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設醫療指示 自決醫療方法
2017.10.18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今日香港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生活素質
解說
答案︰E
《經濟學人》以善終及醫護環境、醫療護理服務的可負擔程度和質素、公眾參與和人力資源,作為「死亡質素指數」評核標準,在2015年進行調查。報告顯示,全球80個地區中,英國排名第1,而香港只排第22位,遠遜於澳洲(第2位)、台灣(第6位)、新加坡(第12位)及日本(第14位)。當中香港的「公眾參與」和「善終及醫護環境」排名更只得38及28位,反映本港對末期病患者的臨終關懷照顧服務仍有進步空間。
調查:寧「好死」不「賴活」
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前受政府委託,審視香港的臨終照顧,訪問了1,067名三十歲以上香港巿民,橫跨不同年齡、學歷。部分調查結果如下:
你希望⋯⋯
87.3% 接受適切的紓緩治療,毋須延長生命,但可讓你更舒適
12.4% 盡可能以醫療方法延長生命,就算會感痛苦、不適
從調查所見,當生命走到盡頭,大部分人期望的不是痛苦地「賴活」,而是希望安適、有尊嚴地「好死」,自決醫療方法,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在人口急速老齡化及出生率偏低的香港,因年老及各種末期疾病而導致死亡的人數將不斷上升。有人提出將「預設醫療指示」合法化,可為臨終長者和末期病患者提供多一個選擇,好讓他們自行安排未來的治療方法。
何謂預設醫療指示?
預設醫療指示,又稱「生前預囑」,是一種通常以書面形式作出的陳述。陳述者在自己精神健全的時候,通過預設指示,指明自己一旦因陷於末期病患、長期昏迷,或植物人狀態等情況時,希望或不希望採取的醫療方法,從而向醫護人員及家人清楚表明他們的意願。舉例,一個末期癌症患者可通過預設指示,指明他一旦心跳停頓時,不接受心肺復甦法等的急救。
於簽署預設醫療指示之前,病人必須明白其病情、預後﹙指推估未來經治療後可能的結果﹚、治療可提供的選擇、好處和風險;醫護人員須跟病人及其家屬詳細商討,並讓病人表達對治療的意向和價值觀,這商討過程稱為「預設照顧計畫」。
香港推廣概念停滯不前
早於2006年8月,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已就有關「醫療上的代作決定及預設醫療指示」作諮詢及提交報告書,起初建議以非立法方式推廣這個概念,在社會大眾熟悉這概念後,才檢討和考慮應否立法。可是經過逾十年的推廣,仍原地踏步,未廣為人所認識及尚未立法。
雖然,按照現行的《專業守則》及自決原則,醫生亦須尊重病人通過預設醫療指示表達的意願,可是在香港,家人意願更見重要,就算病人簽了文件列明拒絕各種治療,其家屬仍然可以要求醫生繼續治療;就像捐贈器官,就算當事人簽了意願卡,若其家人反對亦無法捐出。
預設醫療指示的爭議點
「指示」≠ 安樂死
預設醫療指示與安樂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基於病人自決的原則,在其仍然清醒時預先決定治療形式或拒絕接受無效的續命治療,這不等於消極尋死;而根據香港醫務委員《專業守則》,安樂死是「直接並有意地使一個人死亡,作為提供的醫療護理的一部分」,故此,在香港既不符合醫生的專業守則,亦不合法,即使病人明確要求執行安樂死,醫護人員不可以亦不應該按其要求行事,否則會觸犯蓄意謀殺或協助他人自殺等罪行。
立法與否 社會未有共識
預設醫療指示早已在歐美各國、新加坡和台灣等地立法實施,但香港政府仍未就此立法及設立中央登記機制。對於應否將預設醫療指示合法化,社會各界有不同態度:
香港善終政策大落後
香港醫療備受推崇,在個別領域更在歐美之上。可是在善終的政策上卻落後於外地,如澳洲、加拿大、英國、新加坡、台灣及美國等,早已引入預設醫療指示的概念及立法,美國更有七成於60歲以上死亡的人士有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港府大可借鏡外地做法。
英國: 完善的善終照顧安排
在英國,當地政府於2008年發表了「臨終關懷策略」,以「好死」為目標,為當地善終服務訂立了清晰的政策方向和規劃,包括為臨終者:
(1)提供適切、有尊嚴和優質的死前和死後支援服務;
(2)控制和減少臨終痛楚和折騰的症狀;
(3)有選擇的在一個熟悉的環境離世;
(4)離世時有親友陪伴。
