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善用資源變浪費資源 共享經濟問題剖析

2017.10.09
17691 17691

封面專題

全球化+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中國的改革開放+生活素質




解說

答案︰D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是指把閒置的資源分配到有需要的人手上,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供應者,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資源的使用率,而且能降低成本,服務亦變得更多元化,達致互惠互利。現時已經推出市場的共享產品包羅萬有,涵蓋住宿、娛樂、交通等範圍,有顛覆傳統經濟的趨勢。



共享經濟 理論與實踐

很多人去旅行時會選擇住Airbnb的民宿,想搭車時會通過Uber召車⋯⋯共享經濟已經由一個新興概念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共享經濟中的「共享」是一面十分吸引人的招牌──可減少企業壟斷,讓個體亦有能力進入市場,而且個人化服務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另外,又可以減少浪費閒置的資源,對環境也有好處。不過,當共享經濟不再是紙上談兵,實行時卻出現連串問題,令不少人對共享經濟的信心動搖。

問題① 商家一窩蜂 市場急飽和

共享經濟被視為致富妙方,畢馬威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的風險投資公司投資在共享企業的資金高達310億美元,單在中國就有十五家以上從事雨傘共享的公司、十二家共享手機充電器的公司,而最多的是共享單車,有超過二十家同類公司,不過大部分的單車並非在馬路上輪轉着,而是像垃圾一樣被丟置在路邊。

共享單車數量急增,在北京就有約235萬輛,足以塞滿十一個鳥巢體育館。因此,內地多個城市相繼禁止投放新的共享單車,如擁有150萬輛共享單車的上海,就在八月展開整治行動,希望解決過度投放及胡亂停放的問題。

資本雄厚 最終贏家

由於供過於求,內地今年先後有多家共享單車公司倒閉,當中「悟空單車」的創辦人雷厚義就表示,市場已被幾家最大的企業壟斷,餘下的中小型公司難以生存。雖說共享經濟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供應者,但資本較大的供應者仍是贏家,因為他們可以選擇成本較高的廠商合作,製造品質較好的產品;而經營共享企業的公司目前主要靠融資擴大資本,還未有穩定的盈利方式,加上消費者對大量類似的產品亦開始厭倦,令中小型公司經營更見困難。

問題② 名為共享 實為租賃

共享經濟項目可謂層出不窮,例如內地有商家將跑步機放在街上,命名為「共享健身倉」;俄羅斯商人提供「共享名車」服務,只要約七十港元就可駕駛法拉利一小時。市面上很多共享服務看來都與普通租賃服務無異,只是將租賃變為自助式,以及租賃時間更彈性、價錢相對便宜。

「共享」雖不是無私的分享,但仍與租賃有所區別,關鍵是有否善用閒置資源,以Airbnb為例,如屋主要到外國旅行,便可把暫時丟空的房屋租給他人,但大部分共享單車都是商家特意生產的新單車,而非使用已有的單車,扭曲「共享」原意。

報廢單車 浪費資源

打着共享名堂的商家急速增長,不但沒有善用資源,更造成嚴重的浪費問題。以內地最大的共享單車企業ofo為例,為了保持共享產品價格較低的特點,在單車的智能鎖中使用一次性電池,由於擴張速度極快,來不及進行環保評估,對環境造成影響。

另外,因為回收單車的利潤低,大量廢車及倒閉企業遺留的單車都無人處理,如同垃圾般棄置,現時全國只有浙江台州市公共自行車發展有限公司成功以招標方式處理約7,000輛報廢的共享單車。

問題③ 「信任」危機 窒礙「共享」

共享經濟革新了世界的經濟模式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過,卻與現有的法律及社會秩序產生衝突,政府及企業往往未能預先建立周全的配套措施。如大部分國家地區的法例都規定短期出租住宿必須領取牌照,因此Airbnb被視為非法旅館。合法旅館須符合安全規範,並且有員工監控環境,但Airbnb節省了進行以上措施的成本,令住宿價錢變得更為彈性,卻把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如有客人投訴被屋主偷拍,台灣的Airbnb亦曾發生因屋主更改房屋間隔,造成熱水器瓦斯外泄慘劇。

