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倡中國哲學思想化解衝突
2017.10.10題目
現時世界充滿衝突,應提倡哪種思想?
1. 孔孟思想
2. 老莊思想
資料一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說,恐怖主義是「盲目而且殘酷的暴力」,應該以愛作為武器與之對抗。他說,希望復活節能夠令世人與恐怖主義的受害人更加接近,而恐怖主義不但是「盲目而且殘酷的暴力」,而且到現在「仍然在世界各地造成流血」。教宗呼籲信眾不要讓被恐懼和悲觀所「圍困」,雖然許多信眾取消到梵蒂岡參加彌撒的計畫,但是周日的聖伯多祿廣場仍然擠滿了信眾。
摘自《BBC》中文網2016年3月27日
資料二
北韓認定美國已向其「宣戰」,朝鮮半島情勢愈發緊張,國際社會紛紛呼應中國主張,籲「嚴防開戰,以和平談判為優先選擇」。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6日針對北韓放話將擊落美軍機表示,半島戰端輕啟,不會有贏家,對地區國家而言更是不幸;希望美朝雙方都能意識到,一味的口頭逞強、相互刺激,只會增加對抗衝突的風險、壓縮自己政策迴旋的空間。摘自《中國時報》電子報2017年09月27日
資料三
仁愛也是用來處理不同民族、國家關係的基本準則,通過行仁愛,用和平而非戰爭的方式來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乃是儒家和平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的體現。所以孔子在評價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時認為,儘管管仲多有「追求」,但仍不失為是個「仁者」,因為他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卻「不以兵車」。而孟子對於那種「以功伐為賢」的價值觀則作了全面地否定和尖銳的批判,提出了「仁者無敵」思想。
摘自《人民網》2005年11月29日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今天世界有甚麼衝突?
‧孔孟思想、老莊思想的重點是甚麼?
‧兩套哲學能怎樣化解衝突?
論點參考
老子(春秋思想家)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語譯: 天下間沒有東西比水更柔弱,而攻擊力堅強的東西卻不能勝過水,因為沒有甚麼可以改變水。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間沒有人不知道,但沒有人能實行。所以聖人說:「能承受全國污辱的,才配做國家的君主;能承受全國災難的,才配做天下的君王。」這個道理一般人卻以為是反話。
孟子(戰國思想家)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語譯: 君子對待萬物,主要是愛惜,而不是仁愛;君子對待人民,主要是仁愛,而不是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而愛惜萬物。
莊子(戰國思想家)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語譯: 古代的真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不憂愁,吃東西不求美味,呼吸氣息深沉。真人的呼吸是將氣運到腳根,一般人的呼吸只是依靠喉嚨。呼吸不暢順的人,言語就像卡在喉嚨,吞吞吐吐。那些物欲太強的人,天賦的智慧也就淺薄。
觀點舉隅
甲同學:提倡孔孟思想
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應該推廣孔孟思想。世界很多紛爭,從美國的種族問題,到緬甸的族群衝突,都是源於不同群體不能互相包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正可化解這個問題。孔子表示他心目中的理想行為是和而不同,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能互相調和。若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可以化解多矛盾,不同文化背景的群眾可以和而不同,和平共處。中庸之道取其中道,也能避免滋生偏激的思想,長遠來說能打擊問題如恐怖主義。
事實上,孔孟學說的核心,仁,本來就是調解衝突的根本辦法。仁即是愛人,孟子指出,親愛親人能擴大到愛護萬物。只要心中有仁、有愛,很多衝突一開始就不會產生;仁由禮來體現,那是一種行為規範。禮既可以約束家庭關係,也可以約束社會以至國家關係。如果大家都能守禮,世界會和平很多,不會有甚麼恐怖襲擊。所以,我認為,在今天的環境,應該推廣孔孟思想。
乙同學:提倡老莊思想
我認為我們應該提倡老莊思想。莊子的哲學是逍遙、灑脫,認為「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巧智、名利等事物會破壞人的天性,招致禍患。他主張忘利忘心,目標是達到「萬物與我為一」。而所有衝突都離不開名、利、心,要是能做到莊子的境界,一切衝突都可以迎刃而解。就算一時間不能達到那種境界,也可以利用老子的不爭、以柔制剛解決糾紛。不爭是指做決定前先權衡利害,不要妄下爭奪的行動。只要做到不爭,很多侵略行為都可以避免;以柔制剛也是處理矛盾的理想手段。
現時世界許多地區,像朝鮮半島,局勢緊張,很大原因是涉事國家都擺出強硬的姿態,互點火頭。這樣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只會更進一步觸發戰爭。只有採取以柔制剛、以退為進的策略,才有機會緩和衝突。比方說,早前中印之間爆發衝突,最終也是靠雙方軟化立場來緩解問題。老莊思想更能消除現時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