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各國的利弊
2017.05.25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世界各國不同階層的收入變化
世界各國人民收入 |
2008年的收入相比1988年 |
所屬國家或階層 |
收入最高的10%的人* |
增加18% |
主要是發達國家(如歐美)的工人或中產階層 |
第二個10%的人 |
增加3% |
|
第三個10%的人 |
增加28% |
主要是新興發展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的工人或中產階層 |
第四個10%的人 |
增加62% |
|
第五個10%的人 |
增加77% |
|
第六個10%的人 |
增加67% |
|
第七個10%的人 |
增加60% |
|
第八個10%的人 |
增加48% |
|
第九個10%的人 |
增加40% |
|
收入最低的10%的人 |
增加15% |
主要是低度發展國家的人民(如非洲) |
*收入最高的1%的富人2008年的收入相比1988年增加67%
資料B:一則評論
英國公投脫歐、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歐美國家提倡反移民和保護主義的右派抬頭,歐美國家瀰漫着一股「反全球化」的情緒。他們認為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浪潮,推動國際自由貿易,打通各國的國界,推動勞工、資金、貨物等自由流動,只帶來負面影響。跨國企業將生產綫轉移到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發展國家,造就金磚五國的崛起,但歐美富裕國家的工人因此失業,或被迫從事較低薪的工作;歐盟境內人口自由流動,令大量東歐等地的人口進入西歐國家,當地國民因此擔心福利和就業機會受影響,故出現一片質疑全球化的情緒。影響所及,去年夏天英國公投脫歐,美國特朗普揚言要跟中國打貿易戰,將職位帶回美國,受到勞工階層的歡迎,最終成功當選。 |
答題
初中題
(a) 資料A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收入有甚麼變化?試參考資料B,解釋這變化的成因。 (8分)
高中題
(b) 評估全球化一體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12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全球化 現代中國 |
關鍵概念 |
全球化:自由貿易 跨國企業 人口資金流動 生產綫轉移 貧富差距 已發展國家 發展中國家 低度開發國家 現代中國:改革開放 工業化 產業發展 國際競爭力 綜合國力 工業化 世界工廠 生產成本 人口紅利 廉價勞動力 |
相關議題/新聞 |
《全球財富報告》指,全球財富達100萬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富裕家庭有1,850萬戶,雖只佔全球人口1%,但他們合共擁有78.8萬億美元,全球總財富近一半,貧富不均現象在全球蔓延。 世界銀行經濟師米蘭奴域分析世界人民收入分配,發現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在全球化獲利極大,但富國的中產和工人,未能掌握全球化機遇,收入停滯不前,對全球化現象產生不滿。 |
題型分析 |
a. 初中題:屬成因分析題,考生須針對資料的內容,清晰地指出資料A反映了甚麼變化,然後閱讀資料B,找出當中與資料A數據相關的地方,分析形成資料A變化的原因。因此,同學必須同時運用兩則資料,以資料B提供的論點解釋資料A現象。 b. 高中題:屬評論題之中的暗比題,「評估」一詞有衡量正反因素,作出判斷的意思。因此,同學須分析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然後判斷其整體上是利多還是弊多。處理評估題,同學切記要正反兼顧,不可只單向地陳述好處或弊端。 |
初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
(a)資料A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收入有甚麼變化?試參考資料B,解釋這變化的成因。 (8分)
‧ 收入最高的1%的人從1988年至2008年的收入增加幅度最大。
‧ 排名第三至第九的人收入增加幅度也很大,在30至70%之間,主要是新興發展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的工人或中產階層。
‧ 本來富裕的發達國家的工人或中產階層,處於第一和第二高的位置,但收入增幅極低,收入最低的低度發展國家的人民也如此。
運用資料B |
解釋和推論成因 |
點題 |
跨國企業將生產綫轉移到新興發展國家 |
全球經濟一體化下,歐美國家的跨國企業將生產工序搬遷至勞動力充足、工資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令這些國家成功吸引外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
因此,這些國家人民收入水平上升,故資料A顯示排名第三至第九的人民收入增幅較大,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受益者。 |
國際自由貿易⋯⋯造就金磚五國的崛起 |
全球化推動自由貿易,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價廉物美,成功打入發達國家的市場,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國民收入上升,帶動經濟發展,綜合國力亦因此提升。 |
|
歐美富裕國家工人因此失業 |
歐美國家的跨國企業一方面將生產綫搬至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生產成本,一方面在本國裁員,大量工人失業或被迫轉職。 |
富裕的發達國家的工人或中產階層處於第一和第二高的位置,但收入增幅極低,未能分享全球化帶來的成果。 |
西歐國家人民擔心福利和就業受影響 |
全球化推動人口自由流動,勞工和移民從生活水平低的地區移入西歐高收入地區,令西歐本身人民面對更多外來勞動力的競爭;西歐國家亦須為新移民提供福利和支援,原有國民的資源或被剝奪。 |
四、作答提示
1. 本題是資料題,所以同學作答時要盡量利用資料,例如可以先引用資料A,描述數據反映的變化,再運用資料B歸納出形成這些變化的因素。
2. 題目雖未有規定了作答方向,但同學必須要運用資料B,所以必須從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個角度,分析她們在全球化下產業和貿易發展受到的影響。
3. 資料A數據還反映了收入最高的1%的人及收入最低的低度發展國家的人民的情況,但由於資料B沒有為此提出任何解釋,所以同學回答時不必加以分析,否則就墮入離題陷阱。
++
高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b)評估全球化一體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12分)
評估為利多於弊 |
評估為弊多於利 |
有利於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各國在生產和貿易上發揮所長,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 |
富國和富人主導經濟全球化,大企業獲利最多,故資料A可見收入最高的1%的人獲利極大,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懸殊問題惡化。 |
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產業的轉移和資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本來較落後的國家因而獲益,人民收入提高。 |
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發展,富國佔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故資料A可見收入最低的非洲國家人民獲益不大,經濟發展停滯。 |
雖然富國企業面對發展中國家廉價產品競爭,但企業也可以將生產工序外判予勞動力和土地資源低廉的地區,降低生產成本,企業營利增加,投資者亦受惠。 |
雖然富國企業因此受惠,高競爭力的勞工有更多工作機會,但眾多弱勢工人或因此失業,或被迫轉任收入較低工作,無法從全球化中得益,故整體是弊多於利。 |
雖然富國工人或因此收入停滯,如資料A現象一樣,但企業生產成本降低,富國人民可享廉價消費品,生活質素提升。 |
雖然貧國人民因跨國企業投資而增加就業機會,但當中不少是血汗工廠,貧國在環境和工人健康上付極大的隱性成本,得不償失。 |
四、作答提示
1. 回答(b)分題時,考生要注意題目關鍵詞有「評估」一詞,故本題有「暗比」成分,考生須比較全球化一體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正面和負面影響,衡量和比較當中得失後,作出判斷。
2. 一般同學或會以為「評估」和「分析」的意思相近,只列出正面或反面的影響,而不知道要具備立場,沒有明確指出全球化一體化對世界經濟發展是利多還是弊多。
3. 同學要留意題目限制了分析焦點,也就是只須討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所以其他角度的內容,如政治上爭議、文化上衝突等,都毋須在此回答,否則就會離題。
文:黃家樑
(恩主教書院通識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