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港大生研喪親「反芻思維」盼助人

2017.08.21
17564 17564

二十八歲(1)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唐蘇勤,研究關於喪親華人「反芻(2)思維」,喪親人士會反覆思想親人身前的回憶、責備自己或他人、思考自己的哀傷,在西方研究發現,這種思維對喪親人士往後適應非常重要。但在華人社會,因文化不同,如何看待「反芻思維」或有所不同。

她憶述,○八年發生四川(3)汶川大地震時,曾到當地參與災後輔導工作,陪伴失去父母的幼童、痛失子女的母親,親身接觸喪親人士的經歷,令她迄今都難以忘懷,促使她進行今次的研究。唐蘇勤將到康奈爾大學維爾醫學院研究,盼以研究結果回饋華人社會,開辦專為喪親人士而設的善別服務。

字詞學習

(1)歲
:中文有一些專門詞彙形容年歲,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順之年,分別表示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見《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難字讀音


(2)芻
:讀「初」(co1)。

地理縱橫


(3)四川
:這名稱來源有個說法,據說源自古時的行政區劃。宋代時,宋真宗把巴蜀之地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從此沿用下來。

古文欣賞


從前文人喪友,其中一個疏導情緒的方法是寫作。曹丕的《與吳質書》就是這樣的作品。那是他跟好友吳質之間往來的書信,在寫成這封書信的前一年,中原疫情嚴重,曹丕、吳質幾個好友都先後病死了,所以曹丕在信中追憶起當年的友誼來。文中一段寫道:

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古文賞析


曹丕在這段引文回憶跟幾個好友尋歡作樂的美好時光,原以為大家都能長命百歲,誰知道幾年間這些朋友幾乎都亡故了。曹丕藉由昔日的遊玩襯托今天物是人非的悲傷,沒有很複雜的技巧,但感情真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