法律配套 有待改善

現有的法律未能涵蓋共享經濟模式,「信任」是維繫買賣關係的主要橋梁,不過共享經濟反而令社會的信任危機無所遁形。早前內地推行的「共享板凳」全被偷走,共享雨傘及共享單車亦常常面對被盜或被破壞的問題,商家對此亦束手無策。另外,不少地方都未有清楚列明共享單車的停泊處,因此公共空間常被佔用及造成阻塞,市民抱怨連連。

種種亂象除了反映政府和企業未準備好足夠配套,背後最大的憂慮是公民教育不足,公民質素成為共享經濟的最大障礙。

問題④ 收集大數據 私隱有風險

共享經濟被視為收集大數據的絕佳方法,網上平台能連接大量用戶的資料,只要分析用戶的背景與行為模式,便可設計出個人化的廣告營銷方案,例如共享單車上的智能鎖有GPS晶片,可以定位及連接遠端伺服器,得到客人出行時間、方式與路綫的資料,繼而提供相關的消費優惠,增加行銷成功的機會率。

行為模式 數據壟斷

不過這些數據亦帶來私隱問題,企業可能會將數據銷售給政府或其他企業,市民的生活習慣將會被完全掌握,而這些數據亦可能會被不法分子盜取,帶來風險。另外,分析大數據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亦可能出現「數據壟斷」,有利大企業壟斷市場,中小型企業將更
難以生存。



Mindmap:共享經濟問題剖析



相關新聞事件簿

共享經濟現況


‧全球共享經濟發展:英國市場調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預計,今年全球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達186億美元,到2022年將達到402億美元。(2017年9月)

‧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國家信息中心統計顯示,中國共享經濟的交易額截至去年超過3萬億人民幣,每年幾乎都以100%速度翻倍增長,2025年可能會佔GDP比重20%左右。(2017年8月)

‧創造個人收益:皮尤研究中心在2016的調查顯示,全美有24%的人從網絡共享經濟上賺錢,而美國部落格網站Earnest發現,Airbnb創造的收入最多,平均月收入可達924美元,排名第二的是美國任務外包網站TaskRabbit。(2016年5月)

共享經濟帶來的問題

‧香港共享單車遭破壞:香港第一家共享單車企業gobee.bike在今年四月投入服務,在營運兩天後,部分單車已遭損壞,零件甚至被竊取。(2017年4月)

回應共享經濟的法律

‧實名制規管共享單車:中國多個城市下令禁止投放新的共享單車,北京發布新規令,列明相關企業不能在公共空間存放單車,而單車上不得設置商業廣告,但須安裝衞星定位系統,另外,用戶須「實名制」,違規的單車用家將列入黑名單。(2017年9月)

各地對共享住宿態度不一:有些地方嚴厲打擊共享住宿,如柏林、新加坡、泰國、澳洲及台灣,未領取營業執照的共享住宿者會被罰款,而部分地區則設下短期住宿的條件,如英國准許倫敦的Airbnb屋主每年放租90日,日本為應付2020年奧運帶來的大量住宿需求,今年6月宣布批准短期出租住宿,每年上限為180天。

相關概念:使用權經濟(Access Economy)

共享經濟沒有一個標準定義,但大部分人認為共享經濟涉及分享的概念,把自己剩餘的物資分配給他人享用。隨着共享經濟的發展,有人提出「使用權經濟」這個概念更適合現況。使用權經濟指人們追求的是物件的使用過程,而不是最終擁有權,企業負責提供在綫平台來配對租借雙方,名正言順是一種租賃活動。

相關辭彙

‧協作消費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過度消費 Hyper-consumption
‧大數據 Big data
‧信任危機 Trust Crisis
‧保險 Insurance
‧實名制 Identification Policy
‧閒置物資 Idle Resources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大家對於「共享單車」這個詞似乎沒有太大意見,但其實這並不是善用閒置資源,而是直接製造不計其數的單車供人使用,這難道不是一種租賃行為嗎?就像台灣的Ubike,大家認為是一種租車的概念,其實Ofo和摩拜亦然,只不過多了能夠隨意停放的功能,卻打着「共享」的旗子,行使租賃之實。