英國中小學將生死教育納入課程,着重人的選擇權及臨終享受的權利,並將預設醫療指示由法定機構監管執行。除此,英國容許授權人通過「持久授權書」委任另一人,當其精神上無行為能力時,代其作決定,包括給予或拒絕接受維持生命治療。
台灣: 醫護上門提供紓緩治療
台灣提倡紓緩治療,其費用包括在全民健康保險內,而醫護團隊甚至會上門為病者提供援助。政府又在2015年制定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鼓勵老年患者根據自己的願望做出詳細的臨終決定,例如急救與否;所有記錄都會整合在一張晶片裏,在任何醫療機構均會顯示。高質素的服務和積極的社會關懷,使台灣在2015年「死亡質素指數」的全球排名中,位居亞洲之冠。
總結:事實上,香港人整體對預設醫療指示這個議題認識可能不深,但隨着人口老化及出生率下降,如何令眾多長者活得健康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但怎樣死得安寧,亦是大眾必須面對的課題。
Mindmap:預設醫療指示應否合法化?
相關概念: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
紓緩治療於1967年由英國醫護及社會工作者西西里.桑德斯(Dame Cicely Saunders)開始推廣,治療方法包括以口服和注射藥物來減輕痛苦,並在社會、心理和靈性上提供治療護理。這種治療方法理論上不會延長病患的壽命,其目的是減輕痛楚和紓緩不適,並以藥物及心理輔導師和社工提供所需要的護理,維護病者的尊嚴,讓病人平靜、安詳地走向生命的最後階段,同時亦能減緩家屬的心理創傷及負擔。
相關新聞事件簿
香港老齡化狀況
‧香港人口老化: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16 年中人口達733.6萬,其中116.3萬人為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15.9%,平均每6.3人便有一名長者。統計處推算到了2034年、即17年後,本港長者將會增加一倍至239.2萬人,平均每年淨增加6.8萬名,佔整體人口30%,即平均每三人便有一名長者,之後至2064 年,大致維持這個水平。(2017年6月)
香港善終政策
‧欠缺善終政策的負面影響:筲箕灣耀東邨老翁涉勒斃病妻悲劇,疑犯胞弟哭訴如果香港有安樂死,或可避免事件發生,令社會再度關注應否准許安樂死,在未來老齡化社會,這議題無法迴避。(2017年6月)
‧推行預設醫療指示的需要性:只要適當提供支援,有意願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的港人估計會超過二三十萬,如果按照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的統計:有七成在60歲以上死亡的人有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相信香港要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的人數會達到一百萬。(2017年6月)
‧香港市民不認識預設醫療指示: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最近公布一份訪問了1,067名30歲或以上巿民的調查,顯示86%巿民未聽過預設醫療指示,僅153名表示有所聞,當中只有89人稱了解其定義。調查結果反映過去10年政府推行相關概念的失敗。(2017年4月)
外地政策啟示
‧台灣作家瓊瑤支持生命自決:以《幾度夕陽紅》等愛情小說聞名的79歲台灣作家瓊瑤,在facebook寫公開信予兒媳,表明日後不接受急救或維持生命治療,包括用作提供營養的鼻胃管、尿管、電擊或使用人工肺等,亦拒動大手術,希望自己能沒有痛苦地死去。(2017年3月)
‧預設醫療指示的限制:美國有很多市民訂立預設醫療指示,但是不少「指示」不獲跟隨;亦有美國學者質疑過早訂立「指示」是否適當,建議應該集中幫助市民了解死亡過程並作心理準備,讓市民將來不幸患有嚴重疾病時,才作出適當的抉擇。(2017年6月)
相關辭彙
‧生死教育 Life & Death Education
‧善終 Good death
‧死亡質素 Quality of Death
‧自由意志 Free will
‧生命尊嚴 Life dignity
‧安樂死 Euthanasia
‧死亡權 Right to die
‧醫學道德 Medical ethics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美國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大學醫學院於2016年4月發表了「好死」的關鍵指標,分析多個國家的研究報告,界定了10個「好死」的主要因素,包括:
‧可以選擇的死亡過程
‧沒有經歷痛苦狀態
‧有信仰 / 宗教支持
‧得到情感的支持及安慰
‧有一個圓滿的人生終結
‧可以選擇治療的方法
‧有尊嚴
‧得到家人的支持
‧能保持有質素的生活
‧與醫護人員 / 照顧者保持良好的關係
資料來源: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大學醫學院
資料B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比較了80個地方的紓緩治療供求情况,訂出「死亡質量指數(Quality of Death Index)」,研究評分共有5部分,以100為滿分,當中紓緩治療環境佔20%、相關人力資源佔20%、經濟能力負擔(包括公共資源和病人負擔能力)佔20%、護理質素佔30%、社區支援則佔10%。在接受排名的80個地方中,英國得93.9分排第1位,台灣得83.1分排第6位,香港得66.6分排22位。
資料來源:《經濟學人》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現今社會認為「死亡質量」與「壽命長短」有甚麼關係?(6分)
2.根據你在題1所述,這與傳統的生死觀念有何不同?為何會有這種轉變?(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現今社會「死亡質量」與「壽命長短」並沒有直接和必然關係,人們更着重精神層面的滿足(例如何是信仰、家人的支持)多於是肉體上的長壽;
‧從資料所見,人們更積極樂觀地面對死亡,明白死亡仍是每個人的終極歸宿,在離世前希望通過選擇的治療方法,來體現人生在世的尊嚴。
2.
‧傳統文化有所謂「未知生,焉知死」,人們比較忌諱論死,如「講死」是不吉利、對死後世界的迷信和恐懼、認為身後事應讓後人安排等等;
‧隨着教育水平及醫療科技進步,人們樂意、開放討論死亡的議題,亦明白到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長短,而是生活質素;
‧隨着社會對「生死教育」逐漸重視和普及,大家都重新思考和認識死亡,反思自己想有一個怎樣的人生,要做甚麼才能令自己的人生更加圓滿。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研究通過電話訪問了一千零六十七名超過三十歲的香港人,其中有近八成八受訪者希望能接受不會延長性命的紓緩治療,只有一成二人願意選擇在痛苦的伴隨下延長性命。研究亦指出,有逾一半受訪者選擇在醫院過身,不過也有逾三成人欲在家裏善終,及一成六人欲在老人院舍及寧養院去世。
研究亦有觸及「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AD),即在仍有能力時,為陷入末期病情、昏迷甚至植物人狀態時作出治療上的決定,例如是否希望接受心肺復甦法搶救的部分。儘管一千多名受訪者中,有近八成六沒曾聽過AD,但有近七成四認同或非常認同宜在精神仍健全時自訂「預設醫療指示」;有逾六成更表示,倘政府為有關立法,便傾向作「預設醫療指示」。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5-4-2017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預設醫療指示」目前在香港未普及的原因。(8分)
2.你認為香港的善終服務有何改善空間?(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認知不足:社會大眾普遍不知道預設醫療指示的概念、內容、實際施行方法及影響,難以推行;
‧傳統觀念和道德包袱:親友自覺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即是沒盡力救治,是不孝的表現;
‧法律上仍未釐清:當病人有效簽訂預設醫療指示,醫護人員須跟從,若有違反可能要面對由患者或家人提出的訴訟。
2.
‧醫療政策上,政府暫無完善及協調的臨終照顧政策,紓緩治療主要由民間社會推動。至2014年,醫管局只有約360張紓緩治療病牀,而大多數都是為癌症病人而設,未有全面照顧中風、腎衰竭、嚴重心衰竭、腦退化等非癌症晚期病人。
‧「生死教育」一詞對一般學校來說頗陌生,只有少數學校自覺地通過宗教科或倫理科探討有關題材,內容及方法要靠學校自行摸索及發展,政府的支援明顯不足。
參考資料
書刊
《香港好走》系列
作者:陳曉蕾 出版社:三聯
載自2017年10月18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