?
‧目前香港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甚麼?
‧新一份《施政報告》的重點在哪?又忽略了甚麼?
‧坊間從甚麼角度評論?
‧你有何提議?
參考資料
網頁
‧施政報告官方網頁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17/chi/index.html
視頻
‧施政報告專題
http://rthk9.rthk.hk/special/cepolicy2017/programmes.htm
載自2017年10月2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