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紙危機 現回收隱憂
2017.09.25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全球化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解說
答案︰D
自從最後一家再造紙廠「南華造紙廠」於2006年結業後,本地再沒有廢紙再造廠。因此,香港每日回收逾2,500噸廢紙,須全部出口到外地再造,當中九成以上運往內地,其餘則運往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換言之,香港只有廢紙回收業,沒有廢紙再造業。
50%廢紙 循環再用
現代生活每天都在製造數以噸計的廢紙,比如製造業、零售業和物流業所使用的送貨紙箱、辦公室的影印文件、街上派發的傳單及免費報章等等,最後都會成為被棄置的廢紙。這些廢紙之中,大約一半會隨家居及商業垃圾一併運往堆填區;其餘一半,則被本地回收商收集,出口到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做再造紙原料,再製成新的報章用紙、包裝紙或紙箱等等。即是,每張廢紙都有一半機會被回收再造,循環再用。
停收行動 湧現危機
香港每天回收的廢紙大約有2,500噸,九成以上出口內地,然而未來這比率可能大幅下滑。今年七月,中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文件,表明在今年年底開始,將調整垃圾進口政策,拒收高污染的固體廢棄物,將廢塑料、未經分類的廢紙等24類固體廢物列入禁止進口範疇。
據悉,內地近期查處了數以百家違規的廢料進口商,當中部分跟香港的回收商有生意往來,因而受到影響。九月中,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便以遲遲未取得十月的內地進口廢紙配額批文為由,發起罷市停收行動。一夜之間,數以千噸計廢紙無人問津,令多區街頭堆積起高至及腰的廢紙山,觸發廢紙圍城危機;事件中,不但拾荒者及回收商生計受損,每日兩千多噸的廢紙亦只能充當垃圾運往堆填區。
停收行動持續三天後,終暫告一段落,然而今次事件卻揭示出回收產業一直存在的隱憂,只要這些隱憂一日未除,廢紙圍城的危機仍有機會隨時再現。
相關概念:都市固體廢物(Municipal solid waste)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固體廢物是指沒有使用價值,或有毒、含水量低的廢物,主要包括︰廚餘、工商業廢物、污泥、農業及禽畜廢物,以及來自建築和採礦的廢物等(OECD, 2003),當中都市固體廢物即由城市收集和處理的固體廢物,三大主要來源包括家居廢物、商業廢物和工業廢物。
隱憂一
回收商──依賴出口 競爭力低
香港回收業規模不小,前綫廢紙回收商超過三百間,但多年以來,回收業仍屬於低技術、低增值行業,長期充當廢料「中轉站」角色,只負責把回收的廢紙簡單分類後,便打包出口到外地,利潤全取決於國際廢紙回收價格,因此行業一直缺乏議價力和競爭力。
廢料進口門檻高
極度依賴出口的隱患,過去早已多次令回收業陷入經營危機。2015年年底,由於廢料國際價格暴跌,廢紙回收價下跌達三成半,回收業即時陷入虧蝕危機。近年國際市場對廢紙和塑膠等廢料回收的要求日益提高,本地回收商的經營危機也不是今天才出現。早在2013年,內地實施「綠籬行動」,嚴格提高廢料進口門檻,規定所有污染環境的舊衣物、電子垃圾和塑膠廢料等均不能進口。當時因為膠樽要打碎成為膠粒才符合進口要求,本地回收商沒有相關技術,被迫停收塑膠,導致本地廢膠數量急增,運往堆填區的廢膠一度錄得破紀錄的80萬公噸(2015年統計數字)。
內地於今年年底起禁止24類廢物入口,而乾淨回收和進口經分揀或半加工的有用廢料,是國際廢料回收大趨勢。現時本地回收業仍受限於工業科技水準低,加上缺乏增值資金,至今未有升級轉型。未來回收業要生存,便須升級自救,否則早晚會被市場淘汰,全城亦會因此再陷廢料圍城威脅。
相關概念:廢物管理策略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廢物管理策略是指為了妥善處理廢物的整全措施,從源頭減廢、資源重用、回收、循環再造、處置以至堆填,都是整個廢物管理系統的一部分。不少已發展國家是以「廢物管理架構」作為主要的廢物管理策略,即按優先次序,先大力推動「源頭減廢」,減少廢物棄置量,再鼓勵「重用」、「回收」、「循環再造」,最後才是「棄置」。因此堆填區是廢物管理系統的末端一環,用作處理不能回收的廢料,或經處理後的廢物殘餘爐灰等。
隱憂二
政府──不積極介入 欠通盤策略
為應對內地新回收政策,政府回收基金預留2,000萬元資助業界升級,例如用作購置塑料分揀機、清洗機和造膠粒機等,提升回收商處理廢料的能力。然而,回收產業的發展,卻不能只看回收一環,從收集、運輸、分類/加工、再造,以至再造產品的銷售市場,全部環環相扣。