不過,提供人民便利的結果也並非壞事,類似於計程車的變形,提供了不同載體給消費者使用,且大幅提高了使用上的自由度以及降低費用,算是相當有創造力的發想,只是若要與「共享」放在一塊,則還是稍嫌牽強。那麼既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共享經濟,該如何定義目前的現象才比較合適呢?或許,將其視為一個過渡期會更為合適。

說到底,企業終究走向追求利潤的那一頭,才有辦法延續下去,如同Uber的願景──無人駕駛車隊,也是跳脫了「共享」的理念,轉而成為自行生產、全自動化的無人出租車行,進而囊括整個市場。也就是說,目前許多的「共享」經濟可能都會如同Uber的進程,讓商業模式脫離傳統,以「共享」的形式作為過渡期,並在未來達到自動化、一體化的格局,產生嶄新的一種商業型態。

資料來源:維京人酒吧〈加上「經濟」兩個字,「共享」都不「共享」了:Ofo和摩拜還談甚麼共享,充其量就是租賃罷了〉《TechOrange》21-7-2017

多角度思考

1.試描述資料A對共享經濟有何看法。(4分)

2.根據資料,分析共享經濟產生哪些問題,並提出相應的改善方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漫畫顯示,共享經濟被視為牟利的好方法,不少企業希望在共享經濟市場中追求利潤,不斷有商家加入同一種服務的市場。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提示:不少共享經濟企業與普通租賃服務無異,但資料B認為這些企業要追求利潤才能繼續經營,共享經濟不是真正無私的分享,而是新一種商業型態來臨前的過渡期。現有的法律未能覆蓋共享經濟的細節,因此常引起法律爭議,例如Airbnb是否違反酒店條例,因此政府應加強與共享企業的聯繫,迅速定立相關法例,如要求公司買保險、實行身分查核制度等。不少打着共享經濟名堂的企業並非使用閒置資源,而是使用全新的產品,造成嚴重的浪費和污染問題,政府要嚴格監察共享企業在生產和處理舊物的方式,避免影響環境。)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傳統經濟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中介、代理、渠道商收着不合理的費用,提供無增值的標準服務。但是在共享經濟裏,經過網絡就可以讓資源提供者和需求者直接搭配。比如說租房租車中介、廣告代理、出版商、計程車行、月嫂介紹所、清潔工介紹、婚姻介紹所、高利貸甚至銀行貸款。這些傳統中介都會逐漸被共享經濟消滅。

哪些會先滅亡呢?利潤愈高愈先滅亡,附加價值愈少愈先滅亡,服務愈標準化愈先滅亡,愈沒有(過時)法律法規保護的愈先滅亡。

Tom Friedman在《The World is Flat》曾給世界青年建議:世界在產品和生產是平坦的,所以不要從事無創新的生產工作,若不能做有熱情有創意的青年應該考慮服務業,才不會被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工或機器取代。

但是隨着共享經濟的來臨,大部分的服務業都會被顛覆,服務中介必然有滅頂之災,服務者也會面臨各種挑戰(Uber CEO去年就說過:「如果你嫌Uber貴,不是因為車貴,是車裏的另一個傢伙貴。」)。

資料來源:李開復〈共享經濟才剛開始,大部分服務業都會被顛覆〉《數位時代網站》文章5-2-2015

多角度思考

1.
資料A顯示共享經濟在社會上產生了甚麼矛盾?(4分)

2.有人認為「共享經濟利多於弊」,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試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作答。(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圖片可見的士司機正抗議Uber打擊的士業生意,認為Uber是非法載客,對此十分不滿,反映共享經濟打擊了某些傳統行業。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提示:
利的參考觀點:把閒置的資源分配到有需要的人手上,可減少浪費;個人化服務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成為普通市民增加收入的機會。
弊的參考觀點:衝擊傳統經濟模式,傳統中介工作者有失業危機,如廣告代理、出版商、計程車行;失去共享的原意,成為純粹的租賃機構,反而浪費更多資源;難以管控,容易造成法律漏洞。

參考資料

音頻


‧香港電台CIBS節目:經濟「識」堂—共享經濟
http://www.rthk.hk/radio/dab31/programme/p0290_eternity_economy/episode/4390

書刊
《共享經濟:改變全世界的新經濟方案》
作者:馬化騰、張孝榮、孫怡、蔡雄山
出版社:天下文化

載自2017年10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趙韻清 圖:星島圖片庫、互聯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