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老業輸入外勞事在必行
2017.10.16社論導思
今日香港
Mindmap
社評試寫
試從另一角度,為是日新聞題材撰寫一篇五百字社論。
建議立論方向︰
‧探討安老院行業輸入外勞的利弊
‧探討安老院行業人手短缺的影響
‧探討以「大幅提高行業薪酬待遇」代替「輸入外勞」方案的利弊
社論
香港確是「福地」,當其他國家的政府為失業人口多而大感苦惱之際,本地失業率仍維持在百分三點一的低位,不少行業長期為「請人難」叫苦連天。雖然如此,輸入外勞卻一直爭論不休,難以落實,導致一些服務的發展受阻,出現持續供求失衡,其中以安老院舍最為嚴峻。香港人口正迅速老化,有官員以「海嘯」來形容一點也絕不誇張,安老服務輸入人手已刻不容緩,政府應排除爭拗阻力,盡快全面實行。
社論要點
香港人口正迅速老化,安老服務輸入人手刻不容緩,政府應排除阻力,盡快全面實行。
香港醫療制度好,又有較完善的生活安全網,市民可以活得更長壽,估計到二○四一年時,年滿六十五歲的人口將達二百五十二萬,是去年的兩倍多,而八十五歲以上的高壽市民更是去年的三倍。可以預見,在未來二十年,對安老院舍的需求,將以幾何級數增長。
新聞背景
引述數字指出年老人口將會倍增,未來二十年對安老院舍的需求亦會按幾何級數增長。
人手嚴重短缺 長者受苦
以政府目前的財力,多花錢興建安老院舍,或向私人機構增加「買位」,應沒有問題,但要克服「土地」和「人手」兩大阻礙,就絕不容易,其中以後者更難解決。
據政府估計,現時安老院舍的人手短缺一成至一成二,可說嚴重不足,並會愈來愈惡化。這行業長期請不夠人,主因是工作時間長,要經常當夜更,而且照顧長者要求極大耐性,又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與體能,但薪酬不高,欠缺升職機會,在種種「負面因素」下,要在勞動市場吸引人入行極為困難,年輕打工族就更加卻步。
新聞分析(一)
指出安老院行業長期請不夠人,所以人手短缺相比興建安老院舍是最難解決的阻礙。
由於安老院舍人手捉襟見肘,員工與長者的比例不斷增大,加上夜班更難請人,以至院舍的服務質素每況愈下,許多長者得不到適當照顧,甚至有個別院舍出現對長者「不人道」的情況。
政府雖也不斷努力紓緩院舍人手壓力,包括開設專業培訓課程等,希望多些年輕人加入長者護理行業,但這類工作存有「先天性」問題,類似措施難有顯著效果。
新聞分析(二)
分析安老院人手不足將對長者照顧的影響;指出長者護理行業難吸引年輕人入行的原因。
此外,安老工作還出現「十個樽得七個蓋」的境況,一些機構正擴大上門照顧長者服務,以減輕住院的壓力,但這類工作的人員也同樣不足,如果部分人被吸引到院舍,上門服務就要削減。
新聞分析(三)
指出人手短缺現況──上門照顧長者服務亦出現和院舍競爭人手的問題。
須下決心 敢突破阻礙
面對這個困局,政府並沒有甚麼選項,輸入外勞是最有效的方法。據本報得悉,特首林鄭月娥將在《施政報告》提出跨局研究資助院舍輸入外地護理人員,來源包括印尼、菲律賓等,有關勞工須具專業資歷,有照顧長者的技能與經驗。
提出觀點(一)
輸入外勞是最有效方法,施政報告亦將提出有關措施。
初步看來,這方案應該可行,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外傭專責護理長者,只是以外傭身分在家中工作而已。如果這些國家的培訓機構舉辦相關課程,畢業者以護理員身分受聘來港,質素不會比本地從業員差。
提出觀點(二)
分析輸入外勞方案應該可行的原因。
香港勞工短缺問題已明顯影響社會服務、基建和工商業的發展,政府應下決心突破輸入外勞的阻礙,盡快補充不足的勞動力。這關乎社會最大利益,應可得到大多數市民支持。
摘自2017年10月6日《星島日報》
總結
政府應下決心突破輸入外勞的阻礙,盡快補充不足的勞動力。
載自2017年10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