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種消失 危及糧食產量
2017.10.23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
地球曾經經歷了五次的「生物大滅絕」,將會發生的是第六次;而恐龍是在第五次的大滅絕中消失,那是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
第六次生物大規模滅絕
「生物大滅絕」這個名詞感覺好可怕,叫人想起一幕幕經典末日災難片如《明日之後》、《龍捲風》和《2012》的駭人影象!地球經歷過五次的生物大滅絕,對上一次是在六千多萬年前,近年科學家都說地球時日無多,研究組織「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上月更發表研究報告,警告「第六次生物大規模滅絕」已開始。
除非像上一次天降隕石這麼突然,令龐然大物如恐龍都支持不了,否則新一輪的「生物大滅絕」的過程會是漸進式慢慢地進行,讓生物一種一類的消失,令地球的糧食供應短缺,使人類面臨飢餓與營養不良,罹患疾病步向死亡。
人口增 糧食減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資料,營養不良是幼兒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全球目前就有二十億人營養不良,然而未來情況將會愈來愈嚴重,因為未來三十年,全球人口將會增加三成至九十億,對糧食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可是農作物的產量卻以每十年百分之二的速度下降。
地球物種因為污染、氣候暖化等等原因,難以適應生存而變得稀有,瀕臨絕種甚至消失,這些物種不是那些聽來有點事不關己的狐猴、西百利亞虎,而是非常切身的日常食物種類。「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警告第六次生物大規模滅絕已開始,當中包括作為人類糧食基礎的動物和植物,舉例:薯仔、咖啡和可可豆;再綜合其他的研究,同學可以見到物種的滅絕是環環相扣,即使看似無關痛癢的海藻,它的消失可能令你無魚食!
糧食供應現危機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最終會危及糧食供應,也許有一天人類會因為缺糧而滅亡,成為消失的「物種」之一,但相信這一天未必是這一兩代人會遇見的事,然而,大家是否就可以繼續漠視這情況?
糧食供應 全球問題
當糧食供應開始不穩,首當其衝會是主要靠自然條件生存的人。住在經濟較富庶地區的人,像各位同學,無薯片、咖啡和巧克力食,是小事吧!但發展中國家的農民,農作物產量減少,其所得食物和生計都受影響,容易陷入貧窮和飢餓中。
至於其他較富庶地方的人,雖然能靠經濟優勢繼續維持高質量的食物供應,但利用科技等等手段以保證農作物生產,一定會增加了食物成本,過程中又有一部分人會因為負擔不起而缺糧⋯⋯
應對物種消失的方法
不想「缺糧」情況發生或惡化?只有未雨綢繆。應對和解決物種減少以免危及糧食供應,專家們已想了好幾個較可行的方法:
1.對抗氣候變化的農作物
「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在發表報告宣布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同時,亦提供了應對措施,鼓勵種植可以紓緩自然環境衝擊的品種作物,例如:法國有農民在冬天種植可抗寒的豆類,確保出產之餘,該品種又可以令泥土保留較多水分和增加土質養分,減少雜草生長。
另一例子是中國科學家年前研究出抗旱的水稻,發現轉基因水稻在土壤相對含水量只有22%環境中(一般水稻生長要求土壤含水量超過90%)存活率達到百分百。有關研究成果已在去年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科學前沿》中。
2.種植高營養價值的品種
各國政府可以向農戶推廣,多種植營養價值高又便宜的農作物,這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口很有幫助,以免他們因為缺錢而挨餓和營養不良。舉例:「木鱉果」(又稱「天堂果」),美國農業部USDA研究報告顯示,它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營養素,可代替番茄、紅蘿蔔、玉米、南瓜等多樣食物;另外,產自太平洋區的「Asupina」香蕉,亦蘊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食用後會轉化為維他命A。
