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婆婆

2017.10.20
17760 17760

      韓國電視劇《太陽的後裔》男女主角宋仲基、宋慧喬結婚,成為華文報紙娛樂版的頭條。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喬妹的閨蜜、「韓國第一美女」金喜善爆料說,給喬妹提意見,「打電話給婆婆是很重要的,不要兩天才打一次,一天就要打一次。」

     「婆婆」一詞,人人皆知。粵語中,泛稱年長的女性為婆婆。在親屬稱謂中,粵語的婆婆指稱母親的母親(外婆)。可普通話裏,「婆婆」相當於粵語的家婆,也就是已婚婦女的丈夫的母親。差別可大呀!女生得注意,如果你說:「小時候,我跟婆婆(pópo)住在一起,她很疼(téng)我!」北方人聽了,準嚇一跳,以為你是童養媳!舊時領養人家的小女孩兒做兒媳婦兒,等兒子長大後再結婚。這樣的小女孩兒,叫做「童養媳」。

恰當使用稱謂語是學問
      親屬稱謂語中,有書面語和口語兩種方式。顧名思義,文體比較正式的,下筆為文,使用書面語的稱謂;普通話言語交際中,更多使用口語的稱謂,面稱或向別人介紹時說:「奶奶、爺爺」;「她是我奶奶、爺爺」。在這樣的語境下,很少說成祖母、祖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或莊重的儀式上),比如說,國家元首問你旁邊站着的那位中年男士,「這位是誰?」你回答說:「他是我父親。」這時候,用「父親」比「爸爸」(或「爸」)好!可見,稱謂語的使用還跟使用的場合、身分以及正式的語體有關。恰當使用稱謂語是一門學問。

對「祖母」(祖父)的口語稱謂,兩岸三地都有所不同:

香港

內地

台灣

嫲嫲  阿嫲

奶奶

阿嬤

爺爺  阿爺

爺爺

阿公

      台灣網民在社交網站上貼文(也作帖文),說回祖母家度假,祖母拿出糖果給她吃,但她發現,糖果已經過期17年了。祖母回答說:「因為你們都沒有回到阿嬤家住。」網友留言說,「覺得有洋葱」,「有點心酸」,很感動。貼文還說,「我阿嬤也會一直把零食留着等我們,阿公偷吃還會被罵。」

親屬稱謂語 粵普差異大
親屬稱謂語在粵語和普通話之間,有較大的差異,表列如下:

粵語

普通話

粵語音、義說明

家公

公公

丈夫的父親。

老爺

公公

舊稱。

家婆

婆婆

丈夫的母親。婆變讀為陰上聲。

奶奶

婆婆

舊稱。奶奶前字變讀為陽平聲,後字變讀為陰上聲。

安人

 

對婆婆的尊稱,舊稱,敬詞。本是明清時六品官員之妻的封號。新派粵語基本不用。

伯爺

 

舊稱父親,不用於當面稱呼。爺變讀為陰平聲。

伯娘

伯母

伯父之妻。粵語「伯母」與「百冇」同音,因忌諱而改稱伯娘。

姑媽

姑姑

父親的姐姐。普通話的姑媽指父親的姐妹,範圍比粵語大。在普通話裏不分大小,口語都叫「姑姑」,按年齡大小依次叫做大姑、二姑、三姑等。

姑姐

姑姑

父親的妹妹。姐變讀為陰平聲。

姑丈

姑父

丈變讀為陰上聲。

舅父

舅舅

父變讀為陰上聲。

姨媽

母親的姐姐。普通話的姨媽指母親的姐妹,範圍比粵語大。母親的姐妹在普通話裏不分大小,口語都叫「姨」,按年齡大小依次叫做大姨、二姨、三姨等。 

外父

岳父

父變讀為陰上聲。

外母

岳母

母變讀為陰上聲。


知識窗:

      奶奶、爺爺、姥姥、姥爺都是親屬稱謂語,主要在具有親屬關係的人們中使用。如今,在北方地區的大街上,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稱謂語:甲稱乙為「大爺」,丙稱丁為「大娘」。其實,他們之間都不具有親屬關係,只是路人甲、路人乙,一面之交而已。原是親屬稱謂語,今使用在非親屬關係的人身上,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泛化」。
      親屬稱謂語在普通話口語中的泛化使用,較為定型的有: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嬸嬸、娘、姨、哥、嫂子、姐、弟、妹等。粵語親屬稱謂語也有泛化現象,「阿公、阿婆、阿叔、阿哥」,不絕於耳。它們都具有泛化用法。因此,當有人稱你為「哥」、「姐」時,你別太認真計較,別當一回事兒。

考考你:
粵語的「阿公」、「阿婆」,普通話怎麼說?

 

答案:姥爺(外祖父)、姥姥(外祖母)。

文:林建平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
‧普通話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MPTE)總監
‧國際漢語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MTCI)總監
‧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