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一款含致敏獸藥 午餐肉多高鈉高脂

2017.06.16
17460 17460

午餐肉及腸仔是茶餐廳常見食物,消費者委員會測試市面上二十五款午餐肉及八款罐裝或瓶裝腸仔樣本後,發現其中一款午餐肉含獸藥殘餘(1)磺胺二甲嘧(2)啶(3),每公斤含量近二百微克,進食後或導致少數(4)人出現過敏反應。測試中亦發現大部分午餐肉均含高鈉和高脂肪,含鈉量最高的一款午餐肉達每百克含一千多毫克鈉,吃半罐已超出世界衞生組織每日建議攝取量。

測試中驗出含獸藥殘餘的是「梅林」優質午餐肉(昌暉),被驗出每公斤含一百九十九點三微克磺胺類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根據糧農組織/世衞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建議,一名體重六十公斤的成年人每日食用約十五公斤,即相等於三十八罐「梅林」午餐肉才達限量。

字詞解釋

(1)殘餘:殘存、遺留下來。

難字讀音

(2)嘧:mat6,粵音同「物」。

(3)啶:ding6,粵音同「定」。

近義詞與反義詞

(4)少數
近義詞:少許、稀少。
反義詞:大量、眾多。

飲食文化

東坡肉起源

不少港人視午餐肉及腸仔為美食,宋代大文豪蘇軾(號東坡居士)也愛吃肉,相傳「東坡肉」就是源自他。

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下〈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他發現當地豬肉價廉物美,但富人不懂欣賞,窮人又不懂如何烹調。蘇軾對烹調很有心得,「淨流鐺,少着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用小火慢煨,豬肉便色澤紅潤,肉質軟滑,味道醇厚。不少人認為這就是「東坡肉」的起源。

另有一說,指後來蘇軾到杭州當太守,有百姓送很多豬肉和酒給他,他向廚師講解烹調方法,但後者不小心把豬肉和酒一起煮,意外煮出美味的豬肉,後來這道菜式發揚光大,成為流傳後世的「東坡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