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無為而治」改善社區鄰里關係

2017.10.20
17759 17759

題目
     你認為「無為而治」是否改善社區鄰里關係的最好方法?

資料一
      西環山市街一條行人斜路旁,每隔幾米便伶仃有一張座椅。椅子很寬,但坐不下兩個人,算是豪華單人座。這幾張一人椅在建成初期,被西環街坊譏為「孤獨的龍椅」。除了看起來有點冷清外,園境師Marco(化名)估計,這種單座位椅,或是為避免有人在椅上躺臥而設計。
      但一人座椅背後,除了讓人可以獨自享受寧靜空間外,設計上或許有其特別的考慮。Marco說,業內人士設計社區設施時,一般會與負責統籌工程、事後管理的部門及公司共同商討,各方也可提出意見。他解釋,香港的社區設施,在設計上主要考慮能否避免有人躺臥、有露宿者使用,以及是否易於清潔這幾個因素。
自2017年10月12日《香港01》

資料二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道德經》
解說:
      只要我渾全天理,順天應人,人民就會自我約束,自我導化;只要我虛心恬淡,不妄動,不縱欲,人民就會自然歸於清正;只要我不施禁忌太多的政令,去擾動百姓的行動與安寧,就是便民,然後人民自然康富;只要我不貪慕享樂,人民自然也會歸於純樸。

資料三
      特首即將於星期三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究竟有何措施改善小巿民的生活,尤其在創建社區經濟和發展墟巿方面,公眾有很大期望。
      事實上,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商場、連鎖店充斥下,近年民間團體所提倡設立的社區墟市往往得到許多市民的歡迎。由非牟利團體舉辦的社區墟市除了為市民消費的增加了合適的購物選擇之餘,社區墟市亦支撐了基層檔主「做小生意」的另一途徑。
摘自2017年10月8日《星島日報》A11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何謂「無為而治」?
‧ 「無為而治」有何優缺點?
‧ 社區鄰里關係會在甚麼環境下建立?

論點參考
梁志遠(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反觀鄰近地區的經驗,他們那種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的有機拉動,卻比我們的社會成熟有效多了。台灣的熟食夜市已經成為往台旅客最希望去的景點,超過台北101大樓的魅力。夜市文化由來已久,從來是台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夜市組織亦然,政府只須扮演因地制宜、尊重規範 的角色就可以了。自由放權的墟市政策反倒促成了今天的「成行夜市」;可見所謂吸引的旅遊景點不一定就是宏偉豪華的硬件設施,反倒可以是當地的本土文化及與當地人的交流互動。

李慧妍(專欄作家)
      天秀墟人流稀疏,營辦機構東華三院不時舉辦特色活動如萬聖節嘉年華等吸客,望增加客流,惟墟市生意未見起色,不少檔主索性關門停業。有檔主透露,雖然管理墟市的東華三院,規定攤檔需要營業一定時間,例如每月須營業至少20 日、每日8小時,並且會安排職員每兩小時巡視墟市,要求檔主簽名,違規者更不獲續約,但不少檔主都陽奉陰違。

陳紹銘(影子長策會成員)
      理想的墟市,可以因時因地有不同模式,有規管沒規管,固定的流動的,也可以,但政府必須配合和拆牆鬆綁。其實,對於各類的排檔墟市,香港人絕對不會陌生,實可各取所長。

觀點舉隅
甲同學:「無為而治」不能改善鄰里關係
      我認為「無為而治」不是改善社區鄰里關係的最好方法。良好的社區鄰里關係是需要建立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比如在不少落後國家的社區中如巴西貧民區,罪惡率高,住戶生活在沒有規劃的環境當中,人們根本對鄰居難以建立信任,人人各自為政,良好的社區鄰里關係難以建立。相反,如果政府以大有為的態度去規劃杜區,為市民提供康樂、休憩的設施和空間,確保安全,如《施政報告》中提及的墟市,人們有了好去處聚集,自然能建立好的鄰里關係。

乙同學:「無為而治」能改善鄰里關係
      我認為政府「無為而治」是改善社區鄰里關係的最好方法。首先,「無為而治」的意思是政府不去規限人民,讓人民自然而然,有機地生活,這種概念反而最有助建立鄰居關係。比如看天水圍的天秀墟,本來是有民間自發的天光墟,後來政府為確保衞生和安全等原因,將天光墟取締,建立天秀墟,然而正因為天秀墟太多規則,反令商戶卻步而成為失敗例子。
       而且近年不少的公共設施都因為要符合某些安全、政策理由而被扭曲設計,最終本是利民卻變成無用,西環的一人椅便是佳例。可見,政府只須扮演因地制宜、尊重規範的角色,提供彈性,「無為而治」地讓市民有機地生活,社區鄰里關係方能得到改善。

文:Ry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