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修書半世紀 守護珍貴書籍

2017.10.20
17769 17769

  「其實我應該退休!但如果眼前出現很精緻、值得保留的書籍,我願意修復。」東華三院文獻修復主任及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客席講師黎鎮英如是說。他已經從事書籍修復五十年,雖然口裏說着退休,但雙手一刻也沒有停下來,訪問時就正在釘裝公司埋首處理舊書。修書是個低調的行業,可是沒有修書師傅默默耕耘,大量珍貴書籍將難以保存,修書師傅可說是書籍的守護天使。

 

為「搵食」入行 一做五十年

 

 

 

 

  現年六十七歲的黎鎮英動作靈巧,一手執着工具,另一隻手拿起書本,迅速發現問題所在,然後乾淨利落地修補書封。曾任香港大學圖書館釘裝部主管的他中氣十足,邊修書邊回憶當年,「舊時負責管理圖書館的書庫,舊書都放在那裏,數目甚多,看之不盡,我感到很有興趣。有時顧着看書,就算放工也不會走。」

  但他當初入行並非為了閱讀,而是為「搵食」,「還未有職業訓練局和工業學院時,教會學校訓練窮家子弟,讓他們有一技之長。當時有印刷、縫紉和造鞋三個範疇,我選擇了印刷,跟隨神父和修士學習。」黎鎮英指神父很有「神心」,用祭壇上的彌撒經書教他修書技巧,當時他只有十多歲,「一夠十八歲,取得身分證後,就到港大圖書館工作,自此未曾離開這行。」

 

 

家傳《聖經》 東華文獻最難忘

  問黎鎮英對哪些處理過的書籍最印象深刻,他得意地說,「『大把』!例如天文台報告和聖公會的『英皇制誥』,總之有一大堆。但我最記得的,是一本由英國人給我修復的《聖經》,內裏寫了他祖母的歷史,告訴子孫日後應該如何處事。他強調這本《聖經》非常珍貴,用錢也買不到祖先留給他們的情義,所以我很小心處理。」他也遇過棘手的情況,「東華三院現時有一些須要修復的義莊文獻,它們的保存情況非常惡劣,部分支離破碎得很嚴重,簡直慘不忍睹,如果要修復,真的極花時間。我有時要用幾日才能處理一張紙,實在太困難了。」

 

 

 

師傅出馬 示範修書

  黎鎮英指書脊脫落是書本的常見「病症」,以致封面、封底與書芯分離。他特地示範修復一本出現此問題的Paperback(平裝版)英文書,強調步驟看似簡單,但其實很複雜。大家可以參考他的方法,若果沒有把握,千萬別亂試:

1.     黎鎮英首先在書芯底面各加入一張白紙。

2.     再夾住所有紙張。

3.     在書芯與書脊的連接面劃上多條刀痕。

4.     把書芯放平,再塗上白膠漿,刀痕令白膠漿更容易滲入。

5.     將書脊與書芯黏貼起來。

6.     然後這本英文書就完成修復工序了。

 

保養貼士1:小心揭書

  黎鎮英指現時很多書本都以熱膠黏貼書脊與書芯,這種膠又名硬膠,質地比較脆,能夠令書籍變得硬直,而且製作過程簡單和快捷,「但過了一年半載,熱膠變脆,書本揭得多的時候,內頁就會跌出來。」這就是為何書脊經常與內頁分離的原因,因此揭頁時要小心角度,若果角度太大,就會增加內頁與書脊分離的風險。

 

保養貼士2:切忌用膠紙

  有時見到書本紙張脫落或者出現破損,就很自然用膠紙修補,黎鎮英認為此舉大錯特錯。他解釋,膠紙有機會破壞封面,而且修復有膠紙的書本時,要先把膠紙逐張移除,情況惡劣的話,甚至會令書籍報廢。黎鎮英以前在港大圖書館工作時,每年都會提醒其他員工,不要用膠紙修補舊書,「因為再過幾年,膠紙就會變黃,形成『一笪笪』膠,在修復層面上,我們不主張使用。」

 

保養貼士3:濕水難處理

  如何處理紙張濕水後的捲曲問題?黎鎮英瞪大雙眼,直言十分棘手,「想令紙張變回平直,須知道是甚麼紙質,宣紙和洋紙的處理方法就不相同。」他指水可以解決很多紙的問題,並舉出其中一個方法,「用濕毛巾使捲曲的紙張吸收水氣,然後加一張『索水紙』,再加壓,但不能壓得太久,否則紙張會黏在一起。而且久不久就要換『索水紙』,直至水分乾掉。方法聽來簡單,但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連見慣奇難雜症的黎鎮英都這樣說,相信真的很「惡搞」,大家還是小心一點,別讓愛書濕水。

 

 

 

新書質素差 港人不珍惜

  早前申訴專員公署批評康文署將公共圖書館的舊書註銷並當作廢紙處理,書本在現代人心目中的價值,彷彿愈來愈低。黎鎮英慨嘆,近年出版的新書都不是為了「睇過世」,「以前的書籍講求精美和耐用,現時只求精美,不求實用,內裏其實很『化學』_。」他指出版界有種速食文化,「現在很容易出新書,不消一會就能出版,但這些書很快便須要修復,因為容易爛,會逐張紙跌出來。」新書質素下降的同時,港人亦不珍惜書本,「現在的人並不須要愛書,反正市面有這麼多選擇。」雖然他有點無奈,但認為既然潮流如此,就只好適應,不會感到特別可惜。

 

年華老去 總要退下來

  黎鎮英一身好本領,但他深明隨着年齡增長,身體總會衰退,不能永遠以最佳狀態工作,「如果有一日,我開始手震,或者眼力衰退,就不能繼續做這行。其實我現在教書,相比十多年前,教學進度慢了一半,不是學生吸收得不好,而是我手腳慢。」他認為自己應該退休,現時正未雨綢繆,培訓後輩接班。但他仍然對修書感興趣,無法抗拒精美、富有歷史價值的書籍,「我最近修復聖公會的孤本《聖經》,全世界只此一本,我覺得這類書值得我花大量時間。」

 

修書空間細 成本不菲

  香港有修復書籍的機構,如文物修復辦事處和中央圖書館修復室,黎鎮英表示,「這兩類機構只負責各自的書籍,不會處理外來書本。」如果大家的書籍出現缺損,想找專人護理,可以到釘裝公司,「西營盤第三街舊時有很多釘裝公司,但老師傅正一個個地退下來了。」他又指出,修書其實成本不菲,「很老實說,這行發展空間很小,除非有大機構願意無限量投放資金下去。舉個例,我現時修復東華文獻,每日只完成一張,你覺得每張成本有多貴?不是很多人能夠支持這項消費。」

 

修書行業不死 仍有生存空間

  書籍修復由來已久,古代中國都有類似職業,但近年電子書崛起,有人認為實體書終會被取代,似乎修書行業將來會面對更嚴峻的挑戰。不過,無論未來的發展如何,舊書始終有修復的價值和必要,因為當中蘊藏的藝術、文化和情誼都難以替代,社會仍然需要修書師傅。

 

文:方俊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