以廢紙回收業為例,自從2006年南華造紙廠結業後,香港再沒有廢紙再造廠,造成現時回收業高度依賴出口內地的隱憂。如果本地有再造紙廠,生產的再造紙在本地市場亦具足夠競爭力的話,整個廢紙回收工業鏈便可自足發展。
回收誘因欠奉
政府過往一直奉行自由市場不干預原則,沒有積極介入,例如南華造紙廠結業後,業界曾要求政府接手經營,又希望政府能帶頭優先採購本地再造產品,增加本地再造產品的競爭優勢,但政府一律以不干預市場為由未有介入。
可是當市場機制失效,政府的介入便有必要,例如以稅務和土地優惠等措施,扶助廢塑料環保產品發展,因為廢塑料的最終用途對其收集有很大影響。如果某種類的塑料沒有最終用途,便會失去收集誘因,被棄置於堆填區。政府對整條環保工業鏈要有通盤的發展策略,才可令社會收到回收再造的成效。
隱憂三
市民──減廢回收 意識不足
為提升廢物回收率,減少堆填區壓力,政府多年來鼓勵市民為垃圾分類;預計2019年實施垃圾徵費,鼓勵市民減少製造廢物,從源頭減廢。市民的減廢和回收意識,都會直接影響垃圾的可回收量,尤其當內地對廢物出口的要求日益嚴謹,市民是否有認真做好垃圾分類和源頭減廢,將是回收廢料的成敗關鍵。
錯誤認知增垃圾量
從現時的回收桶情況來看,市民對減廢回收的認知顯然不足夠,例如去年一項關於「都市人使用抹手紙習慣」的問卷調查便發現,半數香港市民不知道抹手紙不可循環再造、六成八市民更誤以為抹手紙可以分解。這些錯誤的認知導致每日有近680噸紙巾被棄置於堆填區,因此,在處理廢物回收問題上,市民的回收意識亦成為減廢的潛在隱憂。
Mindmap:本地回收業的隱憂與出路
相關辭彙
‧回收業 Recycling Industry
‧固體廢物 Solid Waste
‧洋垃圾 Foreign waste
‧綜合廢物管理設施 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 Facilities
‧廢物管理架構 Waste Hierachy
‧循環再造 Recycle
相關新聞事件簿
內地收緊廢紙進口
‧廢紙停收風波︰因遲遲未取得內地廢紙第四季進口配額批文,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宣布罷收廢紙一星期,期望政府出面向內地部門反映,爭取有港澳專屬配額進口內地。罷收行動令街頭堆積的廢紙激增,部分前綫回收商懷疑出口商壓價,最後行動持續了三天宣告結束。(2017年9月15日)
‧回收基金助廢塑料商︰政府宣布回收基金將預留2,000萬元推出新資助措施,協助回收業界購買處理廢塑料的機器,以應對內地今年年底將收緊回收物料進口政策;但回收商質疑作用不大,擔心物料的出口價格不足以彌補營運成本。(2017年9月5日)
減廢措施
‧「四電一腦」政策:立法會於2016年3月通過俗稱「四電一腦」的生產者責任制政策,把冷氣機、雪櫃、洗衣機、電視機及電腦產品納為受管制電器,往後處理受管制廢棄電器時須領有牌照。(2016年3月)
‧廢物徵費措施︰政府公布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詳情,預計2019年實施。環保署為社區參與試驗計畫設計四款家居專用垃圾袋,以每個家庭每月用三十個垃圾袋計,一個月收費由二十二元五毫至九十元。(2017年3月20日)
廢物量統計數據
‧固體廢物棄置量:環保署公布2016年本港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總棄置量為三百七十一萬公噸,按年增加百分之三點九,人均棄置量達每日一點三九公斤,兩者均是過去十年新高。當中主要是工商廢物大增,而且本港回收率跌至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是十五年來新低。(2016年12月23日)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本港現時九成以上回收的廢紙會出口到內地,但內地今年年底前進一步收緊入口廢料,對本港回收業帶來極大衝擊。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表示,本港的消費文化,對減廢仍是一大挑戰,要落實各項減廢藍圖的措施,才有望得到改善。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3-9-2017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說明內地收緊入口廢料措施之後,對不同持分者造成了甚麼影響。(6分)
2.根據資料B「本港的消費文化,對減廢仍是一大挑戰」,這裏的挑戰具體是指甚麼?(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對本港回收業的影響︰由於九成以上廢紙會出口到內地,回收商須在分類、切碎和壓縮廢紙的工序上做得更嚴謹,以符合內地的進口新規定,導致成本上漲。
‧對拾荒者的影響︰回收商為彌補成本上漲的損失,將會調低廢紙回收價,令拾荒者生計受影響。