3.搶救蜜蜂=搶救糧食
同學知不知道,世上八成的植物都要靠蜜蜂授粉來代代相傳?不少人類賴以為生的農作物,都要靠蜜蜂幫忙,以美國為例子,大約有三分一以上的農作物是依賴蜜蜂授粉結出果實,包括杏仁、桃、大豆、蘋果、啤梨、櫻桃、紅莓、草莓等等。不過,由於人類過度使用農藥和蜜蜂本身的疾病, 對比一九八六年的情況,全球蜜蜂數量就減少了一半,農作物的產量自然受到影響。
因此,保護蜜蜂,亦即搶救人類的食物鏈;除了減少使用農業,在屋頂養蜂亦可以拯救蜜蜂的生態,多個國家地方都有類似的實踐,其中台灣的W飯店,早於二○一四年十二月開始在頂樓放置五個蜂箱,翌年五月宣布已養殖了二十五萬隻蜜蜂。
Mindmap:物種滅絕的影響與對策
相關概念:第六次物種大規模滅絕
科學家說地球「第六次物種大規模滅絕」已揭開序幕,究竟這個說法是怎樣得來?就是計算人類加諸地球的碳增量。專家們研究得知,過去五次大滅絕中有四次的碳變數是超過臨界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教授丹尼爾.羅斯曼計算出,現時海洋碳增量的臨界值約是3,100億噸。
根據國際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預測報告,到2100年,海洋中的總碳量,最低是3,000億噸;如果情況嚴重,最高可達5,000億噸,遠超學者計算出的3,100億噸的臨界值。
簡單而言,海洋中的總碳量增加,代表人類對地球的污染愈來愈嚴重,結果令到環境不再適合大部分物種生存,因而大規模滅亡絕種。
相關新聞事件簿
飢餓 VS 超重
‧部分地方的人營養過剩超重: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進行了一項國際性研究分析,報告顯示出1980-2015年之間全球居民的肥胖狀況。全球大約22億人超重,佔全球人口三分之一;2015年,超重問題導致全球400萬居民死亡。(2017年6月)
‧嚴重營養不良人口首上升:聯合國訂下2030年零飢餓及營養不良人口的目標。最新發表年度報告卻錄得,去年全球嚴重營養不良人口在過去十多年來首次上升,達八點五億。(2017年9月)
缺糧VS浪費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報告:歐洲和北美平均每人每年浪費95至115公斤的可食用食物;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浪費量為6至11公斤。工業化國家消費者浪費食物量每年為2億2,200萬噸,幾乎等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每年2億3千萬噸的淨糧食產量。(FAO 2011年報告)
‧ 減少浪費解決危機:聯合國估計,至2050年的糧食產量必須增加至2005年的一點六倍,才夠全球人口食用,然而只要全球減少百分之二十五的糧食浪費,就能讓所有地球人吃飽。(2015年5月)
‧ 立法禁止浪費食物:法國立法禁止大型超市浪費食物,超市必須將未售出但仍可食用的食物產品捐贈給慈善機構,或用作動物飼料或堆肥,亦可以捐贈作能源用。(2016年2月)
物種滅絕 人類末日
‧自然生態環環相扣:世界頂尖生物學家、生態學家及經濟學家今年在梵蒂岡出席「生物絕種會議」(Biological Extinction Conference),商討如何挽救地球生物和生態。有專家表示在21世紀終結時,可能有一半的物種會消失,而這些物種大家平時不多留意,卻對人類很重要,包括可以為人類提供藥物、潔淨空氣和水源,以及為土地提供養分等,假如這些物種消失,人類的生存亦受到威脅。(2017年2月)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搶救蜜蜂 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危機
美國農業部聯合數所大學和實驗室組成的「聯合蜜蜂資訊」(Bee Informed Partnership)的報告顯示,在2014-2015年左右,美國境內5,000名養蜂業者回報他們損失超過四成的蜂群。
愛因斯坦曾預告,世界各地的蜜蜂面臨滅絕,必將釀成災難性的後果,大約在四年後人類也可能步入滅亡之途。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指出,這項警告有點危言聳聽,畢竟黑麥、小麥和大稻等許多糧食作物是靠風授粉的。蜜蜂消失,so what?
