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垃圾徵費 全面減廢?

2017.06.01
17402 17402

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綜合新聞一則

     香港政府近日公布垃圾徵費詳情,未來棄置垃圾要用9款專用垃圾袋,容量最小3公升垃圾袋徵費$0.3、最大100公升垃圾袋徵費$11,平均1公升垃圾徵費$0.11,三人家庭每月垃圾費約$30至$50。市民可在超市及郵局等4,000個地點購買專用垃圾袋。政策最快2019年下半年落實,違法棄置者可被罰款$1,500。

      環境局局長表示,徵費水平與台灣和南韓相若。政府計畫為領取綜援人士提供財政援助,但先要評估有關住戶每月垃圾費水平,詳情稍後公布。一些不能放入垃圾袋的大型垃圾例如家具,則要購買專用防偽標籤,每個售$11。

      環保署指凡是使用食環署收集垃圾服務的村屋、街鋪、住宅和公共機構,均受按袋徵費規管。若市民使用非指定膠袋裝垃圾,食環署的垃圾站有權拒收。

      政府在推行垃圾徵費首半年設適應期,對違法棄置垃圾的人會先警告,若再犯才執法。適應期結束後會嚴厲執法,違例者會收到1,500元定額罰款通知書。法例亦建議賦權環保署人員上樓執法,但不會入屋,只會在垃圾房等公共地方巡查,並須人贓並獲才能罰款或檢控。

 

資料B:徵費機制

 

 按袋收費

 按重收費

適用對象

 住宅、村屋、街鋪、公共機構
(使用食環署收集垃圾服務)

 工商樓宇、少數住宅
(聘用私營廢物收集商運垃圾去堆填區或轉運站)

收費水平

 ‧ 按袋收費,指定垃圾袋每公升平均0.11元
‧ 大型廢物須購買標籤,每個11元

 ‧ 按重收費,四個市區及新界西北廢物轉運站每公噸395元
‧ 其他廢物轉運站及堆填區,每公噸365元

 

答題

初中題
(a) 參考以上資料,指出及解釋若垃圾徵費實施後可能會引起的兩個社會問題。 (6分)

高中題
(b) 「垃圾徵費能有效減少本港的都市固體廢物。」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8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關鍵概念

生活素質 可持續發展 垃圾徵費 按量收費 阻嚇性 生活開支
環境保護 污染者自付 使用者自付 (都市)固體廢物 源頭減廢
承載力 成本 效益 賦權 執法 治標 治本 違法棄置 寓禁於徵

相關議題/新聞

香港政府近日公布垃圾徵費詳情,政策最快2019年下半年落實,違法棄置者可被罰款$1,500。

題型分析

初中題: 屬於問題分析題,要求同學引用有效資料解說若垃圾徵費實施後可能會引起的兩個社會問題。

高中題: 屬於立場闡述題,要求同學參考資料及運用已有知識和概念,清晰闡述垃圾徵費能否有效減少本港的都市固體廢物。

 

初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a)參考以上資料,指出及解釋若垃圾徵費實施後可能會引起的兩個社會問題。(6分)

社會問題

解說

加重(基層)市民的經濟

負擔

 

若政策真的實施,每月約$30至$50的垃圾費就好像水費、電費和煤氣費一樣,成為必要開支。雖然徵費只是數十元,但對市民而言,特別是基層市民,可能是一家人一天的膳食費用,有關收費將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嚴重影響生活素質。

加劇違法棄置問題

若政策真的實施,可能有部分市民為了逃避繳交垃圾費而違法棄置垃圾在街上的垃圾箱或偏遠的郊野,影響市容之餘,更會令環境衞生惡化。

增加社會矛盾

法例賦權環保署人員上樓執法,但不會入屋,只會在垃圾房等公共地方巡查,並須人贓並獲才能罰款或檢控,市民和執法人員之間可能易生摩擦,增加社會矛盾。

 

四、作答提示
分題(a)是屬於問題分析題,要求同學引用有效資料解說若垃圾徵費實施後可能會引起的兩個社會問題。


高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b) 「垃圾徵費能有效減少本港的都市固體廢物。」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8分)

垃圾徵費能有效減少本港的都市固體廢物

同意

不同意

利用經濟誘因

有助市民主動減少製造垃圾

經濟誘因有限

難令市民主動減少製造垃圾

懲罰具阻嚇性

能令市民遵從

懲罰的阻嚇力不足

未能令市民遵從

鄰近城市有成功經驗作參考

(台北和首爾)

香港的環保教育未夠普及

大眾的環保意識仍較弱

 

四、作答提示

(1) 分題(b)是屬於立場闡述題,要求同學參考資料及運用已有知識和概念,清晰闡述垃圾徵費能否有效減少本港的都市固體廢物。
(2)宜先提出合理的衡量準則。
(3)宜正反論述及提出具說服力的理據。
(4)宜與其他措施 (如教育和宣傳⋯⋯)作比較。

 

文:鄭偉基
教育碩士(主修:通識教育)(Credit)、任教高級補充程度及高中通識多年、著作《高中通識教育 議題概念詳解及應用》、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email: [email protect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