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氣污染嚴重 呼吸高危!
2017.05.29香港空氣質素差到「爆表」!多區在五月上旬破紀錄測得嚴重水平,東涌毒霧微粒PM2.5更比世衞標準高出七倍,可以說每一下呼吸都令人提心吊膽,怕會影響健康。究竟毒霧何來?真的是從內地輸入,還是如特首梁振英所說是「本土出品」?客觀了解自有答案,爭辯無助潔淨空氣,大眾焦點還該落在改善措施才對。
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衞生+今日香港
主題: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能源科技的影響+科學、科技與公共衞生+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能源科技的發展在甚麽程度上引起或解決環境的問題?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在維持及推動公共衞生方面會面對甚麼挑戰?
‧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六監測站指數「爆表」
五月天,過了回南潮濕的春季,天氣理應轉趨晴朗,但事實不然,香港自環保署於二○一三年底轉用「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系統以來,從未在五月份錄得指數達最高的10+(風險級別達到嚴重水平),而今次是本港六個監測站──東涌、屯門、荃灣、元朗、塔門及旺角,指數齊齊「爆表」的紀錄。
空氣質素欠佳的日子在五月初已出現了數天,但五月十日,「廣泛」地區達到嚴重水平,的確令人驚訝;當天,維港的能見度少於兩公里,以空氣質素最差的東涌為例,該區除了監測站測量到高達10+的污染水平,被喻為「毒霧」來源的細微懸浮粒子PM2.5,更達至每立方米二百零九微克,比世界衞生組織所定的標準高出七倍,而另一空氣中常見污染物──臭氧,則為每立方米三百三十九微克,超標兩倍。
香港輸出污染物?
危害健康的空氣質素,叫人呼吸不安,此時此刻,自然有人問責──誰是空氣污染的真兇?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認為是內地的空氣污染物南下,才會弄致毒霧圍城,畢竟不久前內地亦受到霧霾困擾。不過,我們的特首梁振英就指出,香港也能自製污染,甚至可以向珠江三角洲地區輸出霧霾,並說南風天的時候尤其明顯。
專家尋找污染真兇
梁特首此言一出,即引起議論。其實毋須爭辯,且聽專家們對五月空氣質素「10+」有何觀點,就能容易找出客觀又合理的解釋: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 文志森:塔門監測站一度錄得指數10+,反映是內地污染物影響本港,加上本港市區產生的污染物,在微風下慢慢移動至本港西面的下行風地帶,令西部地區全錄得高污染水平。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 龍子維:污染物不一定由珠三角吹過來,本港的汽車、工廠、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極高,對空氣質素也構成影響。
~天文台前台長 林超英:影響香港東部的高濃度臭氧,有可能部分跟來自台灣的污染物有關,東涌和屯門不幸地剛好位於內地和台灣的污染空氣碰頭的地方,結果要承受特高臭氧的侵襲,是十分無奈的「緣分」。
危機處理:交通工具燃料入手
空氣污染,誰是真兇?通過專家之言,可見造成空氣污染,原來人人有份!香港及周遭地區(包括內地和台灣)都責無旁貸。事到如今,「危機處理」才最重要,究竟有甚麼措施可以補救或改善?
本地:管制燃料
香港方面,對於空氣污染水平突然「爆表」並無任何專門對策,只是一直執行既有的措施,包括:
‧在二○一九年年底前,分階段淘汰八萬二千輛歐盟四期以前的柴油商業車;
‧資助專營巴士公司,為合資格的歐盟二期及三期巴士加裝選擇性催化還原器;
‧規定本地供應的船用輕質柴油的含硫量,不得超逾0.05%;
‧首個亞洲城市規定遠洋船泊岸後須轉用含硫量不逾0.5%的船用燃料。
以上措施已執行數年,在過去五年(2012-2016年)的路邊空氣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濃度都有顯著跌幅,分別為28%、28%、31%和30%,可見措施是具有成效的。
外來:協商減排
然而,外來的空氣污染物,本港就難以控制,那就得靠協商合作。
特區政府已在二○一二年與廣東省政府就解決區域性空氣污染(臭氧及懸浮粒子)問題,訂定了減排目標和減幅,現在雙方正進行中期檢討,再確立二○二○年的減排目標,預計於今年上半年完成檢討。
小結:
無論是本地或是區域性空氣污染問題,減少碳排放都是有效的治本措施。從香港現行的一些措施可見,於車、船等交通工具的能源着手減排,似乎是最直接的方法,那麼,全面強制改用電動車或船又是否可行?(有關探討在「學習教材」部分)
資料庫:達理指數(Hedley Environmental Index)
想了解空氣質素如何,大家必定想到環保署發布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其高、中、低或甚高和嚴重級別來識別當前情況。除此之外,市民其實還有其他選擇,就是由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研究團隊於二○○八年設計的「達理指數」(HEI)。
「達理指數」能讓香港巿民正確地解讀及分析本港的空氣污染水平,所以內容比較多元化,例如會顯示最近因空氣污染而求診、入院及死亡的數字,讓大眾知道香港因空氣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害和對社會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亦有過去一段時間的統計數字,如以下兩圖所示:
相關概念:懸浮粒子(Suspended Particulates)
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體點滴,來源可能是天然的,如由風吹送的海鹽及土壤,或人工來源,如柴油車廢氣、建築活動或工廠等。懸浮粒子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總懸浮粒子包括了一列大小不同的粒子,其中,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的懸浮粒子稱為可吸入懸浮粒子,亦稱PM10;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稱為細懸浮粒子,亦稱PM2.5。
部分資料來源︰香港環保署
Mind Map:本港空氣污染原因與影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據你所知,空氣污染物之一的二氧化硫的來源是甚麼?(3分)
2.根據資料的一般監測站錄得的數據,哪些地區超標次數較嚴重?(3分)
3.就你在題2所指,你認為原因何在?(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主要來源是發電廠燃燒礦物燃料發電、工業渦爐產生,以及汽車的廢氣排放等。
2.葵涌和屯門區。
3.葵涌是工業區,屯門則有青山發電廠(主要以燃煤發電),而且兩區有較多大型車輛出入,相信是二氧化硫排放較多的原因。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電動車首次登記稅豁免將於今年3月31日屆滿,陳茂波指,考慮到過往幾年私家車整體增幅,以及電動私家車漸為駕駛人士接受,政府決定修訂有關安排。由今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電動的商用車、電單車和機動三輪車將繼續獲全數寬免其首次登記稅,但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的寬免額將會以9.75萬元為上限。
資料來源:「預算案:延長豁免電動車首次登記稅」《星島日報》22-2-2017
資料二
問及香港比亞迪純電的士E6由當初超過40部至現在僅剩3部,另一邊廂城巴、新巴購買的K9電動巴士又因事故要再測試,比亞迪亞太區汽車銷售總經理劉學亮指出,電動的士在香港未能普及主要源於的士持牌人方面,由於電動的士每次需要2個小時充電,司機少了時間搵真銀,直接影響車租收入,而車主為了利益最大化,所以寧願放棄環保電動車,在香港這個「車主話晒事,司機冇得Say No」的地方要引入新思想十分困難,根深柢固的牌照問題很難解決。另一方面,的士零件亦是另一個令比亞迪未能打入香港的原因之一,現時維修的士,更換的往往是2手甚至3手的零件(由其他舊車拆下),零件成本已令比亞迪無法抗衡,而且懂得維修熱門的士型號的車房比比皆是,基於維修時間亦是成本之一,搵食車自然會選擇較方便的車種。
劉學亮提醒了記者,在香港引入比亞迪電動的士之前,根本沒有其他品牌的的士提供安全氣囊(Air Bag),比亞迪可算帶起了這個潮流,而一輛的士一天24小時內停5分鐘以上的時間累積長達9.6小時停止不動(等客、塞車),考慮到一輛的士的碳排放相等如10台私家車,以環保角度來看電動的士對社會的意義不言而喻。
資料來源:「專訪:敗走香港?中國電的士40變3部」unwire.hk網頁17-5-2016
答題
1.參考資料,你多大程度認同電動車的士是解決香港空氣污染問題的救星? (4分)
2.你是否認同《財政預算案》對電動車的安排是不利環保措施? (6分)
3.本港在推廣使用電動車方面面對甚麼困難?你認為政府應否介入協助解決? (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根據資料二「考慮到一輛的士的碳排放相等如10台私家車,以環保角度來看電動的士對社會的意義不言而喻。」可知電動的士雖未必能把空氣質素完全改善,但亦能幫上大忙。
2.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的寬免額以9.75萬元為上限的安排,可能會影響從私家車方面去改善空氣質素的計畫,但是政府要作整體的考慮,因為目前只有某些品牌的電動私家車在港有售,政策不能變相資助商業企業賺錢,這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預算案》有繼續全數寬免電動商用車、電單車和機動三輪車的首次登記稅,可見政府還是認同電動車對環保的幫助。
3.配套缺乏。舉例:維修和充電設施等等。至於政府應否介入,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政府如認同社會應多轉用電動車以改善空氣污染,須介入作推動角色,在大眾運輸和私家車方面要提供稅務優惠等誘因讓企業和車主選用電動車,亦要在政策配合,如直接投資設置配套,以支援社會可長期使用電動車。)
參考資料
網頁
‧最新年均空氣質素指數
http://www.aqhi.gov.hk/tc/annual-aqi/latestannual-aqi.html
‧健康空氣行動
http://www.hongkongcan.org/hk/zh-hant/resources/public-education/
‧香港市民對空氣污染的看法
https://www.eduhk.hk/aps/wp-content/uploads/2015/08/84.pdf
載自2017年5月29日《S-file通識大全》