你或許有所不知,1961年開始,靠蜜蜂授粉的世界農業產品的數量規模增加3-5倍,但每年蜜蜂在全球平均每公頃作物的數量下降了大約90%。在歐洲每年都有將近20%的不同蜂族消失,北美、南美和亞洲等地也都出現了類似狀況。
世界蜜蜂保護基金會認為,蜜蜂大量死亡,原因包括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抗生素、遠距離遷移、電磁輻射等。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蜜蜂、鳥類、蝙蝠和蝴蝶,在全球農作範圍都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因為蔬果需要牠們傳遞花粉才能「開花結果」。另外,人類與動物界亦間接需要這群生物,諸如牛群吃的苜蓿芽飼料,灰熊和燕雀愛吃的堅果、種子與瓜果等等,都需要蜜蜂等物種的存在才能延續。據統計,蜜蜂、鳥類、蝙蝠和蝴蝶授粉帶來的產值每年大約高達150億美元。柏林學者研究指出,蜜蜂是對人類最有益的動物之一,其有益程度僅僅排在牛、豬和雞後面,世界上80%的植物都靠蜜蜂授粉,其中包括大批人類賴以為生的農作物,蜜蜂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大益蟲。
蜜蜂每天都會勤勞的傳播花粉,單是英國,每年有產值1-2億農作物和草料是依賴蜜蜂傳播花粉得以繁殖。若大批蜜蜂消失,農作物和草料就失去傳播花粉的途徑,長此下去農作物和草料都會無法生長,接着以草料為食糧的家畜都會因而滅絕,農作物減產,最後會有大規模的食物短缺。
資料來源:社會企業「角落微光」(https://www.hellocorner.com.tw/)29-12-2015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描述蜜蜂與食物短缺的關係。(4分)
2.「香港宜推廣『搶救蜜蜂』的概念。」提出一個支持此說法的理據及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並建議如何克服。(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許多植物都靠蜜蜂授粉繁殖,如牛群的飼料、灰熊的食物都要靠蜜蜂播種生長,假如蜜蜂消失,農作物和家畜都會直接或間接因糧食的物種滅絕而減產,影響所及,導致人類面臨食物短缺的危機。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香港近年興生態旅遊,生態農場亦受到歡迎,實行養蜂計畫也許會令本港的生態更健康發展,甚至有機會讓香港的農業「再生」。至於困難及建議,香港人習慣在城市化的環境生活,對於野生昆蟲甚為抗拒,所以養蜂要選擇遠離人群的地方,但同時亦要教育市民對自然生物有包容共存的態度。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聯合國:全球飢餓人口增加 8億人仍挨餓
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食不果腹、營養不良的人口2016年有8.15億,佔全球人口的11%,比2015年多出3,800萬。飢餓人口猛增的原因首先是全球武裝衝突增多,以及受地球變暖的影響。
報告指出,大約1.55億五歲以下的兒童發育遲緩,而5,200萬兒童消瘦。報告表示,這些趨勢不僅由衝突和氣候變化所導致,而且也是飲食習慣顯著變化和經濟放緩引發的後果。報告還顯示,在全球飢餓人口總數8.15億人當中,亞洲佔了5.2億,非洲佔2.43億。從人口比例來看,非洲問題最為嚴重,有20%的飢餓人口,東非甚至高達33.9%。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加拿大都市網 18-9-2017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面對飢餓問題的人口特徵是甚麼?原因何在?(6分)
2.當物種滅絕(包括農作物品種)發生,除了飢餓人口較多的貧困地區會首當其衝,情況更惡劣,對富庶地區的人又有何影響?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飢餓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亞洲地區,並以務農為生,生活的地方面對氣候變化影響和政治不穩的衝擊。原因是,農民收入低,加上涉及不公平的貿易,糧食生產者反而缺乏金錢購買滿足基本均衡營養需要的糧食。基層農民的耕作收成仰賴自然環境和條件,一旦情況有變,例如氣候和戰亂,會令他們失收甚至無法耕作,成為飢民。
2.富庶地區的人也許可以通過高科技去維持糧食的供應,但食材成本會增加,影響經濟;地方糧食短缺加上政治不穩,更嚴重者可能引發難民潮,對其他地方造成政治、民生和經濟等等的負擔。
參考資料
網頁
‧地球步入「大滅絕時期」:人類首當其衝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2015/06/150620_science_earth_extinction
‧受到氣候變遷威脅的五種食物
http://www.natgeomedia.com/news/ngnews/4615
書刊
《飢餓:從孟買到芝加哥,全球糧食體系崩壞的現場紀實》
作者:馬丁.卡巴洛斯 出版社:時報出版
載自2017年10月23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