‧對清潔工人的影響︰部分拾荒者或因回收價太低而放棄拾荒,部分回收商或因成本上升而結業,令廢紙無人問津,清潔工人要把更多廢紙充當垃圾丟棄。
‧對市民的影響︰如果部分回收商無法符合內地新進口規定,大量可循環再造的廢紙將要送到堆填區棄置,未來政府或需要花更多公帑擴建堆填區。
2.「消費文化」對「減廢」的挑戰是指,社會上鼓吹消費的風氣會令市民養成浪費習慣,例如廣告鼓勵消費者衝動購物,不斷追求新產物,往往以「想要」取代「需要」。由於消費文化令大眾容易養成「貪新棄舊」,或「用舊即棄」的習慣,導致城市的固體廢物量不斷增加,故說消費文化對「減廢」是一大挑戰。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小政府,大市場」一直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卻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在垃圾問題上,政府對處理垃圾、回收及再造三者上不同的態度,乃現時問題的主因。雖然固體廢物徵費即將實施,但政府仍是處理垃圾的負責人,以公帑將各家各戶的垃圾運送至堆填區,並負責興建及管理堆填區。可是,對於回收及再造業,政府則視為市場問題,讓市場自行解決供求,最多也只成立回收基金,協助業界可持續發展。翻查資料,回收基金於二○一五年十月正式啟動,總額十億元。至本年一月,基金已批出共55項申請,涉及的資助金額約為6,500萬元,基金使用率不足一成。回收業有回收基金的幫助,那麼再造業卻孤立無援。
資料來源:《思考HK》網站文章〈余海澄︰究寧花錢堆填區 何不資助再造業〉13-9-2017
資料B
鑑於內地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本港沒有積極發展再造業,把回收廢料送去內地就算,甚至有兩地商人合作,本港回收,內地再造,又由於以往內地進口條件寬鬆,本港有些回收商連清理分揀的工序都省下。現在客觀形勢改變,逼使業界不得不投資升級。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社評6-9-2017
資料C
在香港,廢紙回收及再造已經實行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每年的回收量是可觀的,而廢紙收集和出口活動(主要地區為中國大陸)的發展良好。廢紙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卡紙板,報刊及辦公室用紙。
由於國際市場對廢紙需求非常高,因此廢紙的回收再造有足夠的經濟價值。在香港建立循環再造紙張的工業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目前的挑戰是如何回收及出口更多的廢紙。
資料來源:《促進香港塑料、紙料及廢食用油回收再造研究》(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環境管理部總結報告)12-2014
多角度思考
1.參考上述資料,試說出本地再造業未能發展的主要原因。(6分)
2.你認為政府應該資助本地再造業發展嗎?解釋你的答案。(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本地再造業未能發展的主要原因︰
‧政府視再造業的問題為市場問題,讓市場自行解決供求,故沒有為業界提供資助,令再造業孤立無援;
‧內地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低廉,本地再造業難與之競爭;
‧政府認為在香港建立循環再造紙張的工業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沒有大力資助發展。
2.
應該的觀點︰
‧回收業過度依賴出口內地,利潤易受環境因素波動,完全沒有議價及競爭能力;
‧資助本地再造業發展能夠帶動本地回收業穩定及持續發展,有利環保減廢,但現時廢紙再造業投資成本高,導致沒有人願意從事再造業,故政府應提供經濟誘因,吸引投資者,或以公帑興建再造紙廠,長遠可減少堆填區的壓力。
不應該的觀點︰
‧內地再造紙廠成本低廉,香港難與內地競爭,不符合成本效益;
‧市場的供求問題,政府不應積極介入。
參考資料
網頁
‧抹手紙浪費成災 每日棄置量高達40架雙層巴士
https://goo.gl/ec67gs
‧環境保護署︰香港減廢網站
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
‧支持回收再造業的土地政策
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tc/workplace/index_lookforland.htm
載自2017年9月2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