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大開發首個錯字檢測系統

2017.06.12
17441 17441

港生常被指語文根基薄弱,錯別字百出。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開發全港首個「錯字和粵語檢測系統(ACT)」,只花數秒,便可識別文章中的常見錯字、倒裝(1)詞、粵語口語等,並提供修正建議,準繩度逾八成,助中小學生學習寫作。系統現時是測試階段,未來將逐步開放予中小學使用。

學生可將長達千字的作文放入ACT分析,識別到四種情況,旁邊有附注建議,包括錯別字部分,如將「梁瓜」更正為「涼瓜」,「端兒」更正為「端倪(2)」,以及識別量詞(3)錯誤如「一隻魚」(一條魚)等;亦可檢測粵語字「佢」、「鍾意」。此外,還可辨識倒裝詞,如「要緊」、「緊要」,不過,馮沛璋稱「倒裝詞」並非一定是錯誤,但會先篩選出來,提醒學生。

中文修辭

(1)倒裝:一種把原有詞序前後顛倒的修辭手法,有加強語調、音律的作用,可引起讀者注意。

字詞學習

(2)端倪:事情頭緒。

中文法則

(3)量詞:表示事物或動作的單位。表示事物單位的稱為「物量詞」,如個、塊、斤等;表示動作單位的稱為「動量詞」,如次、回、趟等。

中國傳統文化概念

錯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寫了錯字,即把字的筆畫寫錯了。例如把「禮」字的「礻」寫多一點,根本沒有這個字。另一種是寫了別字,也稱為寫白字。例如將「急躁」寫成「急燥」,將「形形色色」寫成「形形式式」。這些字的筆畫、結構都沒有問題,本身不是錯字,但用錯了地方。這是寫別字。

從今天的標準看,古代文獻可找到不少錯別字,不過在當時那是允許的。這些特殊字類有通假字、避諱字。在文言文裏,形體不同但音義接近的字經常互相通用,稱為「通假字」。例如《桃花源記》有一句「便舍船,從口入」,用了「舍」代替「捨」。「避諱字」則是為了表示尊敬而避諱君主或尊長的名號。像東晉簡文帝的母親鄭太后因為叫「阿春」,所以把「春」字改為「陽」字,「春秋」成了「陽秋」。不過這些做法已成為過去,我們不應再寫通假字、避諱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