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郊野遠足 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
2017.10.13題目
政府應否移除所有郊野公園行山徑的垃圾桶?
資料一
漁護署表示,由前年起在部分郊野遠足徑試行的「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畫,效果理想,預定今年會收回所有遠足徑的垃圾桶,強調「不會走回頭路」。部門滿有信心,表現有擔當,值得讚揚,但推行範圍擴大,須配合更多宣傳,並組織義工協助,以免出現走回頭路的問題。
漁護署二○一五年起在部分郊野公園試行移去垃圾桶,至今數目減一半,而大部分遠足徑的棄置垃圾量大減,最高近九成,成績理想。署方有信心在年底前移除所有遠足徑上合共二百五十多個垃圾桶,但不包括康樂場地如燒烤場和露營場地的垃圾桶。
雖然城市街道垃圾桶經常爆滿,而垃圾分類回收計畫成效又差強人意,但遠足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試驗計畫出奇地好,或反映行山人士愛護郊野,證明港人公民意識不太差。
摘自2017年10月9日《頭條日報》P04
資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節錄﹚
譯文:
大道通行全世界,全世界之人皆以道心相待。選出真正賢能之人為民服務,大家非常信實和睦,所以人們不但只親愛自己之親人;不只愛護自己之子女,同時也愛護他人之子女,這樣使老年人退休後,能安享清福;壯年人各有所用;幼年人有所教養。並且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老而無子者、殘廢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當、最關切之照顧。男子有適當的工作,女子有很好的歸宿。人們討厭將財貨隨便棄置於地,但也不會私藏己有;人們也討厭做事不親力親為,卻不會為自己謀私利。所以陰謀不成、盜賊不作,大門也不用關上,這便是大同世界。
資料三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荀子.性惡》﹙節錄﹚
譯文: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人的本性生來就有好利之心,順着這種人性,爭搶掠奪就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生來就有妒忌憎恨之心,順着這種人性,殘殺陷害就產生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生來就有耳目之貪欲而愛好聲色,順着這種人性,淫蕩混亂就產生而禮義就盡失了。那麼順從人的本性,順從人的情欲,必然出於爭奪而最後就流於暴亂。所以一定要有師長和法度的教化,有禮義的引導,才會生出辭讓之心,遵守禮法,而最終趨向於安定太平。由此看來,那麼人性本惡是很明顯的。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行山徑垃圾桶的作業是甚麼?
‧ 行山徑垃圾桶是否有必要存在?
‧ 沒有了垃圾桶對郊野公園會帶來甚麼影響?
論點參考
李一瓢(專欄作家)
開了個好頭,不代表擴大執行範圍,效果一樣理想。署方沒有足夠的公職巡查人士,阻止行山者亂掉垃圾,故要加大宣傳力度,呼籲市民要珍惜郊野公園。另外,應與行山團體和環保組織溝通,組織更多義工擔任「自然大使」,向郊遊市民講解減廢的訊息,貫徹落實郊野「零桶」政策,並持之以恒,由郊野做起點。長遠而言,應倣效日本,做到市面零垃圾桶的景象。
梁肇輝(漁護署署長)
當今年底完全移除郊野公園的垃圾桶後,市民能做到「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即使成效不大,亦不考慮重新設置垃圾桶。
黃錦星(環境局局長)
郊野公園是香港珍貴的資源,建議市民遠足時應結伴同行,並要愛護環境。他亦呼籲遠足者應少用即棄物品,致力源頭減廢,並且做到「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
觀點舉隅
甲同學:支持移除行山徑垃圾桶
我認為政府應該移除所有行山徑的垃圾桶。行山徑中放置垃圾桶是為了方便行山者棄置垃圾,以免他們把垃圾留在山上。但長遠來說,徹底解決垃圾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和教育市民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就好像日本一樣,日本大部分地方,就算是市中心都不會設置垃圾桶,久而久之就會讓市民減少對垃圾桶的依賴,培養出自己垃圾要自己帶回家的概念。以香港市民的文明程度而言,相信是可行的;而且,減少放置垃圾桶也能減低政府清潔的成本,長遠來說,對社會都有莫大的益處。
乙同學:不支持移除行山徑垃圾桶
我認為政府不應該移除所有行山徑的垃圾桶。首先,從年宵、書展、戶外演唱會等等的大型公眾節目為例,每每完結後都是垃圾滿地,足夠證明香港人本身的公民意識不足以支持這樣的移除垃圾桶。進而觀之,如今有垃圾桶的時候,香港山頭上尚且四處垃圾,沒有垃圾桶的話情況或許會更不堪設想。
另外,日本之成功推行類似的政策,乃是由於日本人本身的文化,是特例,看看紐約和倫敦等地也是垃圾滿街,足以反證文明水平高就可以推行如此政策的論點。再者,沒有了垃圾桶,滿山垃圾,既增加清潔成本,也對環境和野生動物帶來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