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課程應否剔除文言文
2017.10.17題目
有人認為文言文不合時宜,應從高中必修中文課程剔除,你同意嗎?
資料一
9月10日108課綱課審大會第8次會議討論國語文課綱文言文比例,因會議紀錄在第9、10次會議修正過,因此要等到10月15日第11次會議確認後才會公布。⋯⋯教育部國教署科長蔡孟愷表示,課審大會第4次會議審議國語文課綱草案的「基本理念」,當時分組討論時建議修正,認為應增加「思辨與」3字,修正為「國語文學習包括語文能力的培育、文學素質的涵養、文化教育的薰陶,培養表情達意、『思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經表決通過。
摘自台灣《自由時報》網站2017年10月1日
資料二
本國語文教育,長久以來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為病灶之源。語文有符號、工具、方法、精神的層次,不斷在時代變化中更新。⋯⋯若仍偏執於文言文教材,乃是守舊主義的依賴,⋯⋯台灣文學學會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與世界接軌。
摘自《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聲明
資料三
漢民族共同語的書面語在先秦時代就產生了,這種古代書面語最初是建立在口語的基礎上的。後來它跟口語的距離愈來愈遠,成了一種脫離口語的書面語,通常稱作文言文。到了唐宋,產生了一種接近口語的新書面語──白話,並陸續出現了許多用白話寫成的文學作品,如敦煌變文、宋元話本、元曲和明清小說等。
摘自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甚麼是文言文?
‧文言文有甚麼長處、短處?
‧高中必修中文課程應該包含甚麼內容?
論點參考
李敏(香港作家)
考文言文是殘酷的,大部分成年人都不理解的事,為何要小孩子理解?⋯⋯阿李媽媽覺得,語文考試該重日常使用語,例如英文考試都不會拿本古書或莎翁作品來考學生,只會在英國文學的考試才會出現古文;中國文言文也並非不可以考,如果只考中國文學科的考生會不會較合理?將來女兒升中時,如問我為何要考現在已零使用的文言文,我該如何回答?
陶傑(香港作家)
進入手機WhatsApp時代,你才會發覺,當初「五四」運動廢除了文言文,提倡「我手寫我口」的白話,到了今日,是多麼短視而傻。手機輸入文字,你試試用白話文:「我剛來找過你,你不在。」共九個字。但是用尺牘的文字:「叩訪不遇,悵甚。」共六個字,而且多賺了一層感情──「我剛來找過你,你不在。」,不只是白話文之嚕囌,而是粗魯沒有禮貌。
林章新(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主任)
文言文記載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不懂文言文,就不能閱讀古書文獻,也就談不上認識中國文化,更談不到傳承、發揚中國文化了。所以「培養中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便成為中學語文課的目標之一。⋯⋯例如讀了〈木蘭辭〉、〈荀巨伯遠看友人疾〉、〈愛蓮說〉、〈愚公移山〉、〈出師表〉、〈庖丁解牛〉諸篇,可以體會中國人忠孝仁厚、交友處事、安身立命的生活哲學。
觀點舉隅
甲同學:同意高中剔除文言文
我認為應該把文言文從高中中文課程剔除。原因是高中中文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表達能力、思辨能力,而文言文沒有辦法訓練這些能力。語文是思考、溝通的工具,會隨着時間不斷改變,而文言文顯然是落後的語文,與現代社會脫節了。我們無法以文言文來思考,也難以用文言文來溝通。現代社會使用的是白話文,要加強的應該是白話文能力。
文言文無可否認有它的價值,問題是如今的文言文考試側重背誦,斟酌字詞解釋、句子解讀等枝微末節,對提高語文能力沒有太大幫助。文言文應該編入選修科中國文學,留給有興趣或水準較高的學生修讀、考試,才是合適的。如果要學生寫出簡潔的白話文,讓他們閱讀優秀的白話文範文就好,何必要繞圈子讀古文?
乙同學:不同意高中剔除文言文
我不同意剔除文言文的課程。文言文是中文的基礎,即使是現代中文也有若干文言文元素,說它落伍是不準確的。事實上,這種語文比較精煉,構造也比較緊密,學了絕對大有好處。很多熟語,例如成語,是從古文衍生而成,從古文可以了解這些熟語的意義,對改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很有幫助。白話文能力可以在小學、初中培育,到了高中,學生已經有相當水平,應該深造比較深層次的文言文。
再說,高中中文課程不應只是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其他範疇,像提高文學修養、傳承傳統文化也是很重要。優美的古文、古詩有助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學校如果不教,在豐富文學內涵方面一定事倍功半;同時,古文蘊含深厚的中華文化,要是不懂文言文,就不能閱讀古書,無法認識中國文化,更不要說傳承中國文化。因此文言文不能不教,不能不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